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栈桥诗

1.青岛的栈桥是青岛的象征,是青岛人的骄傲。

它位于青岛湾,全长440米,宽8米。20世纪30年代,栈桥曾被誉为青岛十大胜景之一,青岛二十四景之一。许多文人写诗赞美它。游览青岛时,国内外重要客人和名人都要登上栈桥,欣赏海滨风光。

驰名中外的青岛啤酒商标就是以栈桥为图案设计的。【栈桥概况】栈桥已有100多年的历史。她见证了青岛屈辱的岁月,见证了青岛的建设和发展。

1891年,清政府颁布圣旨,在青岛(称胶澳)建立。1892年,清政府派登州大将军章高元及四营官兵驻守青岛。为了方便军用物资的运输,修建了两个码头,其中一个就是现在的栈桥,长200米,宽10米。

码头原有名称很多,有海军栈桥、钱海栈桥、南海栈桥、李鸿章栈桥、大码头等。另一座“衙门桥”位于连长衙门前,长100米,宽6米,也叫“蜗牛桥”。

这两个码头都是中国工程师自己设计的,是青岛最早的码头。栈桥是当时唯一的海上“军火补给线”,也就是说,谁控制了栈桥,谁就控制了胶州湾。

1897年,德军以演习为名从栈桥所在的青岛湾登陆,武力占领青岛。栈桥成为德军占领青岛的见证。德国帝国主义侵占青岛后,1901年5月,原桥北端改为石基、水泥路面,南端钢桥上铺木板,并修建轻轨将桥体延长至350米,仍为军用码头。

1904大港一号码头建成后,栈桥逐渐失去了作为码头的历史使命,开始对游客开放。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日本在崂山羊口登陆并占领青岛后,仍在此桥上举行阅兵式,以证明对青岛享有“完全主权”。

1922年,青岛被中国北洋政府收回后,中国水兵在此游行。1931年,南京国民政府投入巨资由德国新力洋行公司承包改建,桥梁加长至440米。

大桥南端建有箭形防波堤,防波堤上建有国风回澜阁。整个工程于4月1933完成。

从此,栈桥成了青岛第一景。新中国成立后,人民政府多次拨款对栈桥进行维修。1985,青岛对栈桥进行了大规模的综合改造,两侧为铁索护栏,12并排站立的欧式桥灯,外侧为花岗岩台阶。

1998年底至1999年6月,市政府再次拨款对栈桥进行大规模改造。这次维修既满足了防风浪、防腐蚀、保持原有韵味的要求,又配合两侧护岸设施,增加了美观效果,使全桥焕发青春。2001包括栈桥在内的海滨景区被国家旅游局评为首批AAAA级景区。

各位组员,我们现在站在栈桥的桥头。我们面前的水域叫青岛湾。远远望去,栈桥如彩虹般横卧在海中,尽头的“回澜阁”仿佛漂浮在海面上,有“长虹遥遥”、“格非回澜”之美誉。

要领略栈桥的魅力,最好沿着这座通向大海的桥走一走。走进去,仿佛置身于大海之中,充分感受大海的气息,体验大海的浩瀚,增强对大海的立体感。

碧波拍打在桥面上,白云漂浮在蓝天上,海鸥在海天之间飞翔,游船在海浪中穿梭。这种美妙的感觉只有在此时此地才能充分体会。旅途中,大家可以看到岸边绿树成荫、阳台倒影的美景,这是另一幅充满浪漫欧陆风情的城市画卷,正如康有为先生所描述的:“碧海蓝天,红瓦绿树”,梁实秋的“望波澜壮阔,为王者荣耀”。

【回澜阁】各位团友,现在我们来到了回澜阁。牌匾上的这三个字是原青岛市市长沈鸿烈题写的。这块牌匾在日本第二次占领青岛期间被掠夺到日本,陈列在日本东京的陆军博物馆,以展示其在侵华战争中的“功绩”。现在“回澜阁”二字是著名书法家舒潼题写的。

这个亭子是二层八角形的亭子。展馆覆盖着彩色琉璃瓦,由24根红色的柱子支撑着。展馆中央有螺旋楼梯,楼上四周有玻璃窗。正所谓“一窗一景,一景一画”。我们可以从窗户向外看,看到美丽的青岛湾和周围的景点和著名的建筑在各个方向。

【栈桥周边景点】与栈桥在一条南北直线上的道路是中山路,青岛的老商业街,有100多年的历史。德国占领青岛后,为了在后海修建深水码头,在1899处开辟了一条连接南北的道路,也就是中山路的雏形。

