邵武“和平书院”创建之迷


?文/上官晓梅

邵武“和平书院”,位于和平古镇区西北隅,是邵武迄今惟一尚存建筑物的古代书院。占地面积约700多平方米,建筑面积500余平方米,坐西朝东,为四合院式天井院建筑,建于乾隆三十四年。

近些年来,有不知人士杜撰“和平书院”系后唐工部侍郎黄峭弃官归隐和平故里所创建,历时1000余年。非也。

现存的“和平书院”为乾隆年间士民黄浩然等提议请愿,经官方批准,于乾隆三十四年由和平县丞所建。见《邵武县志》卷七(194页),摘原文:“在禾坪县丞分辖之旧市街。三十四年,士民黄浩然等请以昔年所置迎神号佛田租建塾,延师以教子弟。台司嘉其义,许之。知府张凤孙,即文昌阁辟地创始,以唐宋旧名名之。”书院落成后,郡守张凤孙(由知府擢升威郡守)还特作了约500字左右的传记。见《邵武县志》卷七。摘原文:“设官分治教,其首务矣。禾坪县丞之设,所以广教化,移风俗也。……”。

郡守张凤孙的传记,陈述了“和平书院”为谁人建造,以及建造的原因、地址,还说明了和平古镇,在唐宋时期亦有一所书院,名叫“和平书院”,但非现在的“和平书院”。唐宋时期的“和平书院”可能因战争或别的原因所毁,乾隆三十四年,在黄浩然士民等的提议下,官府另择新址重建,名字沿用唐宋的“和平书院”。

根据历史考证现存的“和平书院“非黄峭所建,那么唐朝的“和平书院”是否为黄峭工部侍郎所建呢?我的回答也是否定的。考证一,首先黄峭为工部侍郎查无出处,《资治通鉴》没有黄峭任工部侍郎的记载;考证二,邵武《府志》与《县志》均未有黄峭任官和考中进士的记载,《邵武县志》惟一在卷十九“杂记”篇里提到了黄峭,但,很遗憾,此段记载与现代版的传闻大相径庭,根据此记载来推断,黄峭的一生是比较平凡的。摘原文:“黄峭,字峭山,和平人。生于宋季,仕元致通显,年八十二,有妻妾三,生二十一子,平生著述无所见,惟建宁卢田《黄氏家谱》所载,有《题书院四景》六言诗四首。”四首诗均为写景诗,在此略。此段记载还透视出一个信号,那便是黄峭的家谱也未记载黄峭为工部侍郎和创立和平书院一说;考证三,根据《上官氏十修宗普》的记载来推断,黄峭不仅不是工部侍郎,还有可能是个逃兵。原文:“峭为避黄巢乱,随上官洎入闽镇守樵阳,后上官洎父子双双战死,于是峭带妻上官氏,吴氏,郑氏匿隐禾坪砍头村鹳薮下居住焉,?及后子孙敷衍,散居各处。”可见,黄峭为工部侍郎属无据之说,那么“黄峭辞官归隐创建书院”之说就更难成立。

虽然也无史料可考唐宋时期的“和平书院”亦为官办书院,但是,根据逻辑推断,唐宋时期的和平书院也应为官方书院。假设唐宋时期的“和平书院“为私塾,那么,后来的官办书院一般来说是不会去沿用私家书院名称的,再者,古代家族书院基本是与祠堂合一,几乎不以书院名称来命名,第三个理由就是和平历史上为分县,作为一个县,完全有理由有一所官方书院。

正因为是官方书院,所以“和平书院”是一所地方性的开放式学校,其他各姓氏子弟均可入书院读书,正如郡守张凤孙传记所曰:“所以广教化,移风俗也”“和平书院”,是和平文化星空的一颗璀璨的星,它为和平的文化历史积攒发挥了重大贡献。这所文化摇篮,它与“和平进士”之乡之誉紧紧相连,由于它的开放式,同时也吸收了外来文化,从而促进了和平历史的大进步,使和平的文化迈入一个更高的境界。

注:上官晓梅邵武作家协会会员

本文标签: 书院 和平 记载 文化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来源网络,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涉嫌抄袭侵权的内容, 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