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侃说,用文言文发电报省钱。胡适举了一个例子。

1.胡适正在和他的学生争论文言文和白话文哪个更简单。胡适是新文化运动最早的倡导者和实践者之一。因为新文化运动倡导的白话文是新生事物,当时社会上的反对声音异常激烈。反对白话文运动的大学者有吴宓、黄侃、林纾、梅光第、张等人,尤其是黄侃。

黄侃,国学大师章太炎的大弟子,以骄横刻薄著称。有一次,黄侃对胡适说:“你提倡白话文,不真诚!”胡适问他为什么这样说,黄侃严肃地回答:“如果真心提倡白话文,就不应该叫胡适,而应该叫何去何从。”此言一出,他打了三个哈哈,胡诗泽气得脸色发白。

黄侃又一次在讲课中称赞文言文的智慧,比如说“如果胡适的妻子死了,他家里会发电报说,‘你的妻子死了!“快回来!”它只要11个字,而文言文只要四个字,电报费可以省三分之二。"

这一次,胡适回击,高明到令人惊叹。同样是在课堂上,胡适讲到白话文的好处时,一个同学不服气地问:胡老师,是不是说白话文一点缺点都没有?胡适笑着说,没有,学生想起了黄侃用文言文打电报省钱的论点,反驳道:为什么没有?如果白话文不简洁,电报用词多,花钱多。胡适说:不一定。我们为什么不做一个实验呢?前几天行政院的一个朋友给我来信,邀请我做行政院的秘书。我不想从政,就发了电报,拒绝了。回复是用白话写的,很经济。如果同学们有兴趣,可以帮我用文言文写个留言,看看用白话文还是文言文省钱。

不出所料,学生们一个接一个地起草了草稿。最后,胡适从电报中挑出字数最少、表达最完整的一份,其内容为“恐怕难以胜任,故恐怕不做。”胡适看后幽默地说:“这份电报只有12字,言简意赅,但还是太长了。我用白话文只要五个字:我做不到,谢谢。”后来胡适解释说:“我做不到”有孤陋寡闻怕胜任的意思,“谢谢”既有感谢朋友不辞辛苦介绍的意思,也有谢绝的意思。可见语言的简洁不在于用白话文还是文言文。只要用词得当,白话文可以比文言文更简洁。

胡适的精辟论述,是对黄侃“文言电报省钱”论点的回击。听了这话,学生们忍不住点头表示同意。在胡适等人的不懈努力下,白话文终于取代了文言文。

2.一个关于胡适的故事:500字20世纪30年代初,胡适是北京大学的教授。讲课时,他经常称赞白话文,引起一些只喜欢文言文不喜欢白话文的同学不满。有一次,当胡正在得意洋洋地演讲时,一个姓魏的学生突然站起来生气地问:“胡老师,白话文真的没有缺点吗?”胡适笑着回答:“没有”,学生更加激动:“一定有!大部分白话废话,电报用字多,花钱多。”胡适的眼睛一下子亮了。他轻声解释,“不一定!前几天有个朋友给我打电报,让我去* * *部门工作。我决定不去了,就打回去拒绝了。回复是用白话写的,看起来比较省字。请按我的意思用文言文写个回复,看看篇幅是用白话还是文言文省字?”胡教授一讲完,学生们马上认真地写起来。十五分钟后,胡适让学生举手报字数,然后选出一份字数最少的文言文电报。电报上写着:“我太无知,不能胜任,我不能做我想做的事。”白话的意思是:没有深厚的学识恐怕很难承担这份工作,也无法服从安排。胡适说这种写法。胡适也解释说:“如果你做不到”,说明你知识太渊博,怕胜任;“谢谢”不仅表示感谢朋友的介绍,还表示拒绝。所以废话不多,不看是文言文还是白话文。只要注意选词,白话文比文言文更能省字。

3.坚持使用文言文的代表:黄侃,历史上坚持使用文言文,反对使用白话文的代表,曾与胡适共事,任教于北大。他是反对白话文的名人之一。

在一次宴会上,胡适滔滔不绝地谈论墨学。

墨子爱所有。为了试试胡适是否学过家,黄侃开始骂人。

我不知道胡适的墨学只学了一些皮毛。听完黄侃骂他,他怒不可遏,于是黄侃嘲笑他。宴会结束后,黄侃大谈文言文的优势,把战争的矛头对准了胡适。

黄侃说:“如果胡适的妻子死了,他家里会发电报说:‘你的妻子死了,快回来!’“文言文里,用‘妻丧’二字就够了。”

