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首对联中的乐山民俗
(2013-11-19 15:23:36)
乐山大佛所在的凌云山“匾额”“对联”较多,内容极其丰富。其中抄袭了很多古人的原著。随着景区的发展,新建的景观中出现了很多好的、比较好的作品。乐山市文物局局长黄学谦说得好:“古建筑还是仿古建筑!如果看不到里面的对联,总觉得不好意思,说明一个人穿了西装却不系!多么贴切生动的比喻啊!
或许就是这样,凌云山历届领导都比较重视这个问题。但是,人们在观看这些“牌匾”和“对联”时,未必总能仔细理解其内涵?本文仅以凌云山两处新建景观中的两幅对联为题,描述对联中蕴含的有趣传说和故事:
《月亮阁》。从东坡纪念馆正门出去,走下石阶,往左走,就能找到梅园了。穿过“梅园”向左转十步。由著名画家李琼久题写的“月亮阁”的木制匾额十分醒目。这座精致、古朴、典雅的明清仿古建筑就是“月亮阁”。
据史料记载,“月亭”原位于旧古史城,宋代爱国诗人陆游在古史兼职期间,经常在此游历。“月亮亭”的名字是陆,他是“亭”,高平台的建设,和“月亮”。陆游是根据李白的诗《峨眉山半月秋》改编的。多么令人向往的地方!可惜古迹早就没了!
为了传承历史,记录人文,1987由本单位文保建设科科长曾志良设计施工。让历史这种非常有意义的古代文化景观在凌云山重现。“院”与“院”交织,“廊”与“广场”相互依存。游客止步于此!院子里有一扇圆门,上面的一幅对联不是很醒目,往往不会引起人们的注意!
第一部分:“扁担头要扛地”;
第二部:“佛足莫林波”。
作者与书法家为同一人,即参加凌云山“乐山中日书法笔会”并获得好评的书法家万耀宗先生。只有十个字的对联,看似简单,却有古代史上千古皆知的民间传说故事!
“扁担头必须担地”。意思是乐山市的土地是被佛祖的师父用龙宫里的金竹竿踩在脚下的水龙搬运过来的。
“佛脚被打入冷宫。”乐山大佛不能“洗脚”,说乐山自古水患,大佛的脚不能被淹没,否则乐山城会被淹没。多么传奇的民间传说!
要知道故事的来龙去脉,还需要提到“乐山大佛——凌云山”!据说东坡纪念馆的苏东坡学识渊博,三江龙宫的水龙王爱上了他,于是命他的“三皇子”拜东坡为师,经常去东坡纪念馆学习。“三王子”很勤快。它们一年四季早出晚归,经常出没于大佛脚下的山洞。有一天,苏东坡看到三王子难过的时候,问他为什么?“三皇子”哭丧着脸回答:“我昨天听父亲说,嘉州城马上就要面临沉没了,我好着急!”苏东坡非常惊讶,深感不安!于是他和“三王子”约定去龙宫求助。龙王忽然看见儿子的老师“来了”,便把苏东坡尊为上宾,高兴地问:“你丈夫来了有什么要求吗?”苏东坡不动声色地回答:“你说得对,我是想向龙王借点东西!”龙王说:“龙宫里到处都是宝贝,你挑吧!”苏东坡说:“不需要宝藏,只要向龙王借一块地就行了!”龙王深感惊讶!问:“土地有什么用?不值一提!”苏东坡回答:“利用菜园,需要种菜!”龙王问:“哪里最好?借就是了!”苏东坡抬头看着历史古城说:“就是这样!可以打电话吗?”龙王欣然同意。苏东坡明知故问,“天有不测风云。历史上的土地安全吗?”龙王回答说:“实话告诉你,历史上很快就会有一场沉没的灾难!”东坡话题一转:“既然如此,是否可得?”龙王笑道:“有什么难的?我用金竹相互支撑,万无一失!”苏东坡高兴得刚要起身离开,龙王却问:“老师什么时候回地面?”东坡万万没想到,他慌乱中故作糊涂,高高地挥了挥手,意思是再也不还了。但龙王误会苏东坡手掌高为“伸出五指”,说:“啊!明白了!五更一响,该回地了!”学识渊博的苏东坡也吃了个“闭门羹”。面对尴尬,我不能说好,赶紧说再见。落地后立即下令:“嘉州古城即日起不准打五更。”如果锣不响,嘉州城就永远安全了!“乐山自古以来连玩都没玩过!”“洪水从不淹佛脚!”从此成为乐山人老少皆知的故事!