德贤路以南是德式住宅区,名为“费德利街”,德贤路以北是中式住宅区,名为马达路,1922。两条路合并,命名为山东路。1929,为纪念孙中山先生,更名为中山路。

中山路全长1.300余米,63栋建筑,1.6多个商场。同时也是全国1,000个示范点之一。目前中山路也是老城区最繁华的地方之一。

这样,栈桥就成了大海和市场的过渡。它把海洋和陆地紧密地联系在一起。

中山路上最高的建筑是百盛商厦。1998九月开业。

是国务院批准的全国首批18家合资零售企业之一。由青岛市第一百货大楼和马来西亚金狮集团联合打造,总投资7.8亿元,地下5层,地上49层,建筑面积1.2万平方米,商场面积5万平方米。当时被称为齐鲁商业第一楼。

2.关于青岛栈桥的史料和小故事:青岛栈桥历史悠久,至今已有百年。可以说,青岛的百年兴亡、荣辱兴衰、历史变迁,她都看在眼里。

她见证了青岛建筑的发展。早在100年前,清政府统治时期,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李鸿章在山东巡抚张瑶的陪同下,视察当时的胶澳。回京后,她果断向清廷提出,要在青岛口一带设防。同年6月14日,内阁发布圣旨:“拟按要求在胶州、烟台两海港筑堡。”

同时要求将登州镇的连长衙门从登州(今蓬莱)迁到青岛。登州镇连长章高元在青岛建了连长衙门,这就是青岛建制的由来。

青岛栈桥建于清光绪十八年(1892)。1892年,清政府派登州大将军章高元带着四个营的官兵进驻青岛。为了方便军用物资的运输,修建了两个码头,其中一个是栈桥。以前叫大码头,南海栈桥。那时,它有许多名字。

但是这个栈桥在当时特别重要,起着举足轻重的中心作用。如果谁能控制栈桥,就相当于控制了整个胶州湾。当时德国先控制栈桥,再以中士操练为由占领青岛。

栈桥是德国入侵的最好见证。德国控制青岛后,栈桥被进一步改造,用于军事用途。

后来又建了一个更大的码头后,栈桥的主要功能就不仅仅是码头了,开始对游客开放。后来日本占领青岛后,也在这座桥上游行,证明自己的存在。

后来青岛被北洋政府收回,中国的水兵也在这里游行。后来南京国民政府投入两年多时间重建栈桥,重建后的栈桥成为青岛第一景,延续至今。

后来新中国成立,政府也多次投资维护栈桥。20世纪80年代,政府再次出资维修,并在桥上安装了铁索护栏和桥灯。

90年代进行了大修,在保持原有风格不变的基础上,增加了护岸措施,使建筑更加美观。经过多次改建和重建,现有桥梁长度为401.45米,其中引桥长度为236.1米,孔桥长度为149.7米..

回澜阁三角桥头长15.65米。“回澜阁”,栈桥南端有飞檐的两层八角阁,上覆黄色琉璃瓦,四周有24根圆形阁柱。展馆占地面积1,51平方米,总建筑面积340平方米。它是一个两层的圆形亭子,中间有34个螺旋形的台阶。它是青岛十大景点之一。

青岛栈桥的故事:话说当年登州主兵章高元驻扎青岛的时候,他有一个爱好,每天早上带着随从在海边看海景,听海浪声,兴高采烈的时候会开船去深水打鱼。一天,章高元正在深水中钓鱼,突然一个大浪打来。船突然翻了,章高元和他的随从掉进了水里。幸运的是,岸上的士兵及时将他救了出来。

那天晚上,章高元做了一个梦,梦见他在海里钓鱼时,船头闪着红光,36对穿着红绿裙子的英俊仙女面对面排成两排,从深水一直到海边礁石。然后,36对仙女手臂水平伸出,抱在一起,抱着一条又宽又长的绿丝,搭起一座丝桥。

一个穿着绿色衣服的小仙女一手挽着他的胳膊,一手拿着闪闪发光的阳伞,把他带到了丝绸桥上,一步一步扶他上岸。当章高元醒来时,他立即让他的手下邀请画家,并修饰他所做的梦,以便画家能画出一座海上桥梁。

画家听后,不到半天就画出了海上大桥。他把排成一排的36对仙女改成了排成两排的36对原木桥桩,把长长的绿丝改成了涂了绿漆的桥面,把36对仙女的脖子和头改成了36对圆顶、齐腰高、涂了红漆的栏杆。章高元看到海上大桥的地图后,非常满意,立即命令人们在海边日夜加班加点地建造大桥。

扩展数据:

