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余明的历史

1981年,杜在京病重,医生下了病危通知书。

有老同志闻讯后前来探望,鼓励他坚持下去,配合医生的治疗。

作为杜的老战友,郭汝槐也来到了医院。没想到,病重的杜突然用尽全力握住郭如怀的手,有气无力地问:

“你跟我说实话,你是不是* * *……”

杜为什么问呢?这两个人之间有什么样的纠葛?

要了解这一切,恐怕得先了解杜才行!

杜,陕西米脂人,1904+01年6月出生于一个地主家庭。

杜祖上家境殷实,父亲是晚清举人,在当地颇有影响。

希望。

杜作为这个地主家的少爷,自然被父母寄予厚望,在学业上也颇有成就。

20岁时,杜偶然得知黄埔军校正在招生,便产生了参军的念头。

但是,他知道,家族长辈都把他当成了手中的宝贝,肯定不会允许他去冒险参军的!

于是他想了一个方案:告诉父亲自己要去北京报考大学,离家后再分流到广州。

父亲希望儿子像他一样多读诗,于是同意了儿子的要求。

离开家以后,杜就像一匹脱缰的野马,第一次享受到了自由的乐趣。

他兴冲冲地到了广州,直到到了黄埔军校才知道自己迟到了,第一期招考已经结束。

这时,杜在路上遇到的一个陕西老乡提起:“你不是说书法家于右任先生是你父亲的朋友吗?要不要找他帮忙?”

杜立即采纳了这一建议,并请当时也在广州的于右任帮忙与校方沟通。

就这样,杜等人在于右任的帮助下,通过蒋介石得到了补考的机会,杜顺利通过考试,进入黄埔军校。

虽然是有血缘关系的家庭,但当时的杜性格沉闷,在学生时代并没有给蒋介石和许多黄埔军官留下深刻的印象。

军校毕业后,杜随部队出征,但起步比同期学员低了很多,只进了副排长。

终于在部队站稳了脚跟,又因为疥疮不得不离开部队回广州休养,所以被同事们戏称为“焦师傅”。

1925年3月,杜奉命在第二国民军中筹办军校。然而不久之后,司令胡景翼病逝,作为黄埔学生的杜被排除在外。无奈之下,他只好回到陕北老家找工作。

然而,杜的厄运还没到这里就结束了,因为他在失业期间被一个土豪雇去当了1连的副营长兼连长。没想到,这支部队被解散了,杜锒铛入狱。

被释放后,杜发誓要作出军事努力,以证明他不是一个废物,所以他要去南京要求蒋介石返回。

但在他到达南京之前,他就被军阀孙的巡察队关进了监狱。“二宫”杜叹了口气,觉得自己和父亲一样雄心勃勃。

但经过感觉,他认为自己不会一直这么倒霉,于是在成功脱逃后,终于找到了北伐军官张治中,然后归队。

经过这些波折,杜以为自己终于可以实现他的远大抱负了,但不久蒋介石突然发动了“四·一二”反革命政变。

蒋介石宣布另立中央后,武汉把决心追随蒋介石的杜关了起来,并计划枪毙他。

杜又一次悲叹自己命运多舛,于是乘机出逃,在蒋介石面前一路逃到了南京。

这时,蒋介石对杜已没有什么印象,但得知他千里迢迢、历尽艰辛投敌至此,他还是很满意的。

但蒋介石只是说了几句鼓励的话,并没有重视他,这使杜感到胆怯。

此后,杜经历了蒋介石的倒台和复职,他一直虚度光阴,直到25岁。

直到1930年初,他才凭借黄埔生毕业证和张治中的提拔,开始了真正的军旅生涯。

1933年2月,杜跟随第25师北上参加长城战役。第一次与日军发生激烈对抗,奉命代理指挥部队(指挥官受伤)。

杜临危受命,却表现出一个黄埔高材生的卓越军事才能,率部歼灭日军2000余人。

从此,杜一战成名,终于在黄埔系部队挺直了腰板。

蒋介石这才意识到,这个陕北忠厚汉子还是个不可多得的帅才!