《西天》。松柏环绕,粉墙环绕,一座巍峨的仿唐式宫殿坐落在丹霞峰之上,是乐山大佛文化内涵“佛天堂”的延伸景观。(这个景观后面会独家描述。)在天王庙的正门上,有一幅楠木的金字对联。
第一部:“弥勒未成佛,是使众生得度”;
底线:“普通人要想升天就要善良”!
对联和书的作者是两位在乐山去世的著名文化人物、文物专家和书法家。前者是罗孟定,后者是田。两位老先生创作这幅对联源于一个佛教故事:
据说在西方极乐世界,有一天,“释迦牟尼佛”和“弥勒佛”两兄弟带着他们的老师“地沙佛”出去旅游。走着走着,轻松愉快,他们突然降落在大地上,走着,走着,突然一座高山挡住了他们的去路。“底沙”双脚垂直飞上山顶,开怀大笑,声音像洪钟,说:“听!我一声令下,你们两个马上出发。谁能先到我,我们老师就给他让路,就是现在的佛,反之就是未来的佛!”“底沙”三个字说完,“放、增”就来了!我转头看时,“弥勒佛”纹丝不动,问为什么?“弥勒佛”打开大肚手提布袋,喜滋滋地说:“师兄先去,师兄去众生!”故事说明“释迦牟尼”是“现在的佛”,“弥勒佛”是“未来的佛”。
作者根据佛经故事写了一副对联,意在警示世人,神通广大的“弥勒佛”为了普度众生,甘愿只做一个“未来佛”。而我们今天的普通人,如果将来想死后“升天”,那么活着的时候一定要心地善良,多做好事,不做坏事!
连续文章,未完待续?
?2013 11 19
乐山大佛背后的故事
?(2013-02-28 13:00:18)
?“佛与山高,山与佛合”。这是50年代初第一次见到乐山大佛时的震撼!人们在祭奠乐山大佛的时候,一定会联想到凌云山。原因很简单,因为乐山大佛是沿着凌云山的悬崖雕刻的。从某种意义上说,如果没有凌云山,可能就没有乐山大佛。说的更直接一点:乐山大佛以凌云山为净土,凌云山因乐山大佛而发光!
《凌云山》。顾名思义,志在“凌云”。多么名副其实的头衔!丹崖绝壁,郁郁葱葱,中流砥柱,威镇“三江”。无论“大渡河”和“三江”奔腾,“强攻岸边”,它都“屹立不倒”!汹涌的恶水到了它的脚下,任它咆哮咆哮,最后它不得不东奔西跑!
古人云:“天下山川在蜀,蜀之山川谓之历史,历史之胜利谓之凌云。”凌云山由灵宝、王云、鸡峰、七峦、崔永、丹霞、九日、对月、祝融九座小峰组成,故称“凌云九峰”或“小九本”。古人曾在每一座山峰上留下美妙的诗篇。不妨举一两个例子:
戚峦峰:绝壁悬崖,戚峦灵动。弥勒看天看腻了。它在亭子的七层上有300英尺,青衣河与淮安交汇。
灵宝峰:灵宝秘开断云根,三水交易万马,米罗坪外见光。峰列出了这个峰。
凌云环绕,茂林修竹,竹楼画檐,峰峦叠翠,景色迷人。千年古刹凌云寺,古朴庄严,一尘不染。因地处凌云之巅,故有“庙中鸟语,青峰背朱楼”之说。盛唐时期的灵宝塔,尽管历经沧桑,却依然安然屹立,塔上挂着铃铛,风铃在响,梵音从天而降。
唐宋以来,无数文人墨客在此留下遗迹。北宋文学家苏轼写过一首诗“不想封,不想知荆州在韩。我希望我能在云中旅行,同时带着酒”,这是乐山市小学生能背诵的。从凌云山北门进入,沿凌云栈道拾级而上,远眺苍穹,稍作航行,与水和光的天空相遇;回头看,悬崖上有无数古人留下的痕迹。最引人注目的是五字楷书“苏东坡携酒而行”,苍劲有力。右侧站台上的“载酒亭”让人驻足!
