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有把《抗美援朝》读三遍,才能真正理解“抗美援朝”的伟大

今年是抗美援朝战争胜利70周年。鲜为人知的是,在1950抗美援朝战争打响之前,我国历史上有过三次出兵朝鲜半岛“援朝抗日”的行动。战争的胜负对东北亚局势有着决定性的影响,也直接关系到我们的国运。

显然,深入了解“抗美援朝”三次战争,有助于我们充分认识朝鲜半岛在东亚格局中的重要作用,也有助于我们理解抗美援朝战争为什么被称为新中国的“建国战争”。

自唐帝国建立以来,朝鲜半岛南部的高句丽和百济不断进攻和压迫朝鲜北部的新罗政权。

新罗向大唐求助,唐太宗李世民向高句丽派出使节,阻止北方入侵战争,但遭到高句丽断然拒绝。

唐太宗大怒,决定出兵入侵高句丽。在之前的战争中,唐朝大获全胜,严重打击了高句丽的嚣张气焰。但由于地形和天气因素,唐军一直未能取得决定性的胜利。662年,一支小分队返回朝鲜时,遭到高句丽军队的伏击,大将庞小太战死。这是高句丽灭亡前的最后一次胜利。

公元666年,高句丽内乱,唐高宗李治命大将李记统率全军,分兵攻打高句丽。668年春夏,唐军会师,进平壤城门,包围平壤一个多月,高句丽王出城投降。据司马光《资治通鉴》记载,高句丽贵族、大部分富户和数十万人被迁到中原各地,融入中国各民族。从此,高句丽国不再存在于世。

消灭与高句丽结盟已久的高句丽和百济,成为唐军的下一个目标。

《日本国史》记载,日本(日本)在4世纪中叶统一后出兵朝鲜半岛。到公元前369年,百济成为日本的附属国。可以说明日本(日本)和百济的关系非同一般。

所以唐朝对百济的进攻,意味着中日第一次战争不可避免。

公元660年,唐高宗派苏带着65438+万大军,联合发动了对新罗百济的进攻。仅仅10天,唐朝的军队就攻破了百济的都城。

情急之下,百济遗风鬼屋致信日本,支持已故百济王送给日本作为人质的傅御风亲王回国为王,并要求日本派援军支持百济复兴。

由于唐朝主力班师回朝,在鬼屋福新和日军援军的努力下,一度收复了几个郡。

面对新的形势,命令刘带领军队再次进入朝鲜半岛。唐与新盟军一路鏖战,水陆并进,直取百江口,开启决战。很快,日本水军的400多艘船也延伸到。

663年,在宽阔的白江面上,唐朝和日本的水军对峙。

战争开始后,日本将400多艘木船连接在一起。俘获战机,刘用诸葛明的“火烧赤壁”之法,连发火箭,随风抛火,一时间“烟升天,海染红”。烧死,噎死,弃船跳水淹死,几万日本海军几乎全军覆没。

海上战败,百济和日军抵挡不住唐和新联军的进攻,被杀得人仰马翻。

这次战败后,日本因害怕唐军进攻日本,不得不返回本土,大修工事。

这场战争直接促成了日本的现代化,其核心是全面复制唐朝的政治、文化、军事制度,也给朝鲜半岛带来了几千年的和平与安宁。

1590年7月,丰臣秀吉依靠征服,结束了国内长期的军阀混战,全国统一。

但是主场的胜利也让丰臣秀吉变得自大。在他看来,当时的明朝和朝鲜王国,就像中国的各种军阀一样,根本不堪一击。

因此,他策划并制定了雄心勃勃的大陆计划。按照他的设想,日本将以朝鲜半岛为跳板,武力入侵中国(明朝),以北京为日本的帝都,将天竺(印度)的领土分封给自己的有功将领,同时以宁波为总指挥部。

在他的傲慢中,1592年,丰臣秀吉调集16万大军,兵分九路进入朝鲜半岛。仅仅20天后,日军就占领了朝鲜首都首尔,并迅速攻占了朝鲜大量主要城市,向明朝边境进发。

在胜利的鼓舞下,丰臣秀吉变得更加傲慢了。攻下首尔后,他建议将日本首都迁到北京,北京周边的土地要献给日本天皇。他甚至下令丰臣秀次为唐朝(中国)关白,日本关白由玉柴秀秋或玉多秀家把持,朝鲜由玉柴秀生或玉多秀家统治。

