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有哪些大智慧而被别人迫害的人?
商鞅,战国时期的政治家,法家思想的代表人物,又名公孙阳、魏阳,约生于公元前390年,卒于公元前338年。商鞅是战国时期没落贵族的后裔。他从小就“善学刑名”。所谓“刑名之学”,是指建立和巩固地主阶级专政的一套法家学说。商鞅年轻时深入研究了魏国的法家思想,总结了李悝和吴起变法的经验,完善了自己的法家理论。公元前361年,下令广纳贤才,商鞅被召入秦国,献计富国强兵之策。他提出改革的重点应放在两个方面:一是废除旧的封建地主制,把秦国建成封建地主制的中央集权国家;二是推行农业战争政策,发展秦国农业生产,增强军事实力。他的改革分两个阶段进行。第一次始于秦孝公三年,主要内容包括:编造户籍,实行同号坐地的做法;奖励兵役,颁布兵役奖励制度;奖励农耕,制定“垦草”开荒法等。第二次变法始于秦孝公十二年,这次变法比第一次更进一步,主要包括“开建封疆”,废除封建领主的土地所有制;普及郡县制,设立直属君主的县级行政机构;直接征税,按户征收军税;统一度量,取消领主的大小;除掉残存的戎狄习俗等。经过这两次政治改革,完成了秦国由封建领主制向封建地主制的历史性转变,封建领主和贵族的经济政治势力逐渐被消灭,新兴的封建地主制政权日益巩固;随着农业劳动力的增加和耕地的扩大,以粮食为主要内容的农业生产日益发展,工商业的利益主要集中在封建国家手中,政府财政收入日益丰富;农业战争政策得到具体实施,军事实力日益强大,从而逐步实现了富民强兵的目标。这些改革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公元前338年,秦孝公死的时候,商鞅遭到政敌迫害,他的汽车出了裂纹,全家被杀。商鞅的重要政治观点被后人整理,成为的29本书,其中24本被记载在《文艺志》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