哥特式建筑风格历史来源?哥特式建筑发展历史介绍!


几个世纪以来,建筑师们都在纠结如何才能建造出空间足够宽阔的建筑。罗马人的传统告诉他们,要想把石墙砌得厚重的话,窗户就不能大,不然墙体就会失去支撑的强度。于是,他们在建筑顶层加了一层厚重的石顶。到了12世纪,十字军开始东征后,欧洲的建筑师们才有机会看到穆斯林建筑师的设计。他们从清真寺的穹顶中得到灵感,设计出一种全新的建筑风格,以满足当时频繁的宗教活动的需求。

于是,他们在意大利人称为“哥特式”或未开化的建筑的基础上,对这种奇特的风格加以完善。他们发明出一种拱形屋顶,以“筋骨”作为支撑。但如果这个屋顶过重的话,就容易将墙壁压垮。就像一个体重为300磅的人坐在一张儿童椅上一样,椅子肯定会被压成碎片。为了解决这一难题,一些法国设计师开始用“扶跺”来加固墙体。扶跺就是支撑墙体的巨大石块,在墙壁支撑屋顶的时候,扶跺可以用来支撑墙壁。为了进一步确保屋顶的安全,建筑师们又用“飞跺”来支撑屋顶。这个建筑方法很简单,你看一眼图纸就明白了。

哥特式建筑风格历史来源?哥特式建筑发展历史介绍!

这个新建筑方法使得大扇窗户可以镶嵌在墙壁中。在12世纪,玻璃还是一种极为昂贵的商品,只有屈指可数的私人建筑物会安装玻璃窗户。甚至连贵族住的城堡也没有玻璃窗户。屋子里一年四季都有风穿过,这也解释了为什么当时人们在屋子里还要穿上皮衣。

幸运的是,生活在古地中海的人们深谙制作彩色玻璃的技巧,这项工艺还没有完全失传。人们对彩色玻璃的制造工艺进行了改良。不久,哥特式教堂就装上了彩色玻璃窗户,每扇窗户都由五彩缤纷的玻璃碎块组成,讲述着《圣经》里的故事,玻璃外面还镶着长长的铅质窗框。

于是,装饰一新的教堂里挤满了热切的信徒,而这项让信仰变得“生动”的技艺也达到了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水平。为了建造上帝之屋和人间乐园,人们不惜投入大量人力和物力。罗马帝国衰亡后,雕塑家们就丢掉了饭碗,如今他们又回到自己的艺术工作中。教堂的正门、廊柱、扶跺和飞檐上,都刻满了上帝和圣人们的形象。绣工们也开始忙碌起来,为教堂的墙壁制作挂毯。珠宝匠们也大展才华,用光彩夺目的珠宝装饰祭坛,当之无愧地接受人们的崇拜。就连画家也不甘示弱,但因为没有适当的素材,他们只好作罢。

哥特式建筑风格历史来源?哥特式建筑发展历史介绍!

在基督教刚刚创立之时,罗马人用小块的彩色玻璃来镶嵌教堂和房屋的地面和墙壁,还用这些玻璃碎片来拼图。但这种艺术非常高深,画家们难以将内心的想法淋漓尽致地表达出来。相信所有玩过彩色积木的孩子,都会有和这些画家一样的感受。因此,除了俄罗斯,这门镶嵌工艺在中世纪时期几乎失传。后来君士坦丁堡陷落,拜占庭的镶嵌画家们在俄罗斯找到了庇护所,开始用彩色玻璃装饰东正教的教堂。直到布尔什维克革命爆发,人们不再修建教堂,这种情况才停止。

当然,中世纪的画家们还可以用石膏水来配制颜料,然后在教堂的墙壁上绘画。在随后的几个世纪里,这种“新鲜石膏”画法(通常人们把它称为“湿壁画法”)都广为流传。如今,这种画法就如同手稿里插入的写生风景画一样罕见。在现代城市里,几百个画家里估计只有一个能掌握这种画法。然而在中世纪,画家们没有别的办法,他们没有更好的颜料,所有人便成为湿壁画家。但这种方法有着诸多弊端。

通常在几年之后,石膏就会从墙上脱落,或者是因为湿气太重而使画面受潮,就像湿气会侵蚀我们家里的墙纸一样。人们想尽一切办法,想找到某种能够取代石膏颜料的东西。他们试着把颜料融进酒里、醋里、蜂蜜甚至鸡蛋的蛋清里,但没有一种办法能够使人满意。人们不断进行尝试,一直持续了1000年。在羊皮纸上作画,中世纪的画家们可谓非常成功。但换成在大块的木板或石块上作画时,颜料就会粘在上面,他们一直没能解决这个问题。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来源网络,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涉嫌抄袭侵权的内容, 请联系我们删除。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