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结七年级历史的知识点。

提高学习效率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需要长期的探索和积累。前人的经验可以借鉴,但一定要充分结合自身特点。影响学习效率的因素是学习内部的,但更多的是学习外部的因素。首先,要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合理利用时间。此外,还要注重“专注、用心、恒心”等基本素质的培养,对自身的优势和劣势有深刻的认识。本文是我整理的人教版七年级历史知识点总结,供大家参考。

总结七年级历史的知识点。

明清时期的经济发展与“闭关锁国”

一、明清时期的经济发展

1,从国外进口农产品

玉米、红薯、土豆、花生和向日葵

2、棉纺织业从南方转移到北方。

3.丝绸业的发展

(1)丝绸行业中心:苏州、南京

(2)丝织业的规模:南京的丝织业到清朝时已有3万多台织机。

4.陶瓷工业中心:景德镇

5.商品经济空前活跃。

(1)全国商业城市:北京、南京。

(2)明清商人是指皖南的晋商和徽商。

第二,萌芽资本主义的出现

“机器使用者出力,机器工人出力”最早出现在苏州和松江的纺织业。机械师是早期的资本家,机械师是早期的雇佣工人。他们之间的这种雇佣关系和雇佣关系是资本主义生产关系。

第三,“闭关锁国”政策

1、清朝统治者实行“闭关锁国”政策的原因:

(1)坚持传统的农业观念,以此来压制和限制私营工商业的发展。

(2)认为中国物产丰富,不需要与外国进行经济交流。

(3)为了抵抗西方殖民主义者对国家领土主权的侵犯。

(4)恐怕沿海人民与外国人交往会危及自己的统治。

2、“关门”措施:

(1)清初的禁海政策:将沿海居民移往内陆数十里,不得擅自出海贸易。

(2)清朝统一后严格限制对外贸易。

前期:开放四个口岸为外贸口岸,对出口货物种类和出海船舶载重进行严格限制。

后期只开放广州为外贸口岸,规定由政府特许的“广州十三行”统一经营管理贸易。

3、“关门”的影响

(1)对西方殖民主义者的侵略起到了一定的自卫作用。

(2)限制了对外贸易和航海的发展;

(3)限制中外文化交流,使中国无法掌握世界先进的思想、文化、科技,使中国落后于时代。

总结七年级历史的知识点。

一、华南农业的发展

1,江南农业发展的表现:

(1)农作物品种介绍(占城水稻)

(2)以水稻为主的粮食产量大幅度提高(“苏沪熟,天下饱”)

(3)推广种植茶叶、棉花等经济作物(棉花:从广东、广西、福建到长江流域)

2.江南农业发展迅速的原因是什么?

(1)经济因素:中原大量人口南迁,增加了南方的劳动力,带来了先进的技术和生产经验;

(2)自然因素:宋代南北气候变冷,南方相对适宜农作物生长;南方的自然条件仍然很好。

(3)政治因素:南方战乱较少,为经济发展提供了相对稳定的社会环境。

第二,华南手工业的繁荣

1,丝绸业水平的提高(四川丝绸业“天下第一”)

2.棉花产业的兴起(海南岛向东南沿海发展)

3.制瓷业的成就(哥窑的冰裂纹瓷;瓷都:景德镇)

4.造船业的发展(宋代造船业成为当时世界第一;广州和泉州有发达的造船工业)

第三,南方商业的繁荣

1.南方商业城市的发展(商业城市:开封和杭州)

杭州改为都城临安后,其繁荣程度远超北宋时期的开封。

2.海外贸易的发展

(1)世界著名的大型商埠:广州、泉州;

(2)中国商船近至朝鲜、日本,远至阿拉伯半岛、非洲东海岸;

(2)成立市航运处(管理海外贸易的机构)

3.货币制度的变化(世界上最早的纸币出现在四川:饺子)

总结七年级历史的知识点。

隋朝的统一和毁灭

知识点1:隋朝的建立和统一

1.成立时间:581年;创始人:隋文帝(隋文帝);首都:长安

2.统一时间:589年;统一标志:隋、陈;

意义:结束了长期的分裂,顺应了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历史发展趋势。

3.其灭亡的原因:杨迪皇帝的残暴统治(过分热心,对人民的资源毫无同情心,沉溺于享乐和奢侈);时间:618;事件:杨迪在江都被杀。

知识点二:文帝统治

措施:发展经济,编制户籍,统一南北货币制度和度量衡制度;加强集权,提高行政效率。

功能: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快速恢复和发展——强大的国力。

知识点三:隋大运河

建造者:隋朝皇帝杨迪

目的:为了加强南北交通,巩固隋朝的统治。

段名:永济运河、通济运河、韩沟、江南河。

五大水系:海河、黄河、淮河、长江、钱塘江。

重要城市:卓君(北部)、罗阳(中部)和余杭(南部)。

作用:加强南北之间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交流。

知识点四:科举考试

隋文帝:初步建立了通过考试选拔人才的制度;

