静宁的历史名人有哪些?

从历代来看,宋明两朝,静宁地区有22位进士,也曾有大学士、大学士。《景宁畲族自治县志》记载的有52人,其中清朝以前有16人,如北宋的潘特奇,曾担任尚书右司,县民曾为潘特拉三世建有名坊。北宋后期,精通经学、史学、天文、地理,著有《九舆赋》、《兴言》,其作品被南宋名臣王收藏。明朝时,潘钦典试图做学问,为官29年。著有《鹤颂》、《竹笺集》、《山居录》。90岁时,他因其牙齿和美德而受人尊敬。嘉靖年间,县民为纪念他修建了雅魁广场、进士广场、大尊广场。宋绍兴十五年学者唐斯推,在同榜中获得“博学宏言”第一名。他被任命为参政员,掌管军机,官员甚至是仆人。曾霸相,隆兴元年(1163),孝宗重用为相,九月,封其为齐桓公。南宋名医陈艳创立“三难一极”学说,撰写《三因一病证论》(一为三因一病源之精),载入《宋史》。解放战争时期的叶阳高、梅、阎品端。解放初期,有雷竞三、潘钟君,也有现代的叶童、郑武。

叶琪

叶朱(生于南宋建言年间),本名虞书,浙江静宁县河西镇人。绍兴二十四年(1154)进士,历任户部尚书、吏部尚书、枢密院事。当时会稽县赋税极重,人民生活贫困。三万余帛减征或免征,使百姓感受稍宽。庆元二年(1196),除端明堂学士外,为枢密院签书。后辞官文殿学士,封为魏主。

李瑞阳

李瑞阳(1868—1934),景宁大君乡大君村人。清光绪二十七年(1901),自费留学日本弘文师范学院,受孙中山接见,接受民主革命教育,回到静宁县投身教育救国运动。他在担任第一任郡学主任时,改革了旧学制,开设了算术、常识歌唱、体育、绘画等新课程。后担任静宁县教育科长,曾调任青田县教育科长,代理县长。浙江巡抚令屈迎光颁发“热心教育”牌匾。1922,静宁县第二届议会议长选举产生。参政后,认识到农事之难,哀民生,主张男女平等,恢复女校,增设先进班,改名静宁县女子小学。他已立案审查该县的财政和粮食账户,并废除了虚假税收和过高的捐款。晚年卧病在家,他仍然致力于人民的利益,筹集巨资修建了一座美丽的桥梁。调解农村纠纷,公正合理,为大众服务。浙江省省长张在阳为“热心公益”授牌。病重时,畲族闻讯,夜深人静时猎杀野猪,送猪肚入药;村妇争抢母乳;死后给墓地安葬。

野洋糕

中国早期武装起义的叶阳高(1880-1911),原名高英,本名智丰,生于清光绪六年(1880)静宁县孝顺黄寮,与北山张品相邻(过去白年少聪慧,六岁时,他就能背诵三字经了。11岁时,他随大哥到青田巴度,进入平川义学,在那里生活了5年。读了四书五经,爱读《左氏春秋》。十六岁丧父,弟改青田北山。叶阳高继续求学,师从杜。这个时候青田参军的人很多。叶阳高在这里选择了弃文习武之路,招人到军营。后来,他来到江南武备学堂,报国救国,刻苦学习。1906年,漂洋过海,就读于日本宪兵学校,加入光复会和中国同盟会。回国后积极参加国民革命,经常在上海、广州、黑龙江等地组织革命活动。1911年武昌起义,叶阳高回浙江策动响应;从浙江回来后,他加入了敢死队。浙江军政府成立后,历任司令部执法官、吴尚队队长(营长)、浙军第81标队长。1911年11月,“江浙沪联军”组建,被任命为盟军司令部参谋。165438+10月28日,在收复南京、攻克天宝城的战斗中,叶阳高被任命为敢死队参谋兼第二支队队长。在关键战役中,他不顾生死,壮烈牺牲。他只有32岁。南京政府成立后,孙中山总统下令在天宝城建立“辛亥革命联军阵亡将士纪念碑”和“浙江陆军训导塔”,叶阳高位列第一,孙中山曾为其吊唁牺牲。天宝城攻陷后,浙军统帅朱瑞下令,凡是在浙江阵亡的,一律运回杭州安葬在西湖南峰,并立碑纪念。纪念碑上第一个是叶阳高。1981辛亥革命70周年之际,浙江省人民政府将“南京阵亡将士墓”迁至杭州龙井附近的南天竺,杨叶高英名列墓碑之首。