主要特点如下:格非回澜“回澜阁”牌匾上的三个字是原青岛市市长沈鸿烈题写的。这块牌匾是日本第二次占领青岛时掠夺到日本的,陈列在日本东京的陆军博物馆,展示其在侵华战争中的“功绩”。目前“回澜阁”二字由著名书法家舒潼题写。

这个亭子是二层八角形的亭子,亭子上盖着彩色琉璃瓦。展馆由24根红漆柱子支撑,中央有螺旋楼梯,楼上四周有玻璃窗,被称为“一窗一景,一景一画”。

我们可以从窗户向外看,看到美丽的青岛湾和周围的景点和著名的建筑在各个方向。栈桥长度从350M增加到440M左右,桥面全部铺水泥,桥身上增加了排水系统。

延伸部分增加两排间距约为2M、直径约为20厘米的铸铁气孔。在大潮期间,海水撞击桥墩的浪花可以从气孔直扑桥面。在大桥南侧的尽头,修建了半圆形防波堤。防波堤内建有一座具有传统中国风格的两层飞檐八角亭。名为“回澜阁”的亭子覆盖着蓝色的琉璃瓦,周围有24根圆柱。

展馆是一个圆形大厅,中间盘旋着34级台阶。爬上二楼,北面是青岛市场的红瓦绿树,南面是胶州湾的碧海蓝天。1936年,在我市与专家、市民共同评选出的“青岛十景”中,以栈桥为主景的“格非回澜”成为第一景。

自回澜阁建成以来,青岛栈桥历经多次修缮,但风貌基本未变。“雾水满月色,渔舟夜泊栈桥西,乘凉,人逢黄昏拍堤倚栏杆水”,1933刊登在《青岛指南》上的这句诗,是青岛栈桥的真实写照。

青岛栈桥原是清军为军事目的而修建的军事设施,现已成为青岛的标志性景点。这座连接着登陆和大海的“桥”,伴随着岛城百余年的沧桑,连接着这座城市的过去、现在和未来。

搜狗百科-青岛栈桥。

3.青岛栈桥导游词栈桥是青岛的象征。

游客漫步在栈桥的滨水区,可以看到青岛月牙形的城市轮廓。栈桥似长虹卧波,回澜阁灯火辉煌。这就是所谓“长虹遥引”“飞亭遥相呼应”的原因。

远处,小清岛上的白色灯塔婀娜多姿。东、北侧,红瓦绿树相得益彰,各种建筑、高低不平分布在岬角的坡地上。

西边,现代化的高层建筑紧贴海岸拔地而起,金碧辉煌。沿岸防波堤由花岗岩筑成,高出水面10多米。

涨潮时,惊涛拍岸,激起一簇簇白色浪花,吸引无数游客观看;潮水退去,赭色的岩石和金色的沙滩露出水面,沙滩上挤满了追逐大海捡贝壳的游客。风平浪静时,成千上万只海鸥自由翱翔,使美丽的青岛湾充满了生机。

走在栈桥上,青岛湾尽收眼底,一簇簇白浪和小红礁,红瓦绿树点缀在港湾岸边,飞亭坐在碧波之上。历经百年沧桑,终于焕发出勃勃生机。

4.关于青岛栈桥的史料和小故事:青岛栈桥历史悠久,至今已有百年。可以说,青岛的百年兴亡、荣辱兴衰、历史变迁,她都看在眼里。

她见证了青岛建筑的发展。早在100年前,清政府统治时期,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李鸿章在山东巡抚张瑶的陪同下,视察当时的胶澳。回京后,她果断向清廷提出,要在青岛口一带设防。同年6月14日,内阁发布圣旨:“拟按要求在胶州、烟台两海港筑堡。”

同时要求将登州镇的连长衙门从登州(今蓬莱)迁到青岛。登州镇连长章高元在青岛建了连长衙门,这就是青岛建制的由来。

青岛栈桥建于清光绪十八年(1892)。1892年,清政府派登州大将军章高元带着四个营的官兵进驻青岛。为了方便军用物资的运输,修建了两个码头,其中一个是栈桥。以前叫大码头,南海栈桥。那时,它有许多名字。

但是这个栈桥在当时特别重要,起着举足轻重的中心作用。如果谁能控制栈桥,就相当于控制了整个胶州湾。当时德国先控制栈桥,再以中士操练为由占领青岛。

栈桥是德国入侵的最好见证。德国控制青岛后,栈桥被进一步改造,用于军事用途。

后来又建了一个更大的码头后,栈桥的主要功能就不仅仅是码头了,开始对游客开放。后来日本占领青岛后,也在这座桥上游行,证明自己的存在。

后来青岛被北洋政府收回,中国的水兵也在这里游行。后来南京国民政府投入两年多时间重建栈桥,重建后的栈桥成为青岛第一景,延续至今。

后来新中国成立,政府也多次投资维护栈桥。20世纪80年代,政府再次出资维修,并在桥上安装了铁索护栏和桥灯。

90年代进行了大修,在保持原有风格不变的基础上,增加了护岸措施,使建筑更加美观。经过多次改建和重建,现有桥梁长度为401.45米,其中引桥长度为236.1米,孔桥长度为149.7米..