与苏轼齐名的黄庭坚,因为党的无序专政而遭遇不幸。他知识渊博,才华横溢,游历了世界各地。他还在凌云山留下了一首绝美的诗:“凌云含笑看桃花,三十年始到家。从此春雨过后,游到天涯。”
明代文学家杨胜安的一幅对联,直接给凌云山留下了一首“千古绝唱”:“夏云春水秋月冬松宝地占四时景,东曲西胜北鲁南,金天霸万法”。
有许多历史遗迹,如东坡纪念馆、石海洞、藏经楼和朱彝洞。
更珍贵的,是国家一级文物保护单位——“东汉马号崖墓”。数万座墓葬集中在“虎头弯”,上下多层。博物馆里出土的文物有:石棺、木棺、陶棺、陶屋、陶马、陶鸡、陶狗、陶龟、陶龟,尤其是许多栩栩如生、造型各异的陶俑...
举世闻名的弥勒佛石像——“乐山大佛”恰好就安排在这样的度假胜地。人们不得不把目光转回乐山大佛的创始人、历史上的伟大人物海通。
我们先来读一下。唐熙川解毒师高伟(乐山大佛最后一个项目工程师)的《历史上灵云寺大弥勒佛石像纪念碑》中记载:昔日灵云山脚下,“百里惊雷”,“索款打崖,空无一人”,“舟楫随波,无一人留”。它生动地描述了历史上的古史,三江直扑凌云山,洪水泛滥,海难,人死的严峻形势。为了根除“水患”,和尚海通以其“剜自己眼睛,发财难得”的大无畏精神,四处化缘,直接指挥了“千人发力,共同奋斗”的浩大工程。可想而知,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正如唐代诗人秦桧的诗中所说,“墙倒众人空,能登顶而喜,方知宇宙浩瀚,俯视三江。”海通不畏艰难险阻,在悬崖峭壁、惊涛骇浪的极端危险条件下指挥雕刻佛像工程。
如果用今天的眼光看问题,能否得出海通不仅是慈悲佛学大师的结论。他也是一个拯救人民苦难、搏击天地、切割山川的勇士。从建筑学的角度看,他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确实是一个博览群书、科学领先的设计师和工程师,而从美术的角度看,他完全可以充当一个精通美学的艺术家。
但由于凿佛像工程浩大,工期长,海通还没完工就夭折了!他的精神深深打动了当时的“官方”。在此基础上,由剑南和淅川的采访使张秋、琼和淅川使魏杲先后主持,才得以完成。
像海通这样的历史人物,从古到今可以说是凤毛麟角。他的聪明在于面对现实,因地制宜,扬长避短,取形于山,削崖造佛,投石填河,缓冲。也就是为凌云山这幅美景达到了避免“水患”和“锦上添花”的目的。从历史环境来看,形成了山、水、佛、城相得益彰,融为一体的良好局面,让这幅古代史的美好画卷更加别具一格!
