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布朗族从哪里来?

布朗族是中国西南地区一个历史悠久的古老土著民族。

布朗族属于南亚语系,没有文字,学习汉语,有极其丰富的口头文化,至今还保留着最具特色的民族语言、服饰、歌舞、风俗习惯。根据2000年人口普查数据,布朗族总人口为965438+90万。分布在31个省、市、自治区、直辖市。中国的少数民族之一。人口:91,891 (2000年人口普查)。主要分布在云南省、保山等地区。主要从事农业。西双版纳、思茅等地的布朗族有自己的民族语言,也说傣语,大多信奉佛教传到南方。保山市布朗族有8500多人,主要分布在施甸县和昌宁县。我国布朗族主要分布在云南省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的勐海、景洪和临沧地区的双江、永德、云县、耿马和澜沧、墨江县。根据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统计,布朗族人口为91882。使用布朗语,属于南亚语系孟高棉语族的瓦崩龙分支,分为布朗和阿瓦两种方言。有些人会说傣语、佤族语或汉语。如果没有母语,有些人会说汉语和傣语。西双版纳、临沧、思茅的布朗族。

布朗族先民经过多年的生产斗争实践,积累了大量关于天文、历法、天气变化的知识,总结出了独创的辨别方位、季节、气候的方法。

布朗族人对太阳、月亮和星星都有自己的名字,他们根据太阳、月亮和星星的升降和树的背面来知道方位。一般在晚上,可以通过北斗七星的位置来辨别方向和时间。白天可以通过阳光的方向辨别方向。阴天,可以通过植物的生长状况来辨别方向。比如树皮在阳光直射下光滑的一面是东边,阳光背后的树干是浅绿色,长着一些新鲜苔藓的一面是西边。更有趣的是,布朗族还保留着一些原始的区分季节和气候变化的方法。比如农业谚语说“月亮打伞就下雨,太阳打伞就晒”;“长晴麂叫,雨天来了,长雨麂叫,天就放晴了”;“青蛙在河里咯咯叫,要下雨了”;“飞蚁飞上天,会下大雨”等等。山里有一只鸟,布朗里叫“岳”。下雨天它隐居在森林里。如果你在阴天看到这只鸟从森林里飞跳出来,就预示着天要放晴了。

布朗族是云南最古老的民族之一。其祖先最早生活在澜沧江西岸的保山地区。由于拒绝接受哀牢人(傣族先民)的统治,逐渐南迁到镇康、凤庆、临沧一带的深山里。

布朗

布朗族的祖先曾被中原王朝称为“普子满”、“普子”、“普子”、“普满”、“普仁”,分布更广。唐宋时期,濮人受南诏、大理政权统治。明朝设顺宁府,溥头仁任地方知府。后来,一些最初居住在云南南部的普人发展成为今天的布朗族。

新中国成立后,根据本民族的意愿,统称为布朗族。解放前,生活在布朗山上的布朗族还不同程度地保留着原始公社的残余。生活在平坝地区的布朗族,由于受到经济文化发展相对较快的汉族和傣族的影响,进入了封建地主经济发展阶段。布朗族居住的地区气候温和,物产丰富。他们主要从事农业生产,擅长种植茶树,这就是著名的普洱茶的起源。布朗山布朗族实行母子联名制。孩子出生3天后取名,母亲的名字和孩子的名字连在一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