纵观中国古代史,本文总结了导致地方割据乃至民族分裂的三大隐患

纵观中国古代史,导致地方割据乃至民族分裂的三大隐患总结如下:

1,尖锐的阶级矛盾导致国家割据。

2.统治阶级内部的尖锐矛盾导致国家割据。

3.尖锐的民族矛盾导致了国家的分裂。

在中国的历史演变过程中,统一与分裂的局面基本交替出现。所谓“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但是,统一毕竟是中国历史发展的主流和趋势。因此,在历史回顾中,人们普遍更关注统一政权。比如中国古代史的复习,把重点放在汉唐明清四个统一的朝代,这是正确的。但也不能忽视对割据时期和割据政权的回顾。有学者认为,中国历史上,对中国来说,分裂的时间最重要,统一的时间很短;对于中原王朝来说,统一的时间略少于分裂的时间。

一、分裂原因总的来说,中国历史上的分裂局面包括春秋战国三国东晋十六国南北朝辽宋夏金* * *时期四个部分。此外,在一些大一统的朝代,也有一些割据的情况,比如东汉末年的军阀割据,唐朝末年的藩属割据。这种大分裂小分裂的局面,已经存在了一千多年;从经历的社会形态来看,它跨越了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两个阶段。可见,分裂是中国古代普遍而复杂的历史现象。那么这种历史现象是如何产生的呢?可以从根本原因和具体原因两个方面来分析。根本原因是自然经济的分散。众所周知,人类社会一般依次经历三种经济形态,即自然经济、商品经济和产品经济。其中,自然经济是为满足生产者自身或经济单位(如氏族、庄园)的需要而生产的经济,即自给自足的经济,它本身具有一定的分散性和割据性。在自然经济占主导地位的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很容易形成割据势力。中央权威强大时,统治阶级内部的贵族地主支持团结,成为政治稳定的支柱;中央权威衰落,他们就会独立,直到国家统一被破坏。比如春秋时期,周朝皇室日渐衰落,一些大诸侯国通过改革增强了实力,纷纷揭竿而起,争夺霸权,从而形成了春秋战国时期诸侯争霸、争霸的局面。又如东汉末年,由于黄巾起义的打击,东汉政权名存实亡,中央权威下降,豪强地主势力迅速发展。最终形成东汉末年军事集团割据斗争的局面和后来三国鼎立的局面。所以,无论是奴隶社会中的分裂,还是封建社会中的分裂,它们相似的根源都在于自然经济的分权和割据。当然,各种分裂局面的形成,除了* * *的根源,还有一些具体的原因。总结起来,一般有以下几种情况:

1,尖锐的阶级矛盾导致国家割据。奴隶社会的主要矛盾是贵族和平民的矛盾,封建社会的主要矛盾是地主阶级和农民阶级的矛盾。这些主要矛盾的激化,往往迫使平民和农民走上反抗的道路。虽然平民和农民的反抗斗争大多被镇压,但动摇了王朝的统治基础。统一王朝的衰落和瓦解,可能导致割据。比如西周中国人的暴动,导致了皇族的衰落和诸侯的争霸;东汉黄巾起义导致了军阀割据,三国鼎立。

2.统治阶级内部的尖锐矛盾导致国家割据。在统治阶级内部,由于血缘或地缘关系的不同,会出现不同的政治集团。由于不同政治集团之间的政治权力斗争和经济利益冲突,会形成各种矛盾和斗争。其中,统治派系之间的斗争,中央集权政府与地方割据势力之间的斗争,都会导致统一王朝的削弱。特别是地方分裂势力的发展,对统一的威胁更大。比如唐朝,安史之乱后,中央集权统治迅速衰落,地方割据势力趁机发展。最后,唐朝受到割据势力的侵蚀,全国各地形成大大小小的割据政权。

3.尖锐的民族矛盾导致了国家的分裂。民族矛盾是封建社会不可避免的社会矛盾。

当民族矛盾激化时,残酷的民族压迫和民族歧视必然导致民族反抗斗争。斗争的结果之一就是一些民族的统治阶级利用民族矛盾建立不在中央统一王朝管辖下的独立政权。比如西晋时期,各族人民大量内迁,统治阶级极力推行民族歧视政策,无法处理好民族关系。再加上社会生产力的严重破坏,大大加重了各民族的苦难,许多民族加入了庞大的流民队伍,纷纷举起反金大旗。最后西晋政权被内迁的南方匈奴贵族推翻,内迁的各个民族相继建立了自己的规模。

