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平碉庄的历史沿革


开平地势低洼,同时因过去水利失修,每遇台风暴雨,常有洪涝之忧,加上其所辖之境为新会、台山、恩平、新兴四县边远交界之地,向来有“四不管” 之称,社会秩序较为混乱。因此,清初即有乡民建筑碉楼,作为防涝防匪之用。鸦片战争以后,清政府统治更为颓败,开平人民迫于生计,开始大批出洋谋生,经过一辈乃至数辈人的艰苦拼搏渐渐有些产业。到了民国,战乱更为频仍,匪患尤为 猖獗,而开平因山水交融,水陆交通方便,同时侨眷、归侨生活比较优裕,故土匪集中在开平一带作案。因此华侨回乡,常常不敢在家里住宿,而到墟镇或亲戚家去,且经常变换住宿地点,否则即有家破人亡之虞。 从民国元年(1912年)至民国十五年(1926年)这14年中,匪劫学校达8次,掳教师、学生百余人。然而在民国十一年(1922年)12月众匪伙劫赤坎地区开平中学时,被鹰村碉楼探照灯照射,四处乡团及时截击,救回校长及学生17人。此事轰动全县,海外华侨闻 讯也十分惊喜,觉得碉楼在防范匪患中起了作用,因此,在外节衣缩食,集资汇回家乡建碉楼。后来,一些华侨为了家眷安全,财产不受损失,在回乡建新屋时,纷纷建成各式各样碉楼式的楼。而华侨由于长期在国外居住,逐渐吸收了外国的建筑技术,在建造碉楼的过程中并将其与中国建筑艺术结合起来,建造出人们所欣赏到的各种式样的碉楼。

本文标签: 华侨 因此 建造 学生 住宿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来源网络,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涉嫌抄袭侵权的内容, 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