于是在1936之后,蒋介石开始组建陆军装甲兵团,而杜被任命为第一任团长。

后来随着机械化作战的普及,他率领的部队逐渐成为蒋介石引以为傲的主力。两年后,装甲兵扩充到200个师,杜被任命为师长。

此时的杜精力充沛,他非常善于训练军队。连蒋介石也一再称赞他,更加依赖他。

1939、11年10月,日军开始大规模进攻华南,占领了中国的南宁、昆仑关等地区。

杜奉命率领第五军反攻昆仑关。因为杜面对的是号称“钢铁军团”的日军第5师团21旅,他感到压力很大。

因此,他除了常规的兵力、枪械安排外,还制定了“关起门来打狗”和“围城帮忙”两种作战策略。

“关门打狗”就是集中第五军的优势兵力,摧毁关隘两侧的日军堡垒和高地,然后逐步缩小包围圈,逐步歼灭敌人。

“攻城助”就是以1师和200师进攻昆仑关,吸引敌人主力帮助昆仑关,然后派22师在途中伏击前来支援的日军。

65438+2月18战斗打响后,杜胸有成竹,各师将士也士气高涨,向敌人发起了猛烈的进攻。

经过13天的激战,日军战败。尽管形势空前严峻,杜最终还是领兵夺回了昆仑关。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杜赢得了全军的钦佩,成了著名的抗日名将和蒋介石的得力助手。

如果按照这条路线走下去,杜成为名垂青史的开国大将也就不足为奇了。然而,抗日战争胜利后,他的人生走上了另一条路。

因为1946年蒋介石为了把抗战胜利的果实据为己有而发动内战,杜也是积极的主战者之一。

尽管杜仍然满腔热血,要为蒋介石战斗到底,但国民党在解放战争的许多战场上却因不得人心而屡战屡败。

到1949年初,杜深切地感到蒋介石已经大势已去,但他还是奄奄一息。直到最后决战,他才被我军俘虏。

得知这位曾经的抗日英雄在内战中成了战犯,人民要求见他的真面目,向他扔石头,吐唾沫。

当了俘虏后,尽管杜已经穷困潦倒,我们党还是对他给予了特别的照顾。

在战犯管理所的那几年,由于身体不好,杜经常破例每天吃红烧鱼、烧鸡和鸡蛋等高档食品,还有一份牛奶。

这比我们党当时的一些干部还要好,杜就是在这种情况下被劳动教养了十年。

1959年,杜、王、宋希濂、溥仪等第一批战犯被赦免,从此获释。

后来,杜受到总理的关照,成为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文史研究委员会的文史委员。

在随后的几年里,杜呕心沥血,为后人写下了许多民国时期的珍贵资料。

1981年,杜突然病重住院。一些仍然健在的老朋友得知这个消息后前来拜访。其中一个就是郭汝怀。看到郭儒怀,这才开始了文章开头的那一幕!

听到杜的问话,郭儒怀先是一愣,然后笑着说,“没必要纠缠这些老东西。你我只是政见不同罢了!”

听了杜的话,心里已经有了答案!当时两位老人面面相觑,百感交集。杜怔怔地望着窗外,郭儒怀的思绪又回到了那段峥嵘岁月。...