当时中国正处于明朝万历年间,是由强到弱的时期。然而,面对日本人的叫嚣和韩王的紧急出兵要求,1592,65438年2月26日,明朝廷决定派遣李将军率四万余大军“抗日援朝”。

虽然中国军队在数量上处于劣势,但在武器、战备、士气、战略等方面取得了胜利。入朝后被日军连续殴打。1593年,日军被迫撤出首尔,继续向南撤退。

经过双方协商,1596年,明朝向日本派遣使节,册封丰臣秀吉为日本国王,宣告第一阶段战争结束。

然而,丰臣秀吉不愿意失败。那一年,他以明朝封号不当为由,再次发动战争。但5438年6月+10月,中朝联军利用有利的地形和潮汐条件,在梁明海峡击败日军,击毁敌船30余艘,歼灭日军4000余人。

1598年8月,丰臣秀吉病逝,死前下令日军撤出朝鲜半岛。

与百江口之战相比,这次我们在朝鲜半岛的胜利并不明显。然而,幸运的是,日本傲慢的大陆征服政策被压制,被胜利浇灭。

19年底,朝鲜半岛的朝鲜皇帝软弱,派系林立。虽然名义上是中国的附庸国,但日俄势力的渗透也非常明显。

1894左右,酝酿已久的东学派打出了“拒洋盗,惩贪官,还我生计”的旗号,几个月内聚集了数万人,给朝廷造成了极大的压力。

朝鲜国王要求中国派兵镇压东方人。为了巩固中国在朝鲜半岛的宗主国地位,李鸿章听从了驻朝鲜钦差大臣袁世凯的建议,派了约1500人的军队进入朝鲜,协助平叛。

明治维新后国力膨胀的日本也趁机出兵进入朝鲜。

日本不顾中国一再反对日本出兵,以保护华侨为名,向朝鲜半岛派出8000余人的混成旅,兵力是中国入韩军的4倍。

东学党被迅速平定后,中日协商共同撤军。

但日本以各种理由拒绝,并迅速插手朝鲜内政,提出要单独对朝鲜进行改革,公开否决朝鲜作为中国附属国的地位。

到1894年6月,日本基本控制了朝鲜首都,扣押了朝鲜国王。

1895年7月25日,日军向驻守牙山的日军发起进攻,中朝宣战。

1895 8月1日,中日正式发表宣战。

下一场战争的进程和结果早已注定。中国军队被连战击败,最后日军在辽东、山东、台湾省登陆,彻底消灭了清朝海上主力北洋舰队。4月1895中国被迫签订《马关条约》。

日本显然对这场战争策划已久。以日本当时的国力,向中国宣战是冒了很大风险的。时任日本外相卢奥宗光在回忆录中,记录了他做出对华宣战决定时的情形:唉,回想当时的情形,还是毛骨悚然。在我与伊藤博文(伊藤博文首相)的短暂会面中,他们得到了梅罗之间的消息,虽然只是寥寥数语却成就了大事。如果当时两个人或者一个人稍微动摇一下,就不会有今天的局面,更不要说举世瞩目、引以为豪的日本了。

卢奥宗光是对的。朝鲜半岛的胜利,对中国的胜利,让日本赢得了一切。一方面,日本成为国际公认的世界强国,国际地位大大提高,成为东方国家的代表。另一方面,来自中国的巨额赔款给日本国内经济带来了飞跃,正式确立了梦寐以求的金本位制度,犹如“福无双至”。而且,更重要的是,日本人的民族自豪感得到了空前的膨胀。

另一方面,中国从一开始就缺乏战争的决心和准备。面对日本在朝鲜半岛的咄咄逼人,一味容忍,没有做好充分的战争准备和战争动员,把当前局势的逆转寄托在国际社会的所谓调解上。即使战争爆发了,我们仍然缺乏战斗到底的决心。派驻朝鲜的钦差大臣袁世凯提前逃回中国,主战将领在寒风中落荒而逃,一次又一次的战争信息失灵,都预示着战败在所难免。

这场史无前例的失败,彻底摧毁了中国洋务运动30多年推进现代化的失败,失去了东亚大国最后的遮羞布,也预示着更大的艰辛。

参考书目:《日本史》(坂本太郎著,王向荣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

《清朝与日本的战争》(宗泽亚著,北京联合出版公司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