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顶帽子的象征是什么?
看古代文物和书籍,发现帽子和女人关系不大。在古代社会,女人从不戴帽子,只有男人和帽子发生关系。说白了,帽子是权力和地位的象征。在中国,可以说帽子从发明之日起就与“权力”和“地位”的身份联系在一起,体现了它的象征价值。
随着社会的发展,到了魏晋南北朝,社会动荡不安,冠开始在儒生中流行起来。晋代陆机《右任赋》中有“戏云冠欲死,覆云褐欲留”。这时北方的胡人带来了真正的“帽子”和“皮帽”,但由于普遍的“汉化”,并没有流行起来。隋唐时期,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和社会风气的逐渐开放,尤其是到了盛唐时期,帽子这一特殊的象征逐渐淡化,但仍作为一种身份象征逐渐流于民间:普通士子和富商及其子弟可以戴帽子,但仍有区别,出现了典型的士帽和商帽,流行于五代两宋时期。普通人还用布把头发扎起来包起来,叫做“方巾”。元朝时期,中国北方游牧民族的帽子逐渐流行于中原地区,包括皮帽和毡帽,元朝皇帝戴的帽子也是用珍贵的毛皮制成,上面镶有珍珠。明朝的建立,恢复了汉人的“冠”制。清朝入主中原后,帽子才真正流行起来,上至皇帝,下至穷人。这种情况一直持续到清末。西方文化和西方帽子文化的传入,使得“帽子”在社会上大行其道,从官僚商人到司机乞丐。影视剧里,你可以看到宴会上戴着贵族帽的绅士,拉人力车的车夫戴着毡帽,甚至乞丐戴着帽子放钱。帽子开始流行,它的实用价值开始发挥作用。
在古代,女人可以说不戴帽子。十五岁的时候扎头发戴围巾,把头发扎在后面或者定型。当然,除了一些少数民族在节日戴帽子,但那只是一种点缀。古代戴帽子的女性有贵妃和公主两种,有戴“凤冠”和“花冠”的特权。还有一些有官职的宫女也戴帽子,帽子也是权力和地位的象征。到了唐代,上流贵族妇女中流行一种改良的帽子,叫做“帘帽”,四周用薄纱围起来,起到防沙和“遮脸”的作用,防止陌生男子偷看自己的“女人”,相当于今天伊斯兰地区妇女的黑纱。中国妇女普遍戴帽子的传统始于清末,向西方妇女学习。一开始各种酷炫的帽子和挡风玻璃也可以说是一种身份的象征,后来体现在彻底的装饰和实用价值上。
从帽子的起源和演变来看,它充分反映了男权主义的社会权力和地位,以及这种历史发展和逐渐瓦解的历史。
至于帽子文化,我们可以分为两派。一个是官僚文化,可以用“他们的工作”来概括。唐代诗人杜佑在《通典》中写道“隋文帝初尝乌纱帽……”,乌纱帽后来成为中国官僚文化的象征。另一种是民俗文化,可以用“绿帽子”来概括。
“乌纱帽”文化包括:志向高远,树立为官理想;冠冕堂皇,庄重威严,很有气势;互相庆贺,互相祝贺升职;穿着得体,很有气质和风度;穿prada的女魔头,一个看似高贵虚伪的反派;愤怒,愤怒到了极点;张观·戴笠扭转了现状。用给猴子洗澡来加冕,比喻小人的无知和粗鲁。这些成语可以说很好地体现了“帽子”的权力、地位、正统和美好的象征意义,与统治阶级和男性联系在一起,可以说是帽子里的官僚文化和宗法文化。
“戴绿帽子”的民间文化只与女性相关。它作为女性对男性“不忠”的反面教材出现,是对男性地位的挑战。这也是对女性不要给丈夫戴“绿帽子”的警告。
从帽子的历史演变来看,中国最初的皇冠不能算是“帽子”。帽子是从胡人传入中原,经过改良后流行起来的。现代帽子是直接从西方引进的。
在现代社会,“帽子”可以说是朝着历史的“反方向”发展。它不再是一种地位、权力和象征,而是一种装饰品,一种防热防寒的工具。戴一顶新潮的帽子已经成为时尚女性追求美的一种表现,而男性很少戴帽子,最多是休闲帽。
不可否认的是,在一些特殊行业和狭窄领域,帽子仍然是一种象征、识别甚至是权力的象征,比如军帽和警察帽,医生护士戴的白帽,学术帽,宗教人士戴的帽子。安全帽是专业的头部保护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