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武帝时期发明的刺史是一种什么样的官职?

什么是秘书处?“刺”是查问的意思,“史”是建议的意思,“刺史”是代表皇帝查问的人。这样,秘书处就应该是一个底层跑腿的公务员,工资低,地位低。感觉没什么值得一提的。但事实真的是这样吗?

让我们来看看一些可以在历史书上找到的秘书处的名字-吕布,曹操,刘玉和刘表。这些人的成就不是跑腿就能取得的,但他们无一例外都背负着“刺史”的头衔。这不禁让人好奇。秘书处的官方立场是什么?

要了解一个官职,首先要了解它的诞生历史。秘书处的立场不是凭空而来的。在秦朝,类似于刺史的官职是御史。他们与世界上36个郡的酋长和指挥官绑在一起,郡负责监督官员行为的存在。多年来,时宇逐渐成为当地网络的一部分,不再向皇帝说真话,成了一个用词不当的人。

汉武帝建国后,对这种弊端深以为然,于是废除了御史,设立了刺史,要求这个官职上的人不再住在一个地方,而是四处流动,从源头上杜绝了刺史堕落的可能。

翻阅史料可以看出,汉代刺史的行程往往是乘坐邮车的简单行程,说实话有点寒酸。但就是这样一个人,却常常吸引着县令或国王到处接见他,受到极大的关注和重视。这种超然的立场实际上反映了秘书处的权力。

汉武帝在设立刺史之初,就精心规定了刺史行使职权的原则,即“六问”。简单来说,这六条规矩就是:强取豪夺,不做好事,不为信,不为民,对强人唯唯诺诺,不关心教子。所有这些东西,只要你有和这六条相关的东西,秘书处都可以问你“六个问题”作为理由。一个回答不好,刺史就把这些事情告诉汉武帝,接下来是斩首还是灭族就不好说了。

从这个角度来看,秘书处的权力是相当大的。试想,刺史是一个可以直接向汉武帝汇报内容的官职。就算你是大官,光靠秘书处说几句话,或者训斥,或者严惩,都是不合理的。

不难理解上面提到的县令对刺史毕恭毕敬的场景。毕竟多一事不如少一事。但其实秘书处也很委屈。他们并没有从这些权利中受益,而是一直处于非常尴尬的境地。

首先是工资。秘书处的年薪只有600石,但他们所监管的地方长官的薪水却是2000石。这怎么能让秘书处理解呢?明明是自己管自己的人,为什么工资比自己高!二是权威。汉武帝设立刺史只是为了敲打地方诸侯,刺史有且只有这个权限,但如果不是郡守,刺史无权过问。

所以,那些抱怨的人,辩解的人,抱怨的人,秘书处即使亲眼所见,也无法伸出援手,难免让人感到束缚和难受。这两个局限紧紧抓住了秘书处,给了他们权力却无处施展,给了他们雄心却无处实现。长此以往,他们当然会思考改变,而这种改变会把秘书处的地位推向顶峰。

汉武帝死后,丞相和大联手奏事,认为刺史“不正规”,是“卑微的监国之尊”,迫使汉成帝将刺史改为“州牧”,不仅俸禄增加到两千石,还变得和各地郡守平起平坐。现在这些刺史不仅实现了金钱的自由,也不用像秦朝的御史那样四处奔波,为刺史勾结地方势力提供了便利。

刺史的权力不再是搬弄是非那么简单,从剿灭叛乱、安置难民、兴修水利、处理民族事务都可以看到他们的身影。以前的穷督察已经变成了土豪,地位有了质的提升,但这远没有结束。在历史车轮的推动下,秘书处的地位仍在演变。

王莽篡汉后,建立了新的王朝,进一步增加了刺史的权威。由刺史演变而来的周目成为地方长官,具有军事动员能力。也就是说,原本代表中央监督地方的人,变成了地方的实际统治者,刺史的职位也完成了第二次演变。紧的

那么到了东汉末年,刺史自然成了地头蛇的代名词。毕竟有了中央特派员和地方长官的双重身份加持,用这样的头衔征服世界是最方便的。至此,秘书处完成了终极进化,达到权力巅峰。

就这样,汉朝的刺史从一开始外表光鲜、内心空虚的办公室起步,完成了自己的三次跳跃,实现了逆袭。最后成为汉末最有权势、最有钱、地位最高的官职。

这种现象的出现虽然是人欲的一步步提升,但也离不开汉武帝当初的苛刻。在种种机缘巧合下,保卫帝国的巡查员最终演变成了撕碎帝国的恶狼,世事无常让人扼腕叹息。

读历史书是了解历史的好方法。今天给大家推荐的是中国历代流行的言情小说。这本书是现代历史作家蔡东藩先生写的。蔡先生用了十年的时间,详细讲述了从秦朝到民国两千多年的历史。与以往的历史书不同,《蔡东藩先生》用更直白易懂的文字写成,采用了和《水浒传》一样的逐章行文,像读小说一样有趣,非常适合普通历史读者。

但是,这并不意味着历代通俗演义缺乏史料价值。其实先生写这本书的时候,因为中国处于积贫积弱的历史阶段,蔡先生是想用历史来寻找中国救国图存的道路。正是出于这一目的,蔡东藩先生在选择史料时非常挑剔和谨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