1926年7月,胡适游历莫斯。

科在给朋友的信中写道:“当我到了苏联,看到人们为自己的理想奋斗时,我深深感到中国的‘新政治家’除了不研究问题、不招募人才之外,还有一个很大的问题。

没有理想,没有理想主义...他们正在这里做一项前所未有的伟大的新政治实验;他们有理想,有计划,有绝对的自信,这三样足以让我们羞愧而死。我们,过着醉生梦死生活的人。

如何批判苏联!"

胡适虽然在国内受到质疑,但他坚持新文化,接受新实验,反对腐败,放眼世界。

新文化运动的主战场上,有胡适的好朋友陈独秀、李大钊,他们的思想符合世界文化的发展方向。

所以黄侃骂了胡适之后,文言文最终成为历史,白话文占据了后来的文化阵地。“失妻不久归”也成为文言与白话文之争的典故。

4.黄侃往事趣闻黄侃误把中国水墨当配菜:1915年,著名学者黄侃在北大做了一场国学讲座。

他住在北京白庙胡同的大同公寓。他整天致力于研究“国学”。有时候他不出去吃饭。他准备好馒头、辣椒、酱油等调味品,放在办公桌上。饿了就吃馒头,边吃边看,不吃了。当他看到美景时,他喊道:“太棒了!”有一次,我看书看得入迷,居然把馒头放进砚朱砂盒里。吃了很久,涂了个红脸,也没发觉。一个朋友来拜访,笑了。他仍然不知道该嘲笑他什么。章太炎的弟子黄侃,在学术上获得了师傅的三昧,后人有“师从黄章”的美誉;他的性情就像他的老师一样,嬉笑怒骂,恃才傲物,行事任性,所以当时人们称之为“张狂”、“黄狂”。

1908年春,光绪皇帝和慈禧太后病逝,清廷下令各地举行“国丧”。大学生、同盟会成员田桓在哭泣时表达了他的不满(指悼念天皇的仪式)。教堂的院长杨子旭挂了一张虎头牌,威胁要把田桓开除出学校。

黄侃大怒,闯进学校,砸了老虎头牌,大骂一声就走了。几天后,田桓带头剪辫子以示反清。杨子旭生气了,挂了个老虎牌子。黄侃闻讯,拿着木棍冲进学校,先把虎牌砸了,再把杨子旭痛打一顿。

7月,黄侃因宣传革命被河南省雨荷中学开除。在他途经汉口回家的路上,同盟会的同志和朋友们设宴欢迎他。席间,谈到清廷,黄侃对革命浪潮的高涨怒不可遏。当晚,黄侃写了一本书,书名是《乱,救中国的灵丹妙药》。文章发表,舆论一片哗然。全国各地报刊纷纷报道或全文转载,令清廷闻风丧胆。

黄侃不仅有革命的英雄事迹,还有很多名人的利益。有一次,他在课堂上兴起,谈到胡适和白话文:白话文和文言文谁更好谁更差?比如胡适的妻子去世时,他的家人曾发电报通知胡适本人,如果用文言文,“妻子去世不久就会回来”;如果用白话,就写“你老婆死了,快回来”11字。电报费比文言文贵一倍,观众笑。黄侃曾经在中央大学任教。

学校规定师生进出校门需要佩戴校徽,但黄侃没有。门卫看到这个人没有佩戴校徽,就要了一张名片。黄侃居然说:“我自己就是名片,就拿我来说吧!”争执中,校长出来调节并道歉。在中央大学任教的名人不少。大部分都是西装革履,坐车进出,或者至少是包车。

只有黄侃出入校门,穿着一件不旧不新的长衫或长袍,用一块青布包着一些他经常看的书。下雨天,别的教授穿着胶鞋上学,黄侃穿着一双自制的皮钉鞋,防止泥土飞溅。在一个阳光明媚的日子,下课后,他穿上休闲鞋,把鞋钉放在一个报纸包里,离开了学校。新来的门童不认识黄侃,见他土里土气,随身带了一袋东西,便上前询问,查看纸袋。黄侃放下纸袋就走了,再也没去上课。院长看到黄教授已经好几天没到了。