回澜阁三角桥头长15.65米。“回澜阁”,栈桥南端有飞檐的两层八角阁,上覆黄色琉璃瓦,四周有24根圆形阁柱。展馆占地面积1,51平方米,总建筑面积340平方米。它是一个两层的圆形亭子,中间有34个螺旋形的台阶。它是青岛十大景点之一。

青岛栈桥的故事:话说当年登州主兵章高元驻扎青岛的时候,他有一个爱好,每天早上带着随从在海边看海景,听海浪声,兴高采烈的时候会开船去深水打鱼。一天,章高元正在深水中钓鱼,突然一个大浪打来。船突然翻了,章高元和他的随从掉进了水里。幸运的是,岸上的士兵及时将他救了出来。

那天晚上,章高元做了一个梦,梦见他在海里钓鱼时,船头闪着红光,36对穿着红绿裙子的英俊仙女面对面排成两排,从深水一直到海边礁石。然后,36对仙女手臂水平伸出,抱在一起,抱着一条又宽又长的绿丝,搭起一座丝桥。

一个穿着绿色衣服的小仙女一手挽着他的胳膊,一手拿着闪闪发光的阳伞,把他带到了丝绸桥上,一步一步扶他上岸。当章高元醒来时,他立即让他的手下邀请画家,并修饰他所做的梦,以便画家能画出一座海上桥梁。

画家听后,不到半天就画出了海上大桥。他把排成一排的36对仙女改成了排成两排的36对原木桥桩,把长长的绿丝改成了涂了绿漆的桥面,把36对仙女的脖子和头改成了36对圆顶、齐腰高、涂了红漆的栏杆。章高元看到海上大桥的地图后,非常满意,立即命令人们在海边日夜加班加点地建造大桥。

扩展数据:

主要特点如下:格非回澜“回澜阁”牌匾上的三个字是原青岛市市长沈鸿烈题写的。这块牌匾是日本第二次占领青岛时掠夺到日本的,陈列在日本东京的陆军博物馆,展示其在侵华战争中的“功绩”。目前“回澜阁”二字由著名书法家舒潼题写。

这个亭子是二层八角形的亭子,亭子上盖着彩色琉璃瓦。展馆由24根红漆柱子支撑,中央有螺旋楼梯,楼上四周有玻璃窗,被称为“一窗一景,一景一画”。

我们可以从窗户向外看,看到美丽的青岛湾和周围的景点和著名的建筑在各个方向。栈桥长度从350M增加到440M左右,桥面全部铺水泥,桥身上增加了排水系统。

延伸部分增加两排间距约为2M、直径约为20厘米的铸铁气孔。在大潮期间,海水撞击桥墩的浪花可以从气孔直扑桥面。在大桥南侧的尽头,修建了半圆形防波堤。防波堤内建有一座具有传统中国风格的两层飞檐八角亭。名为“回澜阁”的亭子覆盖着蓝色的琉璃瓦,周围有24根圆柱。

展馆是一个圆形大厅,中间盘旋着34级台阶。爬上二楼,北面是青岛市场的红瓦绿树,南面是胶州湾的碧海蓝天。1936年,在我市与专家、市民共同评选出的“青岛十景”中,以栈桥为主景的“格非回澜”成为第一景。

自回澜阁建成以来,青岛栈桥历经多次修缮,但风貌基本未变。“雾水满月色,渔舟夜泊栈桥西,乘凉,人逢黄昏拍堤倚栏杆水”,1933刊登在《青岛指南》上的这句诗,是青岛栈桥的真实写照。

青岛栈桥原是清军为军事目的而修建的军事设施,现已成为青岛的标志性景点。这座连接着登陆和大海的“桥”,伴随着岛城百余年的沧桑,连接着这座城市的过去、现在和未来。

百度百科-青岛栈桥。

5.关于栈桥的信息栈桥是青岛的象征。来青岛的游客如果没有看一眼栈桥,说明没来过青岛。

栈桥位于中山路南端,游人如织。桥体从海岸穿入月牙形的青岛湾。在桥的尽头,具有中国民族风格的上翘重檐建筑端庄地坐落在碧波之上,在沿海众多欧式建筑的映衬下,显得格外别致。栈桥长440米,宽8米,为钢混结构。在桥的南端,修建了一个半圆形防波堤。在防波堤内,有一座名为“回澜阁”的国家二搓八角建筑。游客站在亭子旁边,欣赏层层涌来的海浪。“飞亭回澜”被誉为“青岛十景”之一。桥北海岸,名为“栈桥公园”,花木繁茂,苍松绿草,石椅供游客休憩,欣赏海天风光。桥的西边有灯笼,晚上开的像玉兰。