潘特青

潘特青(生于北宋元丰与元佑之间),本名李婷,浙江景宁畲族自治县河西村人。做人质是真实而沉重的,是善良的。北宋大观三年(1109),进士。宣和年间(1119-1125),教郭子学正,自己负责管教,他写了《毕永福》。同事秦桧把他尊为兄弟。取得居留权后,他成了一名下属,并被提拔为大理寺的邵青。他负责审打一桩违法疑狱大案,赏罚不偏袒私利,惩处得当,赦狱,深得民心。后来,尚书右秘书袁外郎先生命朝廷制草,赐衣三品,称赞他“照顾言行”。县民曾为潘特建过三次名作坊。

雷竞三

雷敬三(1904—1951)出生于景宁北溪乡大张坑村。畲族。从小勤耕,深山打猎。1942年,中共景宁县县委绿(田)景(宁)理(水)中心在景宁县东坑区开工时,加入了中国。不久,因为叛徒的背叛,党组织遭到破坏,她坚持斗争,发展了畲乡的党组织。1946组织武装民兵站岗放哨,侦察敌情,破坏电信设施,切断敌人通讯,配合游击队打击敌人。1949年3月,配合游击队进攻静宁、文成两县交界处的美奇堡,迫使敌人离开据点。同年5月,率民兵追击溃败的国民党,缴获一挺机枪和12步枪。5月12,配合游击队解放静宁县城。1950年,带领村民兵,配合部队歼灭刘志昌土匪。丽水军分区向“模范民兵队”授予锦旗。解放后,历任村党支部书记、乡总支书记、乡长,当选为全县一、二届人大常委、副主席。1951 8月份准备参加全国民兵模范代表大会和国庆大典时,因病去世。

刘景源

刘景源(1884-1959),浙江景宁畲族自治县沙湾村人。清光绪十七年(1901年)考入该校。三十一年留学日本早稻田大学,加入光复会;三十四年,刘、刘、刘银凤创办沙湾公立二等小学。民国7年(1918)当选浙江省议会议员,在省十一中任教,出任静宁县教育局长。22年撰写《静宁县志续》,复教温州中学、稷山中学、静宁简易师范。在抗日战争时期,建立了一个家庭图书馆来教授古代汉语。抗战胜利后,受聘于浙江同治博物馆馆长余少松,在馆内驻扎两年。1947担任沙湾小学校长两年。1950受静宁县人民政府邀请,出席静宁县第一届人民代表大会,当选为常委。1959享年76岁。刘斌发

刘斌发(1915-1993)又名品皇。由于从事党的秘密工作,他使用了化名,他是浙江省文成县夏姬村人。民国二十年(1931),受中国* * *教育,成为培养对象。25年加入中国* * *组织;28年,他脱离生产,正式入伍当了党工。以后,有时在小贩的掩护下,有时用中草药行医,在泰顺和静宁交界的山区秘密开展党的工作。35年初,任中共清(田)京(宁)里(水)县委景宁、泰顺边界专员,工作基地在景宁东坑区,使这里遭受严重破坏的党组织迅速恢复活动,并建立地下交通线与福建寿宁县党组织联系,与贫困农民特别是畲族人民交朋友,深入山村同吃同住。同时,灵活运用党的统战策略,团结了一大批乡村教师、知青和地方绅士,一些乡镇长、主管也受到了教育影响,使工作区域得到了巩固和扩大,党的朋友不断增多。同年5438年6月+10月,在担任中共东坑区委书记后,在智攻东坑区公所、收缴民兵枪支、伏击水地“匪”军的战斗中,他既是指挥员又是战斗员,使每一场战斗都取得了胜利。38年元旦,昼夜调动1012民兵,配合浙南游击纵队猛攻静宁县城。虽然没有被攻克,但扩大了党的政治影响,震慑了国民党军警固守孤城。同年5月12日,中国人民解放军解放静宁县后,刘斌发立即带领干部和民兵进城,宣布静宁解放。上级组织宣布刘斌发任中共静宁县委书记、县长后,在建立人民政权的同时,带领农民迅速恢复生产和社会秩序,配合军队剿灭土匪,开展土地改革和农民互助合作运动,成绩斐然,深受静宁人民爱戴。1953年9月因工作调动离开静宁。虽然退役后病了很久,但他没有忘记景宁人的情谊。1984年应邀出席景宁畲族自治县成立庆典。1993三月去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