黄侃三缄其口,系主任也不知道为什么,急忙向校长汇报。校长亲自上门,再三询问。黄侃说:“学校贵在尊师重道,连老师的一双钉鞋都要查。成何体统?”校长一再道歉,后来请名人劝说,都无济于事。当然,仁人志士的疯狂,名人的激情,并不是黄侃的全貌。他对学术的严谨和投入恐怕是他气质的根源。

黄侃治学非常严谨,对著述非常谨慎认真。经典、历史、语言、文字方面的书,反复读了几十遍,熟悉到可以随意引用具体的文章、页码、台词,几乎没有错误。即便如此,写起来还是不容易。

他常说,学习有五种方法:“第一,不要欺骗别人;第二,不知道的人什么都不知道;第三,不要背诵他们学过的东西;第四,对后代负责;第五,不要偷窃。”黄侃还经常教导学生,中国的学问就像是山上铸铜,海中煮盐,无穷无尽。

作为一个学者,我每天都知道一些事情,也每天都不知道一些事情。不能说今天发明了什么东西就沾沾自喜。其实所谓的发明不一定是发明。

胡适最早提出白话文,但我听说他也反对白话文,不是吗?最早提出白话文文学创作的是黄遵宪。他认为语言和文学的融合使西方国家普及了文化,发展了科技,取得了社会进步。中国的语言文字分离是落后的根源,是无知者的工具。他认为文言文误导国家。

胡适提出用白话文代替文言文的观点,发表在5438+0917年6月的《新青年》上。他提出了“要有一个时代的文学”、“今天的文学要用白话文正宗”的观点,主张“写今天社会的情况”的“言文结合”

至于他反对白话文,我没听说过。记得当时反对胡适白话文运动的有大学者吴宓、黄侃、林纾、梅光第、张。讲一个黄侃调侃胡适的笑话:

黄侃提倡文言文,反对白话文。他称赞文言文的智慧,只举了一个例子:“如果胡适的妻子死了,他的家人用白话文发电报,会说‘你的妻子死了!“快回来!”十一个字长。文言文只需要‘妻丧’二字,就能省下三分之二的电报费。”有一次,黄侃对胡适说:“你提倡白话文,不真诚!”胡适问他为什么作此声明。黄侃正色答道:“如果真心提倡白话文,就不应该叫胡适,而应该叫何去何从。”此言一出,他打了三个哈哈,胡诗泽气得脸色发白。

时间是五四前后。胡适提出用白话文代替文言文的观点,发表在5438+0917+0年6月的《新青年》上。

6.关于胡适的短篇小说,50字“民国第一媒人”

胡适有“民国第一媒人”的美誉,为无数有情之家作出了贡献。他喜欢看年轻人谈恋爱结合,主持过150多场婚礼。

从已知的记载来看,这150的婚姻,多为胡适的同辈、晚辈学者,多为学院派夫妇。大多数婚礼地点都在中国。但有一场胡适在美国办的婚礼,有婚礼现场的照片,但至今没有研究者公开。

胡适的日记(1939 May 12)记录了他在美国的婚姻。他写道:

今天,我馆馆长尤君与张太珍女士举行了婚礼。张女士是张率奥先生的女儿,随上海剧团来的。当我在纽约生病时,他们正在纽约演出,所以文健和张女士经常见面,然后他们订婚了。我给他们主持了婚礼。

放弃

20世纪30年代初,胡适是北京大学的教授。他在讲课时,经常称赞白话文,引起了一些只喜欢文言文不喜欢白话文的学生的不满。

有一次,胡适正得意洋洋地演讲时,一个姓魏的学生突然站起来生气地问:“胡老师,白话文真的没有缺陷吗?”胡适笑着回答:“没有”,学生更加激动:“一定有!大部分白话废话,电报用字多,花钱多。”胡适的眼睛一下子亮了。他轻声解释,“不一定!前几天有个朋友给我打电报,让我去* * *部门工作。我决定不去了,就打回去拒绝了。回复是用白话写的,看起来比较省字。请按我的意思用文言文写个回复,看看篇幅是用白话还是文言文省字?”胡教授一讲完,学生们立即开始认真地写起来。

十五分钟后,胡适让同学们举手,报字数,然后用文言文挑了一封字数最少的电报。消息是这样写的:

我怕我没有能力,做不到让我做的事。

胡适说,这个真好,只有十二个字。但我的白话电报只用了五个字:

“不用了,谢谢!”