杨迪:进士科的设立标志着科举制度的正式确立;

意义:是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一大变革,强化了皇帝选官用人的权利,扩大了选官范围,使有才能的人能够参政议政,也促进了教育的发展,成为历代选官的主要制度。

第二课从“贞观之治”到“开元之兴”

知识点一:唐朝的建立与“贞观之治”;

1.唐朝建立:618;创始人:李源(唐高祖);都城:长安。

2.李世民(唐太宗),国号贞观。

3.唐太宗的主要活动(治国政策和措施)

(1)用人:吸取隋朝暴毙的历史教训,勤于政事,虚心纳谏(魏徵),从善如流;广纳贤才,知人善任(方、杜如晦)。

(2)政治上,进一步完善三省六厅制,明确中央机构的职权和决策程序;制定法律减轻惩罚;增设科举科目,鼓励士子报考,进士逐渐成为最重要的科目;严格考核各级官员的政绩。

(3)经济上:减轻人民的劳动负担,鼓励农业生产的发展。

(4)军事上:贞观年间,唐太宗出兵反击,先后击败东西突厥,加强了对西域的统治。

3.贞观之治:唐太宗统治时期,政治相对明朗,经济进一步发展,国力增强,文化教育繁荣,长期称为“贞观之治”。

知识点二:武则天皇后:

1.武则天改国号为“周”,是中国历的女皇帝。

2.武周(武则天)统治的措施和作用:

(1)度量值:

对抗敌对的官僚和贵族;

大力发展科举制度,建立殿试制度,亲自面试考生,不拘一格选拔人才,扩大了执政基础;

继续执行贞观以来减轻人民负担的政策措施,重视发展生产。

(2)作用:社会经济得到持续,人口不断增加,边疆得到巩固和发展,为“开元盛世”局面的出现奠定了基础。

知识点三:“开元史圣”:

唐玄宗前期的改革措施与盛世的形成:

1.措施:重用人才(姚崇、宋敬),实行一系列改革。

整顿吏治,裁减冗员;

发展经济,改革税制;

重视文教,编纂经典。

2.开元盛世:唐玄宗初年,年号“开元”。当时政治稳定,经济繁荣,国库充实,人民生活安定。唐朝国力达到前所未有的强大,进入鼎盛时期,成为“开元盛世”。

3.注意课后提问。

唐高祖-李渊-建立了唐朝。

唐太宗-李世民-贞观之治

武则天——郑恺开元,治宏贞观

唐玄宗——李隆基——开元盛世。

4.唐代的中外文化交流

知识点一:向唐朝派遣使节:

1.背景:唐朝时期,中日两国交流频繁。日本为了学习中国的先进文化,向中国派遣使节,当时称为“遣唐使”。也有许多留学生和僧侣跟随使节来到中国。

2.规模:日本驻唐朝的使节有十几个,最多的一次有500多个。

3.影响:他们把唐朝先进的制度、天文历法、文字、典籍、书法艺术、建筑技术送回日本,对日本社会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知识点二:鉴真杜东:

1.评价:鉴真是唐朝与日本文化交流中有影响的人物。

2.六下东方:鉴真接受日本僧人的邀请前往日本。前五次旅行都因为各种原因没有成功,他也因为过度劳累而双目失明。然而,鉴真决心继续他的第六次日本之旅,并最终于754年到达日本。

3.鉴真的贡献:他在日本教授佛经,也传播了日本的医学、文学、书法、建筑、绘画等。,为中日文化交流做出了突出贡献。

知识点三:唐与新罗的关系

1.新罗强盛后,派遣天下及海外留学生研究中国唐代文化。

新罗产品在唐朝的进口中排名第一。

新罗模仿唐朝建立政治制度,采用科举制度选官,引入中医、天文、历法计算。

朝鲜音乐也传入唐朝。

知识点四:玄奘西行:

1.概述:贞观初年,僧人玄奘西行天竺取经。他不畏艰难,历尽艰辛,经过四年的长途跋涉,到达了天竺。

2.主要活动和贡献:

(1)在天竺:游览天竺名寺,研究佛学。曾就读于佛教机构那烂陀寺,成为著名的佛学大师。

(2)回国后:玄奘带着大量佛经回到长安,然后主持佛经翻译工作,为佛教在中国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3)《大唐西域记》:根据他的口述,由他的弟子记录在一本书中,书中记载了他所游历的65,438+00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山川、河流、风土人情和社会风俗,是研究中外交流史的珍贵文献。

七年级历史知识点汇总相关文章:

★一年级历史(人教版)第一册知识点总结

★七年级历史上册知识点归纳

★七年级历史考试必考知识点总结

★一年级历史第一册知识点总结+复习大纲

★ 2018总结七年级下册历史知识点。

★七年级历史知识点大全

★七年级上册历史各单元总结。

★总结一年级历史重点知识点。

★一年级历史第一册知识点总结

★七年级上册历史知识点归纳结构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