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发展史
康氏来自两个主要祖先。
康姓的来源有几个,其中最重要的有两个:一个是在的弟弟康舒之后,另一个是来自汉朝投降中国的西域舒适国。也就是说,后世的康姓人中,有的是姬姓汉族的后裔,有的是异族后裔。
周武王是同一个母亲和弟弟。
汉族的康姓大约出现在3000年前。他们的祖先,康舒,是周武王的母亲和弟弟。武王得天下,封为封建,原封在康州,故名康舒。周武王死后,这个年轻人成为王位继承人,周公旦协助他。殷周后裔吴庚认为有机会,于是造反,想夺回原本属于他们的土地。幸好被周公打平了。周公旦最后的决定是把这批商朝遗民交给当时名声很好的康舒去统治,改康舒为魏军,地位比以前更高。后来康舒果然不负周公的期望,说服了过去蠢蠢欲动的殷人,达到了“化敌为友”的境界,为周朝国家做出了贡献。因此,康舒的名声越来越大,当他在周成王长大后,他被提升为牧羊人,排名高于其他州长。
在一向研究姓氏的学者眼中,后世康姓的起源被视为“不容置疑”,所以所有古籍对汉族康姓的起源都只有一个描述。如《姓氏纂修》、《姓氏园林》等书,都异口同声地指出“卫康叔以史为氏”,说明康姓源于周初名人康舒。
康舒接受殷商遗民后,被封在卫国。当时卫国在河南省东部,河北省西南部,疆域辽阔。康舒来到中国后,他的首都最初是在朝戈,也就是在河南省祁县的东北部。所以后世的康姓最早应该是在这里成长起来的。后传至魏文公时,迁都楚丘(今华县东);魏成功又转战迪丘,但已渡过黄河,到达河北濮阳县西南的颛顼城。从上述多次迁都,不难看出康的早播早迁。
在漫长的春秋战国时期,魏虽不称霸全国,与其他诸侯相比较,但寿命极长,直到秦二世才被灭。这期间,康舒的后代已经繁衍成几个姓氏。除了康姓,还有魏姓,以国为姓,甚至还有常见的姓氏,即“卫民,而不正,故康氏兄弟之名不少”。
康家第二支的出现,是基于梁《宣传》的记载,其中指出:“汉为西域大臣,康居遣嗣河西。因为他留下来了,后来又看了京兆、东平、会稽。”换句话说,这个来自西域的康家族出现在大约265,438+000年前,当时这位伟人的声音传得很远。当时西域舒适的国家,都派自己的太子到中国来,表示归顺汉武帝的诚意。太子到了之后,定居河西为诏,后来定居河西,子孙世代繁衍。久而久之,他逐渐成为中华民族的一部分,与汉族没有什么区别。康居王子定居的河西,是指黄河以西的陕西、甘肃等地。换句话说,这个外来的康氏家族主要在中国的西北地区繁殖。
关于舒适居住的国家
至于这个舒服的国家,据《汉书·西域传》记载是“去长安二万二千里”。他们和当时的大月氏属于同一物种。汉朝初年,国家相当繁荣,他们在苏俄拥有北疆和中亚的土地。到了金朝的时候,他们对中国还是很顺从的,曾经派使节去过朝鲜。在唐朝,这个国家仍然存在,被称为郭康。所以康氏起源于康居国,虽然不是汉族,但历史依然悠久,值得骄傲。
康分布
康舒后裔早期主要发展在豫北地区。魏三次迁都,魏文公迁都楚丘(今河南滑县东)时;魏成功迁居迪丘(今河南濮阳西南),后被魏所灭。后来复兴国家,迁居王业(今河南沁阳)。几次迁都,让康的后人在更大范围内繁衍。汉代,康一部分北迁河北等省,一部分南迁江浙。根据邓《古今姓氏辨》记载,汉代康居人康最初定居于河西走廊。晋代因战乱迁至蓝田(今陕西蓝田),后逐渐向东南迁移。康,祖籍北方,唐初渡江南下,定居江浙,兴盛于会稽(今浙江绍兴),成为当地郡守。因此,康在南方的大部分家族都来自会稽。唐朝时,京兆(今陕西安)也是康的属县之一。康氏家族也分布在今天的山西、山东等地。宋朝时,一些人移居到四川和福建。到了明代,康氏家族分布更为广泛,有人迁居到江西太和、湖南邵阳、广东顺德等地。自清代以来,福建、广东等地的康氏家族陆续迁居台湾省,后又有部分移民海外。
康的名篇有:三国时期的康泰是中国较早的海外旅行家之一,经历和传颂的国家有100多个;三国时期高僧康森辉是个小康之人。他懂天文,会占卜,尤贤是江南佛教的创始人。唐将军康·;康昆仑,唐代琵琶演奏家,西域人。南宋时期,出现了英雄康载誉、康保、康延泽和文人康。到了元代,有一位书法家康·;康,戏曲作家。明代有一位文学家康海。近代维新派领袖康有为被世人称为“南海先生”。1898年进行维新运动,被镇压后逃亡国外。著有《新学伪经考》、《孔子制度改革考》等多部著作,受到现代学术界的高度评价。
在当今中国按人口排名的数百个姓氏中,康姓排在第75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