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高中历史学习,有什么小窍门吗?


高中历史教材有问题吗?

有,但大多情况下,它是存在问题,而不是存在错误。哪些问题?我们后面再说。

我们当前的教材其实还是比较严谨的,它经过了重重的审核。如果说和有些历史观点不一致,也是学术范围内的正常讨论。

当然教材存在着滞后性,有新的史观和材料没补充进来。但毕竟那是教材啊,改一版不容易,自然比不上学术刊物。

网上常有一种言论,说教材和真实的历史不符。可是先问一句:我们学习历史是在学习什么?我们身为个体,做任何事都有一个“发现规律-总结方法-做出成绩”的过程。而我们作为人类群体,也有这样的特征,学习历史就是帮助我们完成那前两步。用古人的说法,叫做“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

所以历史没有所谓的真实,它是帮助你解释,帮助你搭建系统的工具。每个人所运用的历史史观和历史的论证方法都不一样,这个学科才会有生命力。如果历史都只有一种诠释,只有一个真相,那这历史不学也罢。

但是,是不是说高中历史教材就是好的,完美的,没毛病了?

当然不是。现行历史教材是有问题,会对学生的历史观造成一定的伤害。

但这种伤害,并非源于真实性。因为即便书上的就是错的,那也没什么大不了。真相是时间的孩子,教材瞒不住,教育部瞒不住。时间久远,只要你有心探索历史,你总会找到对的东西。真正可怕的,并不在此。

1,是顺序,是编排,是体例

目前的主流高中历史教材,人教版也好,岳麓版也好,都是按照政治、经济、文化这种板块去划分。这样编排,会割裂掉学生的历史史观,对理解和学习造成很大的障碍。

比方说,我们讲西方民主政治的时候,它会要求你一节课讲完。

于是那工业革命前的英国光荣革命,工业革命后的美国独立,以及更往后的德国、法国代议制,都被塞到了一块。

很多对历史学习感到困难的学生,或者临近高考的学生,很容易陷入一个误区:在潜意识里,他们总觉得这些事件彼此离得很近。但事实上呢?它们分别隶属于一次工业革命前,一次工业革命后,二次工业革命后,中间隔了近两个世纪呢。这让学生记起来会特别痛苦。

如果仅仅是这样倒还好。但更可怕的是,两次工业革命又是写在另一本书上的啊!

除此,这样编排还会把一些本来离得很近的人放在教材上相隔很远的两个地方。比如在历史上,达尔文只比马克思大了九岁,他们在英国的居所中间只隔不到20英里。可是我去问好多高中的学生,他们都不觉得达尔文和马克思生活在同一时代,他们觉得达尔文和牛顿是同时代的人。牛顿那都什么时候了,他比达尔文早出生了166年,已经是“上古大神”了。

这便是支离,支离其实比假给学生带来的影响要更大。我们不怕假因为假可以去发现。但支离是造成了整个逻辑体系的崩坏,对你整个后面任何知识的接收其实都是障碍。

历史在这样的编排之下变成了一个一个格言篓子,一个一个支离破碎的所谓大事件,以及一些大人物。它变得,无趣而缺少细节。

2,缺失的细节

细节是我们学习历史,理解历史非常重要的倚仗。但我们现在的教材几乎没有细节。

比如说,三大启蒙思想家:孟德斯鸠,伏尔泰和卢梭。

我们只是生硬地告诉学生,这些人他们各自的主张是什么。我们不会告诉学生,这三个人其实有不同的身份。孟德斯鸠是高高在上的大法官,伏尔泰是万人迷的教授,好比现在的公知、微博大V。而卢梭呢?一个可怜的从日内瓦来的外地人罢了。

假如我们穿越会过去,见到了这三位。他们会说我是启蒙思想家孟德斯鸠/伏尔泰/卢梭吗?不会,他们说:我是大法官/教授/日内瓦人XXX,我的想法是XXX。

他们都会有自己的身份,这个身份和他们的主张有着密切的联系。

作为大法官的孟德斯鸠,那屁股决定脑袋,他就会考虑所谓政府的权利结构如何去划分,那他就想出了三权分立。

而社会底层的卢梭自然就要考虑人民跟政府之间的关系,他就提出社会契约论人民主权。这些都是很好理解的东西,只要你把他们的身份提一提,介绍一下,自然就融会贯通了。可是我们总忽略这些,知识冰冷地放置在那里。

3,内容的缺失

第三个是内容的缺失,在这一点,可能现在的教材还不如民国的。

这怎么说呢,就是讲我们总会人为地删去一些我们认为不重要的东西。举个例子,泰坦尼克号的沉没,这是历史吗?我们觉得这不是历史。这就是个事呗!它和经济文化军事政治什么的都扯不上关系,跟一战爆发能比吗?跟二次工业革命能比吗?都不能。

可是,你就说吧,谁不知道泰坦尼克号沉没呀?大家都知道。但是,我们都不觉得这对我们学习历史有什么帮助,属于歪知识的一类。而其实只要我们的教材做一点点适当的引导,那这就会成为一个非常棒的支点。

泰坦尼克号是人类当时能创造的最大的钢铁结构可移动的东西,这是二次工业革命的巅峰,是整个二次工业革命皇冠上的明珠。而它的沉没其实就像是一种隐喻,暗示着人类在面对如二次工业革命这样的技术大爆炸时表现出的失控。它的沉没为整个欧洲社会敲响了警钟:人啊太自大了,自觉掌握了技术就人定胜天,然而在自然面前还是太渺小。

两年后一战就爆发了,一战其实就是我们另一个不能驾驶好的泰坦尼克号。这一艘泰坦尼克号还可以被称为人类文明。

现在我们理解一战,可解释为二次工业革命后无法调节各个大国之间迅速变化的关系,而酿成的人类浩劫。你看,多好的隐喻。

像这样的东西还有很多,都被我们教材人为地删去了。我觉得还是蛮可惜的。当时看来多大的一个事,但在如今我们觉得它无法被编排进文化发展历程经济发展历程政治发展历程的大线索中,就把它丢掉。于是,我们的历史就缺少了必要的润滑剂,干巴。

4,不说假话,但真话也没说全

这最后一条。如果说现在的历史教材在哪个知识方面有缺失的话。我觉得还是世界史的部分。中国古代史是问题最少最小的。中国近代史呢,说的太少了,没说假话,但是真话也没说全,这会造成很多理解上的误区。世界史这就比较严重了,二十世纪初的那些年,十月革命、巴黎公社、以及斯大林模式新经济政策,其内容还是有比较多落后的地方的。学生在学这一块的时候,特别容易觉得干瘪,冷冰冰的。

本文标签: 历史 我们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来源网络,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涉嫌抄袭侵权的内容, 请联系我们删除。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