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生学报八年级历史。

经过两次鸦片战争和太平天国运动,清政府国力日渐衰落,边疆危亡,尤其是东南西北边疆。

由于清政府财力有限,难以兼顾东南沿海和西北边防。1875年,清政府的大臣们就先解决哪个问题产生了很大的分歧,形成了所谓的“堵防”与“海防”之争,实际上应该说是“一边倒海防”、“一边倒海防”、“海防并重”的三方之争

所谓“一边倒海防论”,以李鸿章为代表,其意见是:“新疆不再,四肢未伤。”他建议朝鲜政府撤回已经离开西北边境的部队,停止准备离开边境的部队,让他们严格遵守现有的边界。停建和撤并多出来的钱将用于海防。

“一边倒防御论”的代表是当时的湖南巡抚王文韶。他主张“全力西征”,强调“我师退一步,俄国人就进一步;如果我们的老师迟到一天,俄国人也会迟到一天。事情的紧急程度无非如此。”

持“海防与防卫并重”论的是左,他驳斥了李鸿章关于停止退兵、发饷海防的观点。他认为如果此时收兵,侵略者会进一步入侵,陕甘以西局势堪忧,蒙古等地也不会平静。屯兵留兵海防未必有好处,反而会对边塞造成很大的阻碍。对于王文韶提出的“以全力西征为宜”的观点,他认为“以堵防为主,以保东南”只是一厢情愿。他主张“东为海防,西为防御,两者并重”。他认为,如果不收复新疆,蒙古将难以保护,北京将处于危险境地。左的“并重”思想避免了侧重海防或封锁防御的片面性,实际上是从国家大局出发的唯一正确的国防政策。

清政府权衡利弊,采纳了左的意见。一方面,任命左为钦差大臣,监督新疆军务,最终收复新疆。另一方面,清政府从英国、德国购买各种军舰,开始组建北洋、南洋舰队,巩固海防。

这场论战是中国近代国防观念转变的重要标志。在近代军事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和影响,对中国近代边防和海防建设的全面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