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千百年来孕育的母亲河,关于黄河有哪些历史背景资料?
干流峡谷:黄河干流上有30个峡谷,上游28个,中游2个。下游流经华北平原,没有峡谷。干流峡谷段长1707 km,占干流全长的31.2%。生物资源黄河干流鱼类有121种(亚种),干流纯淡水鱼类有98种,占总数的78.4%。主要经济鱼类有裸斑鲤、扁缘燕齿鱼、厚唇裸重唇鱼、黄河裸唇鱼、蓍草、北方的通榆、鲤鱼、鲫鱼等。黄河上游鱼类只有16种,组成比较单一,鲤科和泥鳅科只有裂腹鱼、蓍草鱼、泥鳅等。中下游鱼类大体相似,以鲤科为主。中游鱼类71种,没有鲢鱼、鳙鱼、鳊鱼、鳊鱼等典型的平原鱼类。中游上游有裂腹鱼和泥鳅,下游有78种鱼类,包括多种过河口和半咸水的鱼类。黄河支流调查资料显示,根据甘肃洮河、陕西渭河、泾河鱼类统计,渭河有30种,其次是洮河11种,泾河只有4种。中上游支流多为鲤科、泥鳅科的小型鱼类,少数为塔斯马尼亚鱼、鲶鱼,经济鱼类为鲤鱼、鲫鱼、蓍草鱼、鲶鱼。渔业生产黄河的主要捕捞品种也发生了变化。在主流中,历史上鲤鱼产量最高,“黄河鲤鱼”在中国很有名,但现在产量明显下降。20世纪60年代以前,陕西、山西中游的鲤鱼占渔获量的60% ~ 70%,在渔获构成中居首位。根据1981年至1982年黄河陕西港段渔获量的变化,鲤鱼仅占渔获量的21%,鲶鱼取而代之。其次是黄颡鱼,占26.3%。65438 ~ 0983年,对黄河在山西省平陆县的渔获物进行了调查。其中鲤鱼只有20%,而鲶鱼则高达60%,成为主要渔获。50年代初鲤鱼占山东省下游总产量的50% ~ 70%,60年代下降到15%,1 ~ 1,982年才下降到7.1%。黄河主要流经的八省区渔业劳动力情况如下:除青海省无统计外,甘肃、宁夏、内蒙古、山西、陕西、河南、山东等七省区渔业专业劳动力1980年为26964人,1983年已下降到11320人。非全日制捕捞劳动力由1980年的24843人,增加到1983年的25873人,分别占全国同类劳动力总数的8.9%和5.7%。近30年来,黄河主要经济鱼类——鲤鱼的资源量大幅下降,其渔获类群的构成也发生了相应的变化。20世纪80年代初,黄河潼关港段捕捞的鲤鱼以3龄居多,平均每条0.7公斤占44.7%,其次是4龄,平均1.5公斤占28.4%。
主要渔法:渔法,黄河干流渔业生产使用的渔具,中上游以刺网为主,也有滩围网。刺网分为单层和三层,三层刺网效率更高。另外,滚钓的种类很多,鱼钩和夹子,中游的只有四五种。
渔区特征:上游:裂腹鱼亚科和鱼亚科8种;中游:鲤鱼、鲫鱼、鲶鱼;下游:刀鲚、鲤鱼、草鱼和鲶鱼。
上游:从河源到贵德,两岸多山地和草原高原,海拔3,000m以上,高峰超过4,000m。河道呈“S”形,河源段400公里范围内河道曲折。两岸湖泊、草原、沼泽众多,河流清水流量稳定,用水量少,产水量大。湖泊众多,最大的湖泊星苏海和鄂陵湖为高寒高原气候。鱼类资源已经很久没有被开发了。
中游:金梦导游,多经过高山峡谷,水流湍急,坡度较大。导读刘家峡河谷切割极深,河宽50-70米,最窄处不到15米,谷深100-500米。水流湍急、狭窄、陡峭,水力资源丰富。峡谷上建了一座大型水库。黄河流经河口镇,转向南,经秦晋峡谷,到达龙门全长仅718km,落差611m,坡度较大。龙门以下至潼关,河段130km,水流在纳汾、渭河、朱静、洛珠河,水量大增,泥沙淤积严重,河道不稳定。
下游:金梦至华北平原段为下游,全长874公里。河道宽阔平坦,水流缓慢,淤积严重。河床平均高出地面4-5米,是鱼类资源最丰富的捕鱼河,有河口洄游鱼、河鱼、定居鱼、苦咸水鱼、水生鱼等。河流分割:关于黄河上、中、下游的分界,众说纷纭。黄河水利委员会将河口镇和桃花峪分为上、中、下游。传统的中学教科书将河口镇和金梦分为上、中、下游。学者杨认为青铜峡和更合适。学者许主张以河南焦作市武陟县的嘉应关作为黄河中下游的分界线。以下是黄河水利委员会的划分方案。
向上游
内蒙古托克托县河口镇以上河段为黄河上游。上游全长3472公里,流域面积38.6万平方公里,占黄河总量的51.3%。上游总落差3496米,平均比降10‰;大型支流43条(流域面积1000平方公里以上),径流量占全河的54%;黄河上游仅占全河年输沙量的8%,水多沙少,是黄河的清澈水源。河流上游受青海阿尼玛青山、西樵山和南山控制,呈S形弯曲。根据河流特性的不同,黄河上游可分为三部分:源头段、峡谷段和冲积平原段。
