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大战役的社会背景是什么?
解放战争的第三年,敌我力量对比和战争形势发生了重大变化。到1948年秋,人民解放军发展到280万人,其中野战部队149万人。全军经过了战争的锤炼,经过了新军整军运动和政治、经济、军事民主运动,军事技术和政治觉悟都有了很大的提高。改进了装备,组建了炮兵和工兵,提高了攻关能力,获得了打阵地战的经验。解放区相继相连,面积达235.5万平方公里,占全国总面积的25%。人口168万,占全国总人口的37%。解放区可以联合作战,形成对国民党军的包围。解放区基本完成了土地改革,后方得到巩固,农民革命翻身的积极性空前高涨,努力生产和支援前线,为战略决战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在这种形势下,1948年7月4日,中共中央军委规定,解放战争第三年,歼灭敌正规军约128个旅(师),战事继续扩大,深入国民党统治区。于是要求全军第三年准备更大规模的歼灭战,全部仍在江北、华北、东北作战。
此时,国民党军队人数已降至365万。因为大量兵力处于守势,前线可用兵力只有654.38+0.7万。虽然仍统治着四分之三的国土和三分之二的人口,但由于四面受敌,政治上极度孤立。国民党军队不得不放弃“全面防御”,实行所谓“重点防御”
人民解放军和国民党军队进行战略决战的时机已经成熟。这时,国民党于1948年8月在南京召开军事会议,确定了“退东北、巩固华北、保华中、管华南”的作战方针,坚持沈阳至10年底,观察时局发展,原则上不放弃沈阳,同时做好撤退准备。
1948年8月,国民党军被迫采取重点防御后,第二绥靖区的110000余人进驻战略要地济南,与徐州的17000人随时准备援北。
解放军华东野战军采取“攻经援敌”方针,以七个纵队和654.38+0.4万地方武装进攻济南,准备以八个纵队(包括中原野战军654.38+0纵队)阻击徐州援敌。1948年9月16日夜,人民解放军向济南发起总攻,激战8昼夜,于24日攻克济南。加上国民党政府整编的第九十六军军长吴领导的起义,守敌被全歼六万五千四百三十八余万人,第二绥靖区司令员王、副司令员牟仲彦被俘。济南战役拉开了战略决战的序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