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如何上好初中历史课

做好课堂工作是教师职业道德和工作的体现。课进行的怎么样,取决于课准备的怎么样。每一堂好课看似出来的,其实都是有备而来,就是课前做好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是教师最重要的教学基本功。如何做好教学设计,是每个教师面临的问题。

1.案例一:在一堂关于新中国外交成就的初中历史课上,老师讲了万隆会议,主要介绍了周恩来总理的外交风格,展示了几张周总理的照片,并播放了周总理在会议上讲话的视频资料。然后,让学生讨论周总理在万隆会议上所起的作用。

问题是:是否遵循课程标准的要求,历史课的教学角度要以课程标准的要求为依据,教学设计要在学习课程标准的基础上进行。比如万隆会议,实验稿的课程标准是这样写的:简述周恩来出席万隆会议的史实。新课标的要求,在中国历史上,是认识中国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在世界历史上,我们知道战后殖民体系的崩溃,亚非拉国家通过万隆会议捍卫国家主权、发展经济的斗争。

所以这期的教学角度不是周总理的外交风格,而是中国在万隆会议中的作用及其历史意义。从这个案例可以看出,历史的阐述有很多角度和侧重点,但从教学的角度来说,首先确定教学角度的是按照课程标准和课程标准的要求来设计。

启示:要理解和把握课程标准的要求

2.案例二:一位老师在讲洋务运动的时候,讲了洋务派兴办军民工业的情况后说:洋务派办的这些新兴工业,需要引进外国的设备、技术和人员,而当时的人不懂外语,难以操作。为此,洋务派推行新式教育,兴办学校培养外语人才。

问题是:是否理清历史的逻辑,并将其转化为教学过程的逻辑;

1.教学环节解决课堂教学如何进行的问题,设计课堂教学的整体过程和每一步。

2.教学内容梳理了本课程所涉及的历史事件的逻辑和层次,明确了所教授的历史事件的范围、要素和脉络。

3.学生对预设问题的认知和设计活动可以通过师生互动激发学生的认知,促进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

教师的教学设计很重要的一个方面就是按照历史发展线索对教学内容进行梳理,然后在教学过程中安排教学内容,使教学环节具有逻辑关系,使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同步有序进行。这一切的基础应该是基于历史时间序列,符合历史发展的逻辑。

启示:要把握历史发展的脉络。

3.案例三:一位老师在讲三国的时候,用了20分钟左右的时间,具体生动地讲述了官渡之战的故事。这节课的教学内容是:官渡之战;赤壁之战;三国的建立和发展。

问题是:是否抓住了教学的重点。焦点是教学的核心和关键。没有重点,就包罗万象,平淡无奇。如果都是重点,说明没有重点,还是一锅粥。需要思考。

1.是关键的选择:

历史上的地位;

在教材中的位置;

本课中的状态。

2.如何突出重点,采取有效策略激活重点、强化重点、聚焦重点:

补充相应的材料;

设计思维的问题;

组织询问活动。

例如,在谈到改革或条约的内容时,往往会有许多措施或条款。如果一个一个介绍,重点就不明显了,内容也就没意思了,要选择重点。比如商鞅变法的内容包括:武连坐制度,奖励农织,重农抑商,奖励战功;

弃雷区,开楼房,推县制,统测移风易俗。

焦点可以定义为:

奖励军队——打破贵族世袭制,提高军队战斗力。

弃矿田开楼——废除井田制,实行土地私有制。

普及郡县制——取消分封制,建立中央集权制。

启示:学会抓住教学重点。

4.案例四:在一堂关于盛唐文化的初中历史课上,讲到唐诗,老师先组织学生组织诗歌比赛,分组背诵唐诗,然后分别对李白、杜甫、白居易的诗歌进行具体分析,阐述他们的写作方法和意境。

问题是:是否要突出历史的特点

中学历史课程的很多内容都属于专门史的范畴,比如政治史、经济史、文化史等等。教师在整合教学内容时,要从历史的角度关注某一领域的问题,把握历史的变化和历史的意义,而不是仅仅讲解一般的知识。因此,我们应该探索如何讲述历史课的特点。

突出历史的特点,就是把一个历史事件放在历史的长河中去考察,从历史发展的角度去解释,而不是简单地用抽象的方式去讲述和评论。

启示:从历史的角度解读

5.案例五:一位老师在讲经济特区的时候用了一张地图。她先是说建立了四个经济特区,接着又说开放了14个沿海城市,接着又说建立了海南经济特区和上海浦东开发区。但是,经济特区的特点是什么呢?

问题是:你抓住核心要素了吗?每一种具体的历史知识都有其基本的、核心的要素,这些要素构成知识。备课的时候,不仅要忽略核心要素,还要整理出来,让内容更清晰。

经济特区知识的核心要素包括:

流程要素:如何开发,如何逐步开发。

政策要素:引进外资、设备和经营方式,在税收和出口方面给予优惠政策。

格局要素:形成多层次、宽领域、全方位的开放格局。

另外,经济特区和经济开发区的区别。

再比如:秦始皇这个人物的元素。

1.建立了统一的多民族国家。

2.实行了专制的中央集权。

3.已经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来巩固统一。

启示:仔细梳理知识的核心要素

6.案例六:一位老师是这样说黄花岗起义的:起义爆发后,革命派对总督府衙门发起了猛烈的进攻。都是不顾一切,英勇无畏的杀敌。

敌人在枪林弹雨中前赴后继,与敌人展开了殊死的斗争。由于寡不敌众,革命者仍然战斗到底,直到起义失败。

问题是:有没有比书面语言更好的叙述方式?

