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晋南北朝文化有什么特点?

一是科学技术上的杰出成就,如祖冲之的圆周率计算,李道元的《水经注》。

二是思想界异常活跃。道教系统化,佛教和反佛教斗争激烈,佛、儒、道三教开始有融合的迹象,文学、绘画、石窟艺术都打上了佛教的烙印。

第三,体现民族融合的特点,代表文化和成就,体现民族特色和不同的民族风格。

第四,打着割据的烙印。这一时期中国社会处于割据状态,不同地域文化各具特色,差异明显,尤其是南北文化差异,南北民歌风格差异较大。

扩展数据:

魏晋南北朝时期,佛教在中国兴盛。

佛教寺庙大量出现,信佛人数不断增加。上至皇帝下至平民百姓,甚至一些儒生也开始信佛。唐代杜牧说:“南朝有寺四百八十座,烟雨中多塔。”南朝大臣郭祖申说,天下登记在册的僧尼有十几万人,有几个死了。可见当时佛教兴盛,信佛人数庞大。佛教为什么兴盛?可以说是多种因素共同推动的结果。

当时的社会环境为佛教的传播提供了重要条件。汉武帝统一以来,社会经济不断发展,但与此同时,统治者开始奢靡腐败,贪图享乐。这导致了政府控制能力的削弱。社会上土地兼并越来越严重,大量人口失去土地,生活贫困。

到东汉末年,矛盾加剧,天下大乱,军阀割据,混战不断,人民生活更加艰难。之后,西晋虽短暂统一,但历经五胡十六国、南北朝,人民生活不变,社会依然动荡。一般来说,每当社会出现混乱时,各种思想就会自由传播。所以这就为佛教的流行提供了社会土壤。

另一方面,当时的统治阶级也大力支持佛教的发展。从南朝开始,梁武帝信仰佛教,在他的推动下,佛教在南朝兴盛起来。梁武帝修行,拜佛。他“每天吃一个菜,从来不吃一顿饭”,“从来不吃一顿饭”。他还背诵经文,讲学,写文章。在北方,统治者更支持佛教的发展。

因为十六国的统治者很多都是少数民族,他们进入中原,内心却有一种自卑感。所以我对佛教有一种亲切感,佛教也在国外传播,佛教的思想有益于他们“充实人心”。他们大力支持佛教的发展,广泛修建佛寺,使佛教在北方发展到了很高的水平。

除了社会环境和统治者支持的客观因素外,佛教本身的主观因素同样重要。佛教靠的是自力更生,不是靠其他力量;主拯救世界,不是主出生。佛教提出一种“涅槃”的境界,主张“因果报应三代”。倡导一种永恒的理念,更关注人心。

这些都符合魏晋南北朝社会各阶层的心理。统治阶级的生活奢侈而颓废,在世界上是富足的,但物质的富足掩盖不了他们内心精神的空虚和恐惧。他们迫切需要一种精神寄托,而佛教强调的是内在精神,正好满足了他们的需求。

战争年代,文人阶层受到极大的忽视,他们无法读书做官,这让他们心灰意冷。此外,儒家大集团的概念在这个时代已经被抛弃,许多文人另辟蹊径,逃入空门。社会底层的老百姓,饱受战乱之苦,生活贫困,向往佛教倡导的西方极乐世界,开始信佛拜佛,以求来世幸福。

佛教的理念符合各行各业的心理,所以信佛的人越来越多,佛教也兴盛起来。一些佛教徒的人格光辉不容忽视。虽然当时社会动荡,政教衰微,但道安、僧肇等大家,一方面诚心求法,追求内心;另一方面,他关心这个世界,关心整个人生。

他们不仅仅是渴望满足个人欲望,不是一般佛教徒的个人主义,而是对社会和人民有着极大的热情,对他人的慈悲和远大的抱负。这些佛教高僧突破了佛教的局限,让佛教的光辉更加耀眼。佛教在魏晋南北朝兴盛,是因为它顺应了潮流,迎合了人们的心理。多种因素共同推动了佛教的繁荣。

百度百科-魏晋南北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