郭汝槐,原名郭汝瑰,出生于1907。他是四川铜梁县(今重庆)人,父亲郭郎溪也是清末秀才。

后来由于科举制度的废除,郭郎溪错过了仕途,从此郁郁寡欢。

郭汝槐出生后,父亲还念念不忘科举可以恢复的梦想,所以经常谈时政,抨击北洋军阀,郭汝槐印象深刻。

12岁时,郭如怀随父到成都,先后就读于成都师范大学附属小学和成都联合中学。

当时正好是1919。五四运动爆发后,全国各地的师生投身于救亡图存的爱国运动,年少的郭汝怀深受影响。

郭如怀1925高中毕业。父亲让他报考上海同济大学医学部,但郭如怀认为医生救不了国家和水深火热中的人民。

恰好此时,他的堂弟郭如东已经是川军军长,于是建议郭如怀报考黄埔军校。

郭汝槐犹豫了,于是去找朋友们请教,朋友们也建议他去广东参军,干革命。

于是郭如怀成为黄埔五年级学生,开始了他的军旅生涯。

这期间黄埔军校很多政治教官都是* * *,郭汝怀受到共产主义思想的影响。

后来他才知道,同在军校的好朋友袁敬明其实是* * *,于是委托袁敬明介绍自己入党。

但袁敬明告诉他,因为他是郭如东的堂弟,加入中国还需要一段时间。

郭如怀说可以等,但是还没等试用期结束,“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就开始了。

这时,主持黄埔军校校务的吴找到郭汝怀和傅炳勋,通知他们提前毕业,尽快返回四川。

然后吴建议他们回去说服郭如东想办法阻止四川军阀杨森支持蒋介石的行动,即使阻止不了也不要帮杨森..

郭如怀接到任务后赶回四川,向表哥郭如东说明情况。郭如东说他不会阻止杨森,但他也不会帮杨森。

与此同时,郭如东也在私下表达了对蒋介石的忠诚。

郭儒怀对此并不知情,认为自己已经完成了任务,于是给吴回信说郭儒东答应不帮杨森了

之后,郭汝槐到处宣扬孙中山的“三民主义”,痛斥蒋介石的反革命行为,成为涪陵著名的红色人物。

但后来郭汝槐与吴失去了联系,不得不留在表哥的军营里。

1928年5月,郭儒怀的好朋友袁敬明再次联系他,把他介绍到了中国。郭如怀非常激动。

然而没过多久,袁敬明同志不幸被国民党逮捕,在国民党的严刑拷打下牺牲了。

郭儒怀得知消息后彻底崩溃,对国民党恨之入骨,但也再次与* * *失去联系。

抗日战争爆发后,郭汝怀萌发了上阵杀敌的念头。这时,表哥郭如东推荐他去陆军大学深造。

1936 12月12日,震惊中外的“Xi事件”爆发了。之后国共开始携手抗战,郭汝怀被推荐为陈诚军14师参谋长。

此后,郭汝怀参加了淞沪会战、武汉会战和第三次长沙会战,均战功卓著,因此受到蒋介石重用。

1945年,蒋介石任命郭汝怀为国民党国防部第三厅即作战厅的中将主任。

也是在这个时期,郭汝怀看到了国民党内部的腐败作风,深恶痛绝。此外,他对袁敬明的死深感忧虑,再次与中共地下党任莲如取得联系。

郭汝槐表示要恢复党籍(他被开除党籍),任莲如把他介绍给了董。

董搞不清楚郭汝槐“归队”的想法是否真诚,没有立即给予答复。

而是问郭儒怀:“国民党最近给你安排了什么?”

“何秦英希望我作为中国军事代表团的一员去美国。我不想去。我想去延安。”郭儒怀回道。

没想到董说:“你可以去美国,多考察,和我们保持联系。”

于是郭汝槐暂时打消了去延安的念头,决定留在国民党内,继续与中国共产党保持联系。

但任莲如告诉他,鉴于他目前的特殊身份,恢复党籍还需要一些考验,组织希望他在国民党内搜集有用的信息。

为了证明自己真的想恢复党籍,郭汝怀打算先发一个投名状。

1947 5月12日,郭汝怀在蒋介石官邸出席晚宴,报告战况。蒋介石在会上宣布了在孟良崮战役中包围我军的作战策略。

郭汝怀回国后立即抄了一份详细的作战部署,交给任连如。

此外,他还特别解释说:“这次战斗将有74个师,全部是美国先进装备。请提醒解放军小心。”

