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商作为学者和商人为什么能成为中国历史的主流?

儒家思想的创始人孔子从来没有想过死。相反,他甚至谈到以商业交易的形式来推广“道”。商场上很成功的子贡问孔子:“斯里兰卡有美玉吗,是不是藏着呢?”求善卖善?孔子简单地回答说:“这是卖的!”卖掉它!我待贾哲也。“如果这句话被后来的儒家学者解释为圣人急于普及道家思想,不代表对市场的一种判断,那么孔子也说过:“富而求之也。虽然我是鞭子,但我会做的。不能自求多福,就按我的意思去做吧”,很清楚地表明了孔子对待财富的态度,这是毋庸置疑的。“但思想上的重农抑商,大体上从汉代到宋代经历了一个漫长的阶段,尤其是宋代的理学,很少接纳商人,经营只是为了温饱。好在到了明朝,商人越来越活跃,下层士人也开始陆续经商。王阳明甚至提出“四人各行其道”,把商人与士、农、工平等对待。再加上卖官鬻爵之风盛行,商人纷纷改头换面成为学者,带着银子进入官位,财富积累因此十分引人注目。但此时此刻,商人们依然没有放弃仁义道德的修炼和成为圣贤的追求。他们承担了编族谱、建祠堂、立义村、建书院、修寺庙、架桥连河的社会事业,甚至捐钱助军、铸城墙,企图挑起国防大业。

以上虽隔着一条长长的通道,但他们的精神却传播得很远,至今令人敬佩。但是,我还是忍不住要问,这么有才华的商人,为什么最后没能成为国家的脊梁?于先生试图回答的韦伯问题的答案是什么?

儒家思想无法为资本主义在中国的崛起提供足够的支持,或者说仅靠道德力量无法形成一种新的社会形态。儒家思想从一开始就是民族主义的。他过于强调对国家的忠诚,同时又反复将家庭关系组织化、制度化为社会关系,使人们的认同感成为一种文化本能。如果不能充分理解这样的文化和制度基因,在当今社会祈求儒学复兴无疑是一厢情愿!虽然我宁愿这样的评价是一个粗糙的谬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