栈桥可以说是和青岛同龄的建筑。清朝钦差大臣李鸿章到青岛(当时叫胶澳)视察。按李鸿章的级别,他应该坐大型官船。但当时青岛只是一个小渔村,根本没有停靠大型公务船的能力,所以临时建了一个港口,后来重新装修,一直使用。这是栈桥的原型。解放后,胶州湾建起了大型深水港(现为亚洲最大的集装箱码头),栈桥失去了作为港口的使用价值。几经改造,变成了现在的样子。现在栈桥桥头的回澜阁是一个小展厅,经常举办一些美术、摄影等艺术展览。这座桥是供游客参观和停靠旅游船的,从这里他们可以看到海上的青岛。

栈桥距离青岛火车站仅0.5公里,交通便利,有2、5路电车和6、8、25、26路公交车。

青岛是中国具有浓郁欧陆风情的海滨城市。这座前德国殖民城市曾是德国在中国的主要海军基地。

由于地理位置优越,青岛很早就被选为海军基地。1885年,青岩设立海军衙门,派人到山东、河北等海港实地考察,选择好港口修建海军基地。刘等候胶州湾,青岩的德国特使徐景澄提出在胶州湾建立海军基地的建议。

1891年5月,北洋大臣李鸿章、山东巡抚张耀南视察北洋水师后,下到胶州湾视察。经过实地考察,他们深感胶州湾的重要性,于是联名上奏朝廷,建议在此建堡,以备驻军防御。14年6月,光绪皇帝正式批准胶州湾设防。随后,邓州镇连长章高元带领4个营2000多人转战胶岙。章高元入驻胶澳后,修建堡垒、道路、兵营,并在前海大量修建清廷军队,进行搬迁,修建相关设施。青岛港逐渐繁荣,形成了一个设防的沿海城镇。

为了方便运输和补给,章高元在青岛修建了栈桥。栈桥全长440米,宽8米,是青岛的标志性建筑之一。上世纪30年代,栈桥曾被誉为青岛十景之首。栈桥原来是一个桥墩,当时建了两个桥墩。码头原名很多,有海军码头、前海码头、南海码头、李鸿章码头、大码头等。它长200米,宽10米。另一座“衙门桥”位于总指挥衙门前,长100米,宽6米,又称“蜗牛桥”。两个码头都是中国工程师自己设计的,也是青岛港最早的码头建设。栈桥是当时唯一的海上“军火补给线”,也就是说,谁控制了栈桥,谁就控制了胶州湾。

青岛是中国具有浓郁欧陆风情的海滨城市。这座前德国殖民城市曾是德国在中国的主要海军基地。

由于地理位置优越,青岛很早就被选为海军基地。1885年,青岩设立海军衙门,派人到山东、河北等海港实地考察,选择好港口修建海军基地。刘等候胶州湾,青岩的德国特使徐景澄提出在胶州湾建立海军基地的建议。

1891年5月,北洋大臣李鸿章、山东巡抚张耀南视察北洋水师后,下到胶州湾视察。经过实地考察,他们深感胶州湾的重要性,于是联名上奏朝廷,建议在此建堡,以备驻军防御。14年6月,光绪皇帝正式批准胶州湾设防。随后,邓州镇连长章高元带领4个营2000多人转战胶岙。章高元入驻胶澳后,修建堡垒、道路、兵营,并在前海大量修建清廷军队,进行搬迁,修建相关设施。青岛港逐渐繁荣,形成了一个设防的沿海城镇。

为了方便运输和补给,章高元在青岛修建了栈桥。栈桥全长440米,宽8米,是青岛的标志性建筑之一。上世纪30年代,栈桥曾被誉为青岛十景之首。栈桥原来是一个桥墩,当时建了两个桥墩。码头原名很多,有海军码头、前海码头、南海码头、李鸿章码头、大码头等。它长200米,宽10米。另一座“衙门桥”位于总指挥衙门前,长100米,宽6米,又称“蜗牛桥”。两个码头都是中国工程师自己设计的,也是青岛港最早的码头建设。栈桥是当时唯一的海上“军火补给线”,也就是说,谁控制了栈桥,谁就控制了胶州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