青海卡日曲至青海贵德龙羊峡的上部为河源段。河源段起于卡日曲,经星苏海、扎陵湖、鄂陵湖至玛多,绕过阿尼玛青山、西青山,经龙羊峡到达青海贵德。该段河流大多流经三四公里的高原,河道曲折,两岸是湖泊、沼泽、草滩。水质清澈,水流稳定,出水量大。河段内有扎陵湖和鄂陵湖,均在海拔4260米以上,库容分别为47亿立方米和6543.8+0.08亿立方米,是我国最大的高原淡水湖。黄河从青海玛多到甘肃玛曲,流经巴颜喀拉和阿尼玛卿山之间的古盆地和低山丘陵。大多数河段都有宽阔的山谷,偶尔有峡谷。黄河从甘肃玛曲到青海贵德龙羊峡,流经高山峡谷,水流湍急,水力资源丰富。发源于四川岷山的支流白河、黑河在该段汇入黄河。
青海龙羊峡至宁夏青铜峡段为峡谷段。该段河流流经多山丘陵,由于岩石性质不同,河谷和宽谷交替出现:河谷形成于坚硬的片麻岩、花岗岩和南山变质岩中,宽谷形成于松散的砂页岩和红色岩系中。该段有20个峡谷,包括龙羊峡、积石峡、刘佳峡、八盘峡和青铜峡。峡谷两侧都是悬崖峭壁,河床狭窄,河流坡度大,水流湍急。从贵德到兰州,这一段是黄河三大支流的集中河段之一,洮河、湟水等重要支流流入,大大增加了黄河水量。宁夏龙羊峡至下河沿干流河段是黄河“富矿”区,也是我国重要的水电基地之一。
宁夏青铜峡至内蒙古托克托县河口镇为冲积平原。黄河离开青铜峡后,沿鄂尔多斯高原西北边界向东北流动,然后向东到达河口镇。沿河地区大部分是沙漠和荒漠草原,基本没有支流注入。干流河床平缓,水流缓慢。两侧是大片冲积平原,即著名的银川平原和河套平原。沿江平原不同程度存在洪水和冰凌灾害。河套平原西起宁夏下河沿,东至内蒙古河口镇,长900公里,宽30-50公里。是著名的引黄灌区,灌溉历史悠久。自古以来就有“黄河多灾多难,唯有一套富”的说法。
中游
黄河在内蒙古托克托县河口镇至河南郑州桃花峪之间的河段为黄河中游,全长1.206公里,流域面积34.4万平方公里,占总流域面积的45.7%。中游总落差890米,平均比降0.74‰;这条河有30条大支流;增加的水量占黄河水量的42.5%,增加的泥沙量占整个黄河泥沙量的92%,是黄河泥沙的主要来源。
河口镇至禹门口是黄河干流上最长的连续峡谷——山西峡谷。该河段大部分支流流经黄土丘陵沟壑区,是黄河粗泥沙的主要来源。全河多年输沙量654.38+0.6亿吨中,有9亿吨来自这个区间。该河段比降大,水力资源丰富,是黄河第二大水电基地。峡谷下部有著名的壶口瀑布,深槽宽仅30~50米,低水位落差约18米,气势磅礴。
从禹门口到三门峡,黄河流经魏奋平原,河谷变宽,水流缓慢。该河段两岸为渭北、晋南黄土塬,是陕西、山西两省重要的农业区。该河段接纳了汾河、洛河、泾河、渭河、罗易河、沁河等重要支流,是黄河下游泥沙的主要来源之一,多年平均年产沙量5.5亿吨。该河段位于禹门口至潼关(即黄河小北干流)132.5km河道内,冲淤变化剧烈,河道左右摇摆非常不稳定。受潼关附近山脉的约束,河谷突然变窄,形成一个天然的卡口,宽度只有1000米。潼关河床的高低与黄河小北干流及渭河下游的冲淤变化密切相关,故用“潼关高程”这一水文术语。
三门峡至桃花峪段从小浪底开始分为两部分:小浪底以上,河流在中条山和小山之间,是黄河干流上的最后一个峡谷;小浪底以下河谷逐渐变宽,是黄河从山区向平原的过渡段。
下游
黄河河南郑州桃花峪以下河段是黄河下游,全长786公里,流域面积仅2.3万平方公里,占总流域面积的3%。下游总落差93.6m,平均比降0.1.2‰;区间增加的水量占黄河水量的3.5%。由于黄河泥沙量大,下游长期淤积形成了举世闻名的“地上悬河”,黄河成为海河流域和淮河流域的分水岭。除了从东平湖流出的大汶河,该河段没有大的支流。
下游河段除南岸东平湖至济南之间为低山丘陵外,其余依靠堤防,全长1.400公里。历史上,长江下游经常决口,给中华民族带来了沉重的灾难。由于黄河下游由西南向东北流动,冬季黄河以北首先结冰,形成凌汛。冰坝很容易因冰凌泛滥而堵塞,导致堤防溢出,威胁也很严重。
下游利津以下是黄河口。由于泥沙淤积,黄河河口不断延伸摆动。目前,黄河入海口位于渤海湾和莱州湾的交汇处,是1976人工改道后清水沟淤积形成的新河道。近40年来,黄河向河口区输送的泥沙平均约为6543.8+0亿吨/年,平均每年净地25至30平方公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