当然,这幅“超人”杰作的精髓集中在佛像本身,它心地善良,仪态端庄,坐姿端正,线条流畅,圆柱匀称。但他在凿佛像主体时,也对与佛像主体相匹配的周围环境做了极其细致全面的考虑。他巧妙地把佛像的座位放在了俯瞰峨眉、威震天的“三江”和志当的“水患”的重要位置。佛像脚踩莲花,令人印象深刻,肃然起敬。临江两岸的岩壁上,对称雕刻着两尊雄伟的金刚雕像。特别引人入胜的是同时雕刻的“九曲栈道”。在佛像右侧的石壁上,自下而上绕了九圈,直至凌云之巅。人在那里,无论是自上而下,还是自下而上,只要到了《九歌》的一半,就觉得虚幻而空虚,步步如云,恍如仙境。我可以在危岩的深渊里俯视,头晕目眩。也许你会很自然地想起李白的诗:“谢你的鞋,登上蓝云的梯子,阳光普照的海洋中途,神圣的公鸡在太空中啼叫”。有人说:“无限风光在险峰上”,越危险的地方,风景会越好。这种说法可能有一定道理。
再次值得一提的是,当人们攀登九曲栈道时,千万不要忘记栈道岩壁上留下的极为珍贵的两个唐代浮雕像龛。它是弥勒佛像两侧数千个原始佛龛中保存完好的摩崖造像。虽然风化严重不完全,但有些部分仍然十分清晰,雕刻精美,人物形象生动,线条优美。上面还刻有亭台楼阁,是研究唐代建筑和石雕艺术的珍贵资料。
爬上栈道后,一座古朴别致的廊亭立即出现。明代的袁子让对这个亭子赞不绝口:“三亭高耸,水自天上来,烟极惹眼,青田一望无际”,称之为“近江亭”。
凌云山真是文物的宝库,书法的天堂。凭借其无可替代的实物见证,她被誉为
中国著名佛教圣地和国家级风景名胜区。
乐山大佛是世界上最大的佛像,举世闻名,建于唐玄宗开元年间(公元713年)。它的工程跨越了90年,经历了四个皇帝。它完成于唐德宗贞元十九年(公元803年)。用不争的事实体现了中华民族的聪明和毅力!身高七十一米。佛像面向峨眉,脚踏三江,(大渡河、岷江、青衣江)结九峰,(凌云九峰)雄伟。以其无与伦比的历史、科学和艺术价值,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世界文化遗产。
古迹是人类历史长河不可替代的实物见证,文物不能再“生”了。随着时间的推移和沧桑,加强对宝藏的保护是极其重要的!上世纪80年代初,天府之国四川省乐山市成立了乐山大佛文物保护管理局。
就在这个时候,我被上级派到仁寿县人民政府文化局离职,到“改革开放”的春天到乐山大佛文化管理局工作。1993退休后,工作14年,建设管理乐山大佛富有文化内涵的景观——“西天”。算算,我“陪佛”、“护佛”、“护佛”二十多年,亲身经历了许多极其生动难忘的“故事”。?现在回忆起来,感慨万千!有必要记录下来让人欣赏指正!
以下文章将分阶段发表,系统地介绍这个“故事”...
从乐至“树抱佛”程序村回想乐山“砍倒城墙树”
?(2017-05-30 10:40:15)
最近在华西报看到一篇引人注目的报道:“在乐至县国保寺的正殿前,有数千尊大小不一、形态各异的佛像镶嵌在一棵古榕树的根部,形成了佛与树对应而居的罕见奇观……”。不由自主地让人想起去年乐山砍倒城墙树的争议。
大家都知道“榕树”,俗称黄角树,喜欢靠石头生活,所以人们在种植榕树的时候,要刻意在根部放很多石头,这样有利于榕树的生存和生长。原因是什么?榕树的需求也是!因为榕树最喜欢崖石中的一种营养物质,它的根要分泌一种液体穿透石头吸收它需要的营养物质;相反,盘根错节的榕树恰恰在无形中牢牢地锚定了崖石。这是它们相互依存和共同生存的原则...
树是有“灵性”的,人是有感情的!乐山是我的第二故乡。稍微大一点的人都会记忆犹新。请问:在昔日的巴蜀大地,哪个古镇、寺庙、驿站、路店没有两棵参天大树!它们是一道风景,但更环保,尤其是生长在特殊地点的奇花异草,更是不可多得的奇观。被当地人奉为“风水树”,靠她来遮风挡雨,乘凉“栖息”,寄托“吉祥”!“和平”!
一千多年来,人们(包括一些文物和建筑专家学者)都在研究先有树还是先有佛。更重要的主题的中心点是研究如何保护它...
山水靠修炼,奇观更难找!联系乐山“砍伐城墙树”的武断行为,实在令人费解!为什么不能区别对待,从实际出发,来个“一刀切”!
当然,没有价值的杂树可以清除,但绝不能贸然搞“一路清”。榕树要养。大树可以修剪加强管理,趋利避害,让历史的古城墙更有历史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