10多个政权开始了持续近300年的割据局面。

二、分裂形式中国历史上的分裂形式多种多样:既有东西对峙,也有南北分裂。

当然,也有一些地方的统治者有自己的一面。接下来的采访就简单梳理一下这三种形式。

1,东西对抗。在隋唐以前的历史中,东西方对立或分裂的情况一再发生。教科书中提到的东西之间的对抗有四种,即①战国时期秦与东方六国;(2)楚汉相争;③西汉与吴楚七国;④东魏、北齐、西魏、北周。这种东西方的对抗随着隋唐王朝的建立而结束。由于安史之乱和藩镇割据的破坏,唐朝崩溃,关中破碎,难以为都。这样在当地就无法再形成反对东方的势力。没有对立的力量,就不会有彼此的对抗。

2.南北分裂。与东西对峙相比,中国历史上的南北分裂涉及范围更广,持续时间更长。事实上,中国历史上有南北分裂或对立两种形式。一个是内陆农耕社会与北方游牧民族的对立;一个是大陆农耕社会的南北对立。第一种形式的南北对立,如蒙古高原上的秦汉政权和匈奴政权,明代蒙古高原上的瓦拉政权,由于其民族关系复杂,可以在民族关系史的专题中回顾,此处不作分析。第二种形式的南北对立,在中国历史上一再形成。教科书上讲春秋时期中国诸侯与楚国、三国时期曹魏与兀术、蜀汉灭亡后的金与吴、东晋南朝与十六国北朝、南宋与金在农耕社会的南北对立。

3.地方政权。东西南北没有明显对立,都属于这种类型。比如中国历史上,五代十国时期。

第三,分裂的边界和终结

从上面可以看出,中国历史上的分裂问题是比较复杂的。表面上看,没有规律性。但如果把关注点缩小到封建社会早期(隋唐以前)农业地区的东西对峙政权和南北对峙政权,就会发现它们在对峙的边界和结局上有很多相似之处。从边界上看,东西对峙政权大体以太行山和函谷关线为界;南北对峙的政权基本上以秦岭和淮河为界。最终,东西方的对抗以西方的胜利而告终。南北对峙以北方的胜利而告终。这些相似之处有两个原因。

: 1.在生产力不发达的古代,用矛和盾作战意义重大,险要的地理形态就是胜利。地理上的山川、河流、雄关很容易成为双方的分界线;2.经济实力是战争胜利的根本保证。中国古代经济发展的重心有由西向东、由北向南转移的趋势。当然,这只是大趋势,也有一些反向运动和重复。隋唐以前,中国古代的经济重心在北方的黄河流域,北方西部的关中地区是经济重心的中心,所以南北对峙以北方胜利告终,东西对峙以西方胜利告终。到了宋元时期,关中衰落,经济重心南移,东西对峙不再出现。结果,南方比北方优越。比如明朝,南方割据势力举行北伐,灭元统一中国。

四、对分裂的认识在高三历史的复习中,我们普遍比较重视统一的“盛世”王朝,而对“乱世”关注不够。这不仅是一个民族心理的问题,也是一个乱世观的问题。如何看待历史上的分裂,是向前还是向后?是充满活力还是颓废?这个恐怕不能轻易下结论。从中国历史上的分裂时期来看,割据政权对地方经济的发展,尤其是对江南的开发,做出了巨大的贡献。江南的开发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春秋时期吴越、三国时期孙吴、东晋南朝、五代十国(实际上是九国)、南宋对江南的开发意义重大,影响深远。这些割据政权对江南的开发,是江南成为全国经济发展重点的主要原因。此外,在割据时期,随着战争和民族迁徙,各民族之间的频繁接触和民族融合逐渐达到高潮。中国古代历史上有过四次民族大融合的高潮,其中三次出现在分裂时期,分别是春秋战国、三国、晋南朝和辽宋夏金元时期。民族融合作为一种进步的历史现象,不仅促进了各民族的共同发展,而且有助于国家的团结和稳定以及中华民族的最终形成。春秋战国时期的民族融合形成了华夏民族,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汉族,辽宋夏金元时期的民族融合奠定了以汉族为主体的中华民族的形成,而这些民族融合的结果显然是秦隋元朝国家统一的重要原因。所以,分裂不是历史的停滞,地方经济在发展,民族融合的进程在加快,分裂孕育着生机。但是,我们也必须指出,分裂局势中的积极因素并不是分裂者本身造成的,更不是战争的破坏。我们肯定分裂主义形势中的积极因素,并不等于赞扬分裂主义者本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