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秤制造技术的历史渊源

20世纪50年代以后,汉中的称重行业经历了各种“运动”的起伏。作为主要技术骨干,和张一直在业内打拼。其间多次创新,自主发明了相对方便灵敏的10 kg案秤;1972年,我还去Xi安学习了250 kg体重秤的做法,并在1977年研制成功。上世纪80年代张去世后,成为汉中及陕西省经验最老(到20世纪初已有70多年历史)、传统技艺最全的工匠。他开的秤店也顽强的活了下来。

汉中现代衡器生产的发展历史大致如下:

(1)抗日战争爆发后,全国经济重心西移,大批难民逃离家乡。

(2)去汉中,汉中经济大幅度增长。此时商贾云集,商业必需的衡器需求也迅速增加。当时一个秤卖40块,形成了汉中秤业的第一个繁荣期。

(3)1940年代末抗日战争结束后,原有难民纷纷返乡,经商人员大量减少,造成汉中一时经济萧条;同时,政府整顿市容,规定街上不准摆摊。在双重打击下,汉中秤销量锐减,这是汉中秤的第一个低潮期。

④中国国民经济在1950年开始复苏。到1956,农业和手工业合作化,汉中有l3工人的7户并入汉中称重厂,扩大生产。当时一个农业合作社分几个大队,大队又分几个队。因为集体分配,每个队需要三个秤来测量不同的重量,汉中秤的生意立刻红火起来,买秤的人一时间排起了长队。汉中县衡器合作厂买地扩建,招了30多个年轻学徒培训杆秤,还派了一部分人去外地学习铸造,为做杆秤做准备。汉中秤迎来了第二个繁荣期。

⑤1958“大跃进”和“炼钢”时期,“平一级调两级”的“共产风”横行。县政府从汉中称重合作厂无偿征用了其集体资金购买的新厂区,并招聘了20多名刚刚经过培训的青年铸造工人。工厂被大大削弱,当时销量最好的秤都无法正常生产。

⑥60年代,张、、等老技术骨干努力发展生产。即使在文化大革命的动乱中,他们仍然克服各种困难,不断开发新的衡器,增加工厂的经济效益。1969,案秤研制成功,70年赴Xi安省检,达标允许生产;1977年,一台250kg的秤试制成功,销量很好。在此期间,该厂的产品销售和维修服务范围从本省延伸到四川、甘肃等地,目前仍在发展势头。

⑦20世纪70年代后,大型国营工厂也生产案梗,韩牛称重厂的案秤被指“不规范”。汉中杆秤生产面临着复杂的压力和挑战,正处于第二次下滑。但到了80年代初,随着改革开放,中国经济政策放松,结构调整搞活,市场贸易繁荣,导致小商小贩增多。小商贩喜欢用便携式杆秤,对杆秤的需求也随着改革开放的趋势升温,这是汉中杆秤的第三个繁荣期。

⑧进入90年代后,随着电子秤在市场上的大量出现,以及汉中称量厂几位领导(政府部门任命)在改革大潮中决策失误,汉中称量厂屡遭重创,最终倒闭。2007年,汉中称重厂旧址破产后被收购,几十个老工人的社保金才重新发放。有些老手艺人退休后继续做杆秤生意,却因经营不善或技术不全而相继收场。只有张德福一家还能撑起门面,汉中杆秤制造技术面临着衰落和消亡的最危险命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