1.这是口语。

2.注意历史细节。

历史是由细节组成的,也离不开细节。要让历史具体生动,让学生感受到,更需要有细节。只有教学内容具体、活跃,学生才有历史感。

从概念到概念,从道理到道理,虚与空是历史教学的大忌。细节的描述要符合史实,不能随意想象或捏造。

一位老师在谈到唐都长安的繁荣时说:长安街上有许多商店,出售各种商品,如茶叶、丝绸和唐三彩。到了晚上,整个城市灯火通明,人头攒动,叫卖声不绝于耳。

比如在Xi事件中抓蒋介石。12年凌晨,孙铭九率100余人到临潼华清池,解决蒋介石的警卫后,直奔蒋介石的住处——吴健馆。蒋介石听到枪声,慌忙逃到后山。孙铭九冲进蒋的卧室,发现房间里没人,但蒋的假牙还在桌子上,鞋子在床下,外套和帽子挂在墙上,摸了摸被子,还是暖暖的。于是,他判断蒋介石没跑多远,就带领部队到后山搜索,发现蒋介石躲在一块大石头后面,就把石头放出来,推到一辆车上,送到Xi安。

启示:学会具体生动地讲述历史。

7.案例七:在讲唐都长安的市场时,一位老师出示了一份《唐六经》中的材料:“在每一个城市里,民众会遇到日中三百面鼓,民众会在一天的前七分钟用三百面鼓驱散。”然后,对材料中的文字进行解释。

问题是:如何利用史料。史料的运用,重要的是引导学生学习材料,分析材料中提到的要点,从材料中提取有效信息,利用材料进行历史推断,从而增强学生学习和探索历史的能力。

如上所述,从中可以获得的信息是:

1.政府严格监控市场。

2.市场活动的范围和时间是有限的。

再比如,说到大泽乡起义,可以引用以下材料:“公遇雨,皆逾期,逾期应斩。奉哥哥之命,我不想被砍头,但我要守护死者。壮士若死,必成名,王侯必有后裔!”——《史记》?陈涉家族”

问:你能从材料中找出起义的原因吗?

启示:材料的运用重在学习和分析。

八、案例八:

一位老师讲了春秋战国时期的变化。在谈到铁器和牛耕的推广时,他问学生:牛耕有什么好处?一个学生回答:“牛比人壮。”老师说:“是的,牛耕极大地促进了农业生产力的发展。”课后我问老师:牛比人强。是不是春秋战国时期的人才知道?如果不是,为什么你以前不用牛耕?

问题是:是否注重历史的联系。从了解历史的角度来说,只有

只有把相关的历史事件联系在一起,才能找出历史的真实面目。从学习历史的角度来说,只有把相关的历史知识联系起来,才能构建更系统的知识体系。

处理教材时要联系的类型:

1是课本上呈现的历史事件,比如中国近代史上不平等条约的衔接与对比。

2.是教科书中若隐若现的历史事件。比如辛丑条约和卢沟桥事变的关系。3.这是教科书中没有提到的历史事件。比如日本关东军发动九一八事变。

要加强板块之间、话题与话题之间的联系,交流历史与认识之间的联系。

启示:要从联系的角度看待历史。

九。案例九:一位老师在讲马克思主义诞生的时候,引用了《宣言》的三段话,并逐段讲解。最后告诉学生:是《宣言》的发表标志着科学社会主义,也就是马克思主义的诞生。

问题是:是否注重历史分析。历史是对过去的分析、理解、判断和解释,这也是中学历史教学的要求。对于那些从事教学的人来说

教师要特别注意引导学生分析重要的历史事件,使学生认识到其本质特征、历史作用和影响,提高历史思维能力。

分析工业革命的影响

●工业革命是人类社会从农业文明向工业文明演变的转折点,是工业化的开始,不仅使生产力空前发展,而且使工业成为社会经济的先导。

●工业革命开始形成以机器工业为基础的现代世界市场,所有以前游离于世界市场之外的国家和民族都参与了世界贸易。

●在人类历史发展中,19世纪历史上的三大趋势,即资本主义的发展、工人运动的发展和民族解放运动的兴起,都直接受到了工业革命的影响。

启示:要综合分析历史。

X.案例十:一位老师在备课“辽、西夏、北宋共存”时,设计的介绍是展示一张地图,说明当时主要政权的分布。后来为了引起学生的学习欲望,就用身边的材料来引导这节课的教学。

问题是:是否关注学生的学习。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不仅要考虑课程标准、教材和教学方法的要求,还要从学生学习的角度考虑如何教。主要包括: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制定启发性问题,设计有效的教学活动,指导学习方法。

1.激发兴趣的教学策略

★尽量营造历史场景。

★设问促思考。

★唤起学生的历史情怀

★联系学生知道的。

★开展以学生为主体的活动。

★鼓励学生学习。

2.设计问题的教学策略

★问题要围绕教学目的和重点提出。

★谈话应在学生已有知识的基础上进行。

★问题要明确,让学生知道问题。

★提出的问题要有启发性和指导性。

★面向全班提问,促进学生思考。

★学生回答问题时,教师要及时给予引导。

★老师要鼓励和总结学生的回答。

3.组织活动的教学策略

★明确每次课堂活动的目的。

★和学生一起设计活动方案。

★活动要以对历史事件的掌握为前提。

★活动的重点是对历史问题的认识。

★在活动中注意学生之间的分工合作。

★教师要及时引导学生的活动。

★注重活动的效果和延伸。

4.学习方法指导下的教学策略

引导学生阅读有关历史的材料。

★引导学生总结所学的历史事实。

★引导学生分析历史事物。

★引导学生辨别各种历史解读。

★引导学生形成自己的历史认识。

★引导学生学会与人沟通合作。

启示:教学设计要从有利于学生学习的角度出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