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是书院的历史沿革

浙江最早创办的新式高等学校。由杭州知府齐林提出,浙江巡抚廖寿丰报清廷批准。于1897年(清光绪二十三年)五月正式开学。学校位于杭州市浦昌巷(现大学路),普慈寺。同年,医院招聘了30名“致敬学生督导”。次年扩大名额,设立内外校,由原来的内校生30人,外校生60人。有意强调新学的人是合格的。课程分为必修课和选修课。必修课有语文、英语、数学、历史、地理、物理、化学、体操,选修课有日语、外国历史地理、音乐等。,退学期限限定为五年。杭州知府齐林还担任了书院的总办,并聘请了一位美国人(E.L.Mattox)担任总教师,还聘请了各种科教教师。为了避免当时保守势力的阻挠,称之为书院而不是学校。院子里有一个图书馆,学生可以在那里借阅。必读的是黄宗羲的《等待采访的伊名》,王船山的《黄皮书》和严复译的赫胥黎的《进化论》。该院不仅培养院内学生,还发起派遣学生出国留学。从1898年到1902年,他派遣了何燏时(后弦)、徐守尚等32人赴日留学。1901年11月,有提案要求在各省设立大学堂,于是学院改为浙江省求是大学堂。次年,“求是”二字改名为浙大堂。1904年根据《国子监章程》规定,更名为浙江高等教育学院。1912根据中华民国教育部有关规定,更名为浙江大学,责令停止招生。一直维持到1914最后一个学生毕业,学校彻底关闭。1927年,国立第三中山大学在原校址成立(由浙江公立工业专门学校和浙江公立农业专门学校改组为第三中山大学工学院和老挝农学院),在校生174人。4月1928更名为浙江大学,7月1928称国立浙江大学,有工、农、文三个学院。

求是书院旧址于1997年被列为浙江省省级文物保护单位,至今仍矗立在杭州大学路旧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