任连如上交这份有分量的情报后,确实帮助我军取得了孟良崮战役的胜利,我军一举歼灭了蒋介石的王牌部队第七十四师全部。

次年(10),淮海战役即将爆发。郭汝槐在作战会议上听取了何的战略规划报告,并奉命在此基础上制定作战计划。

郭汝怀完成作战计划后,立即送至解放军指挥机关。

在解放军准备渡江前夕,郭汝怀准备向任连如提交全套国民党作战计划。

遗憾的是,两人的联系暂时离开了上海,郭汝怀只好委托时任上海市革命委员会主席的王保贞,设法将情报送到该组织。

王保贞在传递信息时不幸被捕。幸运的是,他在被捕前紧急烧毁了这些资料。

在狱中受尽折磨,但他没有供出郭汝槐,郭汝槐逃过一劫(郭当时并不知情)。

但一个月后,蒋介石的心腹杜感觉到了不对劲,他隐约觉得郭汝槐与中共有着不寻常的关系。

但是杜没有证据,他也不敢贸然揭发郭儒怀。

后来,郭汝槐和顾去徐州督战。顾指责杜不积极支持黄,郭汝槐附和指责杜。

这让杜很生气,于是私下找到顾,说郭汝槐是“共谍”,顾却认为他是公报私仇,没有理睬他。

杜无法说服顾,但很容易作罢。1948 12、杜的军队被解放军包围,他又一次怀疑郭汝槐泄露了情报。

月底,蒋介石主持讨论徐州守军的作战策略。当郭汝槐建议徐州守军向东南撤退时,杜生气地打断了他,说郭汝槐的建议不可行。

蒋介石接着问杜的作战计划,但杜要求去小会议室与蒋介石和顾进行私下会谈。

然后他在小会议室对蒋介石说:“我怀疑郭汝瑰是* * *!”

蒋介石先是大惊,然后问杜有什么证据,却发现杜说:

“我已经很干净了,可是郭儒怀比我还干净。他既不好色,也不贪婪,生活非常简朴。”

“一点都不像我们的风格,反而像* * *!”

蒋介石听后气得怒不可遏,怒斥道:“你的意思是说我们的人民都是贪财好色的,郭汝怀不贪财好色就是特务?”

杜没想到自己的失态击中了蒋介石的痛处,而郭汝槐是陈诚身边的红人。他不敢得罪太多,只好又作罢。

65438年至0949年,郭汝槐出任国民党军第二十二兵团司令,这让杜深感不安,但又无可奈何。

当时蒋介石命令郭汝槐阻止解放军入川。但郭汝怀突然在宜宾起义,为解放军进入西南打开了一条通道。

蒋介石意识到,杜当时说的话并非空穴来风,但解放战争大局已定,他无力扭转乾坤。

后来蒋介石逃到台湾省,时不时痛斥:“郭汝怀是最大的共谍!”

新中国成立后,郭汝瑰被任命为川南行政公署交通处处长。次年,郭汝怀辞职,应聘到南京军事学院任教。

1970年,南京军事学院建制撤销,年过六旬的郭汝怀回到四川巴县和重庆北碚养老。

退役后,郭如怀不忘* * *人的使命。他不仅主动给重庆警备区干部教英语,还义务帮助重庆警备区组织民兵演习。

后来,郭汝槐又用十几年时间编辑了《中国军事史》、《中国与抗日战争》等名著,填补了中国军事科学研究的空白。

不幸的是,1997年,郭如怀在前往重庆江北机场途中发生意外,经抢救无效去世,享年90岁。

至此,这位神秘的中共特工结束了曲折壮烈的一生!

杜和郭汝槐是国民党的两位高级将领。当蒋介石发动内战时,杜选择了帮助别人,而郭汝槐则选择了追随* * *。

这样的思想差异,造就了两个人完全不同的人生结局。

弥留之际,杜还不忘询问郭汝怀何时跟随* * *,可见他对自己战败的不甘心。

但是,不管他愿不愿意,一个崭新的、更加和平的、更加强大的新中国已经证明,中国由* * * *领导是历史的必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