文学有哪些历史阶段?

中国文学可分为古代、中世纪和近古代。三古之分,是中国文学史上的一大时限。三古之内,可细分为七段。

三顾和七段的具体划分如下:

1.古代:先秦两汉(公元3世纪前)

第一段:先秦时期。

在这一阶段,文学创作主体经历了从群体到个体的演变,《诗经》中的诗大多是群体传唱的。从此,过了几百年,中国文学史上第一位诗人屈原才出现。在古代,巫术和历史是不分的,历史从巫术中分化出来,专门记载事务和人事,这是很大的进步。文人的兴起和活跃对文学的发展起了关键作用。

第二段:秦汉

秦汉文学具有一些不同于先秦文学的新特点。首先,创作主体的情况发生了变化。战国时期,的士在聚集在不太统一的皇帝或诸侯周围的国家中游说,形成了许多作家团体,以歌颂或讽刺劝谏为己任。

楚辞形式转化为赋,而汉乐府民歌却以新的姿态和活力显示出不可阻挡的力量,先在民间,后在文人中,从而酝酿出中国诗歌的新节奏和新形式,这就是历史悠久的“五七体”。

二、中世纪:魏晋至明朝中期(3世纪至16世纪)。

第三段:魏晋至唐中期(天宝末年)

五七词古体诗兴盛并达到顶峰,也是五七词现代体诗兴起、定型并达到顶峰的阶段。诗歌在文学界占据主导地位。散文接近诗歌,出现了诗意的骈文;赋近诗,骈文出现。从“三曹”、“七子”,经过陶渊明、谢灵运、庾信、“四大家”、陈子昂,到王维、孟浩然、高适、岑参、李白、杜甫,诗歌的流向是清晰而完整的。

在这一阶段的文学创作中,宫廷起着核心作用,以宫廷为中心形成了一批文学群体。文学团体的成员互相学习,提高他们的文学技能。

玄学和佛学渗透到文学中,使文学呈现出多姿多彩的新面貌。除了儒家倡导的文学政治启蒙之外,玄学学者倡导的真与自然成为作家的审美追求;佛教的虚实观、心性观、境界观也促进了文学观念的多元化。

第四段:唐中期至南宋末年。

从中晚唐诗人开始,注重对日常生活的描写,与日常生活相关的人文意象明显增多,在宋代成为普遍趋势。杜甫、白居易开创的反映民生疾苦、积极参政议政的传统,以及深厚的忧患意识,在晚唐时期一度被削弱,到了宋代普遍加强。就宋代新风尚而言,统一了诗人和文人的身份,增加了议论的内容,追求化俗为雅的审美追求。

中唐以后传奇的繁荣标志着中国小说的成熟。在都市文化背景下,唐代“市民小说”的兴起和宋代“话本”的繁荣是这一阶段文学的新发展。

第五段:元初至明中叶(郑德末年)

文学的对象更多的是从案头读者到勾栏瓦切里的受众和观众。文学的媒介不仅仅是写在纸上或刻在纸上的书,还有说唱这种艺术形式。儒生社会地位降低,到下层从事通俗文学创作。他们先是适应了通俗的文学形式,然后又对这些文学形式进行了改良,于是出现了一大批不同于正统文人的作家,如关汉卿、王实甫、马致远、高明等。

元代文学以戏曲和散曲为代表,以都市为中心的杂剧和以温州为中心的南戏共同创造了元代文学的辉煌,而明代的民间传说则是对元曲的继承和发展。元末明初出现了两部白话文小说,成为这一阶段的又一个标志,预示着一个小说时代的到来。

3.古近纪:明朝中期至五四运动时期(16世纪至20世纪初)。

第六段:从明朝嘉靖到鸦片战争(1840)

明代嘉靖以来,文学发生了划时代的变化。这种变化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随着商业经济的繁荣、市民的成长和印刷的普及,文人市民化和文学创作商品化成为新的趋势;

2.在王雪左翼的影响下,创作主体的个性高涨,在作品中表现为更强烈的色彩;文学作品中对人类情欲的正面描写较多;

3.虽然诗歌、散文等传统文体仍在发展,但新花样不多。通俗文体充满活力,其中小说最有生命力。借助日益廉价的印刷出版媒介,这些通俗文学渗透到社会的各个层面,产生了广泛的影响。从以上几个方面来看,明代中期确实是一个文学新时代的开始。

第七段:从鸦片战争到五四运动(1919)

相比明清易代,鸦片战争的声音是更大的震撼。鸦片战争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变化。从此,中国由封建社会沦为半封闭半殖民地社会。西方文化开始涌入中国这片古老的土地,中国许多有识之士在向西方寻求强兵新富国之路的同时,也寻求新的文学灵感,成为新一代作家。龚自珍、黄遵宪、梁启超是这一新群体的代表人物。适应社会的变化,文学创作也发生了变化。救亡意识和求新变洋的思想成为文学的基调。文学的概念也变了。文学被视为社会改良的工具,小说在民间最具影响力的地位得到了充分肯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