胡适也解释说:“如果你做不到”,说明你知识太渊博,怕胜任;“谢谢”的意思是感谢朋友的介绍,但也有拒绝的意思。所以废话不多,不管是文言文还是白话文。只要注意选词,白话文比文言文更能省字。

7.看答案文章从哪些方面描写了黄侃?请分别举例说明。(4分)

参考答案①文章从仁人志士的疯狂、名士的激情、学者的严谨三个方面来描述黄侃。

(2)例如:a .仁人志士的疯狂:写一篇《乱,救中国的灵丹妙药》抨击清廷腐败,支持革命浪潮。

b:我在中央大学教书期间,从来不戴校徽,不带名片,穿着土气的衣服,多次和门卫发生冲突。

C.学者严谨:我教过的书都重复了几十遍,几乎没有错误,拒绝轻易动笔,教育学生学无止境。

本题目考查学生对信息的筛选能力和对课文意思的把握能力。要解决这个问题,首先要根据题干的要求通读全文,筛选出原文中信息合理的句子,然后进行提炼。

本文分析“仁人志士的疯狂和名人的激情当然不是黄侃的全貌,但他对学术的严谨和投入大概才是他气质的根源”是一个过渡句,从中可以得到答案。

⒛根据第七段中的黄侃,中国的学术有什么特点,他应该采取什么态度,应该做出什么贡献?(用自己的话回答)(5分)

中国之学的特点是广泛、包罗万象、生生不息。

2学术态度:严谨求实,不欺世盗名,心怀敬畏。

(3)贡献:学术研究实事求是,对后代负责。

这道题考察的是学生对局部意义的把握能力。

分析第七段的相关句子,然后根据自己的理解用自己的话回答。找出相关句子:中国之学的特点:中国之学犹如山上铸铜,煮海求盐,永无止境;学术态度:一是不骗人,二是不知道的人无知,三是学过的东西不背,五是不偷;贡献:后人四日。

21.作者这样描述黄侃的写作意图是什么?(6分)

参考答案①从多方面刻画人物丰富的个性,让读者更全面地了解大师。

②体现传记文学的真实性。

(3)为了表达文章主题的需要,文章的主题是刻画黄侃疯狂、倔强、严谨的性格,自然会选择一些有趣的文章来写。

本题目考查和评价作者的选材能力和表达技巧。

分析作者的选材和表现特点,是为了展现黄侃疯狂、倔强、严谨的个性,更好地丰富人物形象。

8.黄侃往事小结民国文人中有三个著名的“疯子”,一个是章太炎,被黄兴称为“张疯子”,一个是刘,一个是黄侃,被称为“黄疯子”。

有意思的是,这三人不仅是民国时期的国学大师,章太炎、刘、黄侃也是师徒。这三个人的共同特点是知识渊博,脾气古怪。

其中,黄侃以脾气大、性格怪著称。黄侃,湖北蕲春人。

父亲黄云谷,本名祥云,出身秀才。曾在四川做过盐茶道,在成都做过知府,后在四川做过按察使。他是清代二品的名臣、学者,著述甚丰。黄侃3岁开始背唐诗宋词,4岁延师教读书。

黄侃聪明好学,从小就表现出很大的天赋。黄侃不仅才华横溢,还是有名的孝子。

生母周汝仁去世后,黄侃特意请老友苏画了一幅《梦见母亲坟》,并写了沉痛的悼词。为生计所迫,黄侃经常四处教书,随身带着棺材。有一段时间,他成了风云人物,但黄侃依然我行我素。

这口棺材是皇甫在四川做官时做的,因为棺材太小,留给了田夫人。田夫人在法律上是黄府人,黄侃视田夫人为亲生母亲。

1922年夏,田夫人去世,黄侃在日记中简述了她的生平。文末有云:“我孤独悲切!”孤独的黄侃泣血。"

