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爱玲长期被排除在新中国现代文学史之外的原因是什么?

张爱玲没能进入文学史是时代的因素,她也不是那种被文学史家“挖掘”出来的作家。文学史家“挖掘”出来的作家,都是社会影响不大的小作家,如教授挖掘出来的“乡土文学”作家彭,几年前挖掘出来的作家李拓之。

简单来说,任何时代的文学史都有特定的叙事范式。新中国成立后,中国文学史的编纂体系是建立在现实主义传统基础上的。虽然也涉及其他文体和类型的文学,但比例较小,评价也相对较低。

这种对文学史的理解,影响的不仅仅是专业的研究者,更是大多数普通人。只要你认为或者身边有人认为“文学最大的价值在于反映和批判现实”,那么在这种评价体系下,张爱玲的“小女儿”文学自然就被忽略了。

但如果脱离“文学的价值在于批判现实”或“文学的价值在于其思想深度”的思维,那么张爱玲可以说是现代文学史上少有的形成了强烈个人风格的作家,她的用词可以说是极好的。从这个意义上说,自然可以说张爱玲是一个非常优秀的作家。

另外,对于张爱玲被“排挤”,她与胡兰成的交往,虽不是卖国行为,但毕竟可以说是一大损失。即使不排除张爱玲因其文学风格而被排斥,但如果她留在大陆,她的所作所为很可能会使她失去在建国后发表作品的资格。这背后的对错其实很难说。

总的来说,其实作为一个名词,“文学”的具体概念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有很大的不同。张爱玲的价值取决于用什么概念和标准来定义文学。正因为如此,建国后中外学术界对张爱玲的评价才如此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