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女儿不喜欢学历史?

多讲历史故事,这大概是对每个初学历史的人最基本的要求。他们对历史的了解大多是从看古装电视剧开始的。这一集虽然缺乏历史依据,但非常吸引眼球,与老师在课堂上教的东西反差很大。学生从元谋开始学习,学习历史的兴趣就大大降低了。

我和女儿分析:老师可以把史实讲得绘声绘色,但不能像电视剧那样凭空添油加醋,否则就成了野史。把握好生动性和真实性之间的平衡是对历史教师的基本要求。

如果历史老师在课堂上讲得生动幽默,无疑会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而且每个老师的性格特点,教学方法,语言习惯等等都不一样。就连《百家讲坛》这类节目的主讲人水平都很高,但每个人的教学效果却大相径庭。所以作为学生,要学会适应老师的课堂教学。只要我们认真听讲,积极思考,就会发现每个老师都有他的可取之处。

《百家讲坛》其实也有袁腾飞这样的老师,但是中学历史尤其是初中历史一周两节课,每节课都要完成教学大纲规定的教学内容。如果老师只把精力放在自己的积极性上,教学任务可能很难完成,很可能学生听得津津有味,考试一塌糊涂。虽然从长远来看,《百家讲坛》的历史教学方式对学生的发展更好,但应试教育的现状制约了教师的发挥和学生的视野,这是短期内无法改变的。

还有很重要的一点:历史不仅教历史事实,也教历史理论。在学生学习历史之前,很多人已经错误地认识到历史事件的具体过程才是历史学习的核心。比如战争是怎么打的,一个历史人物做过哪些鲜为人知的事情等等,都是他们关心的。但他们对历史理论不感兴趣,甚至感到困惑,比如战争为什么会爆发,产生了什么影响,一个历史人物的重大举动对当时的社会起到了什么推动作用。因此,为了帮助学生学好历史,有必要在第一节课告诉学生历史学习的特点和方法,澄清一些错误的认知。

此外,历史与其他学科还有一个很大的区别:其他学科大多遵循先易后难的原则,没有一门学科像历史一样强调时间性,需要从古到今按时间顺序进行研究。而且从古至今和从易到难完全是两码事。那些年代久远的内容往往很难理解,所以对于一个90后学生来说,要理解几千几百年前政治家的治国思想和措施是一件很头疼的事情。期刊库的女儿听了我的分析后,琢磨了一下期刊文章的分类,但她也提出了一个问题:历史教材的编写是很枯燥乏味的,老师不说,学生很难自己看。没错。我也早有同感。历史教科书一直是板着脸,成人式的说教。我还没见过一本平易近人又符合中学生年龄特征的历史教科书。

为了完成教学任务,老师们一直不敢对史实进行长篇大论的精彩描述,课堂上往往表现为抓住历史元素直奔主题。现在的历史教材编写存在很多问题:史实只为历史理论服务,但很少的史实总是伴随着对学生来说很大很吓人的历史思维题。编者似乎是想考察学生的学习能力,这使得基本史实过于狭隘。其实历史学得好的同学,大多都有过很多读书的经历,因为比别人懂得多,所以理解也比其他同学深刻。学生有没有可能在较少了解史实的基础上,有很强的理解、分析和概括能力?

而且现在历史教科书的编写不注重史实的连贯性,很跳跃。比如介绍完西汉历史,同学们迎接的是三国。学生不仅对东汉末年军阀争霸的背景一无所知,有些人甚至不知道东汉。再比如有的同学看关于李煜的电视剧,认为南唐就是唐朝,因为课本上没有五代十国的介绍。有个学生曾经问我:为什么国共第一次合作进行北伐?才知道安徽省三大军阀的产生和混战的历史已经被删了。那样的话,他们肯定不理解北伐。这还是中国的历史,更何况是空间感很强,内容飞跃很大的世界史。

说到这里,我又问女儿:你有没有从自己的原因分析过为什么不喜欢学历史?这才是重点。其实大部分女生对文学作品更感兴趣,历史传递的信息真的不是女生关心的。根据我从教20年的经验,学历史学得好的,特别感兴趣的,往往是男生。有些女生能学的很好,那是因为学习能力强,而不是因为兴趣。有一次路过几个男生,发现他们在讨论北约东扩。当时我很感慨:有多少女生会在课后讨论这样的话题?他们窃窃私语的问题恐怕和早恋之类的有关。也许是生理结构的原因,大部分女生比较感性,缺乏理性思考,缺乏参与社会生活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对国家和国际大事不感兴趣。所以很多女生都是硬着头皮学历史,从来没有享受过学历史的乐趣。即使是成年后,他们仍然对这门课程心有余悸,甚至心有余悸。

在社会发展的今天,太多的女性在不断追求进步和女权。如果女性能够更多地关注和思考社会生活,而不是仅仅关注家庭生活的狭隘范围,男性自然会对女性刮目相看,男女平等也不会只是一句口号。

和女儿这样推心置腹的分析之后,我明显感觉她放松了很多。她还说会认真学习历史,她有信心以她的聪明,不会丢妈妈的脸,这让我放心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