每一次生母,慈母的生日,去世,黄侃都会带领家人去祭祀,他会很难过。1903年,18岁的黄侃以优异的成绩考入武汉总校,这是湖广总督张之洞创办的一所新式中学。

因为父亲与张之洞的旧情,1905年,黄侃被正式派往早稻田大学学习,恰好与章太炎住在一起。关于黄侃与章太炎的相识,有一种说法。

当时黄侃住楼上,章太炎住楼下。一天晚上,黄着急,上不了厕所,就从楼上窗户解开裤子,往下倒。

此时章太炎正在夜场看书,突然一股尿如瀑布般溅落下来,忍不住大声呵斥。出身名门的黄侃年少浮躁跋扈,被骂了回去。

不要骂陌生人,双方交换名字后,都知道对方的名字,于是转而学习,越聊越投机。章太炎是朴学大师,所以黄侃称自己为弟子。

此后,黄侃大师师从章太炎多年。章太炎清高孤傲,很少赞美现代文人,而对待黄侃却是惊愕不已。

1965438+2004年2月,章太炎从日本回国后,因反对袁世凯称帝被软禁。他先被关押在北京的本寺胡同,然后又被关押在东城的梁倩胡同。此时,黄侃正在接受北京大学的邀请,在北京当教授。他打听张的下落,冒着生命危险去探望。

黄侃见张寂寞,便请张讲文学史,与他相守。黄侃在与老师同病相怜数月后,终于被警方驱逐。

陈独秀、黄侃学识渊博,经学、史学、书籍、藏书,尤以音韵、文字、训诂见长。黄侃学问大,脾气大,颇为当时人所诟病。

周作人在谈到这位大哥时,也很挑剔:“他的国学名列前茅,但脾气古怪,与学识成正比。说起来有些事,真是过誉了。”1908左右,陈独秀在东京人民日报社拜访张的寓所,钱与黄侃在隔壁避而不见。

陈和张聊天的时候,聊到了清代汉学的发展。陈独秀列举了戴、段、王,大多是江苏、安徽人,颇为得意。后来话题转到湖北,说湖北没有大学者。

在隔壁房间的黄侃突然跳出来反驳道:“湖北没有秀才,这里不过是个区;安徽虽有许多学者,但这未必是第一步。”陈独秀听了沉默不语。

黄侃是个老派。他一向不喜欢胡适等一批新派人物的做法,一有机会就冷嘲热讽。有一次,黄侃当面指责胡适:“你口口声声说要推广白话文,不一定是出于诚意?”胡适不懂其意,故究其原因。

黄说:“你修行的话,你的名字就不应该叫胡适,而应该叫‘何去何从’。”胡适很尴尬。

又一次,黄侃给学生讲课的时候,谈到了胡适和白话文。他说:“白话文和文言文哪个好?不需要太多笔墨。

例如,胡适的妻子去世时,他的家人发电报通知胡本人,如果他使用文言文,他的妻子将在葬礼后不久回家。如果用白话说‘你老婆死了,请快回来’11,电报费比文言文贵一倍。”充满了笑声。

著名京剧演员谭鑫培在北京很受欢迎,大学里也有很多好人。有一天,北大放假时,老师们议论谭鑫培的“秦琼卖马”。胡适插话说:“京剧太过时了。你一甩鞭子,那就是一匹马。用两面旗就要用真车真马!”在场的人都聚精会神地听着,但没有一个人发出声音。

黄侃站起来说:“服了吧,服了吧,我唱宋武打死老虎怎么办?”当时我就懵了。在一次宴会上,胡适大谈墨学,黄侃很不满意。他跳起来说:“现在讲墨家的都是他妈的混蛋!”胡适很尴尬。

黄接着说:“就算是对的人也是混蛋!”胡适正要发作,黄却笑着说:“我只是在试探你。墨子爱你们大家,他没有父亲。”有父亲怎么谈墨子?我不是在骂你,只是在努力。"

胡适气得说不出话来,只好忍气吞声。教授穿布「钉鞋」中央大学规定,师生进出校门要佩戴校徽,但黄侃没有。

门卫见那人没戴校徽,想看他的名片,就说:“我自己就是名片。请带我去。”争执中,校长出来调解并道歉。

有不少名人在中央大学兼职。大多数教授都穿西装打领带,汽车进进出出,至少是人力车。只有黄侃进进出出,每次都穿着一件不旧不新的长衫或长袍,一块绿布裹着几本他经常看的书。

一个下雨天,别的教授穿胶鞋上学,黄侃穿钉鞋。“钉鞋”又叫“木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