沿河土家族自治县的历史沿革

沿河一带,春秋时期是巴基斯坦南疆的一部分。

战国属楚,曾入秦。

秦朝属于贵州中部郡。

西汉先属酉阳郡,后属涪陵郡,东汉属涪陵郡和永宁郡。

韩曙县位于汉沽县,沿河县隶属汉沽县和万宁县。

晋太康元年(280年),将涪陵县移至汉府(今沿河洪都),咸和三年(328年),涪陵县为“大忧之地”。

北周保定四年(564),涪陵美男子田思和附地。

郑玄元年(578),沿河设立费州。

沿河,北周属贵州、费州。

隋开帝十九年(599年),赵魏、哲辽受命设武川郡,地在今沿河县东岸。

唐人《元和县志》载:“内江,涪陵河(乌江)一条,在县城西四十步,因川而名武川县。”唐武德元年(618),乾州上告冉安昌以武川郡为大道,请郡县相助。武德四年(621),县内设武川郡,改武州,领武川、富阳、富川三县,设冉安川。

贞观四年(630),梧州改为泗州。

天宝元年(742),泗州改为伊宁县,辖吴川、王思、琼斯三县。

甘源元年(758),改称泗州。

唐思周统治的土地在今天的沿河县东岸,与武川县同城,在今天的沿河县北城上。

宋初,沿唐制度,将流放官员无法统治的经济州列为外州,设立羁縻州,由地方官员管理。

太平兴国元年(公元976年),京师赵延普任泗州刺史,土著田氏不附。朝廷将泗州列为异族思想,改州为吉米州,任命土著首领管理。

大关元年(公元1107年),田有恭请求依附,愿为王敏。

政和八年(公元1118),朝廷以其地设泗州,统领吴川、琼水、安义三郡。

泗州、武川县北迁至荷叶坪,后迁至原都匀县行政公署,州县同城。

武川郡沿河统治519年,泗州沿河统治497年。

南宋、元、明、清时期,沿河的县城都是土司驻地。

袁买讼沿河长,治今沿河县城西岸,沿河公司直到民国三年才改为沿河县。

唐武德二年(公元619年),在延河以北建立洪都郡,属贵州,因境内有洪都山而得名。宋嘉佑八年(公元1063),洪都郡被废,历时444年。

民国三年,后平县位于县北。民国三十年(公元1941),撤销后平县,并入金竹山以东的沿河县和以西的武川县。

民国三十一年(1942)贵州省县域调整时,平县撤地后并入沿河县、务川县,形成现在的沿河县域,总面积2468.8平方公里。

1934年,沿河县乔家土湾成立黔东特区革命委员会,沿河县成立10区和30个乡苏维埃。

1949 65438+2月29日沿江解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