椰子是怎么分配的?

棕榈科常绿果树和椰子属树木。又名余旭、越王头、椰标(台湾省)。学名coconu-cifera L。

原产地和分布

原产东南亚,印度尼西亚至太平洋诸岛。椰子在中国的种植历史悠久,在《史记》(公元前1世纪)、《奇书》、《外物志》、郭(3世纪)等古籍中均有记载。主要分布在南北纬20度以内的热带地区,在菲律宾、尼亚斯、印度、斯里兰卡、泰国、牙买加、墨西哥、莫桑比克、加纳等地都有栽培。我国分布在海南、广东、台湾省、云南、广西等省(自治区),以海南东南沿海为主要产区。

特征和特点

高10 ~ 20m,直立不分枝,树干呈环状。须根系统羽状复叶长3 ~ 8m,小叶多,呈带状、披针形,先端尖,基部具褶,叶背淡绿。叶柄基部有鞘状托叶,叶片呈螺旋状排列,年长约65,438+02叶。穗生于叶中,佛焰苞细长;花单性,每个花序上部有200 ~ 300朵密集的雄花,基部有1 ~ 5朵雌花;雄花小,花被3小3大,雄蕊6;雌花直径2 ~ 3厘米,球形,子房3细胞,通常只有1细胞发育。核果大,直径25厘米,球形或椭圆形,未熟时绿色,熟时暗褐色;外果皮革质,中果皮纤维状,内果皮硬,基部有3个孔,种子1;椰子肉是固体胚乳,椰子水是液体胚乳(见图)。椰子每年开花,海南7-9月开花最多;开花一年后果实成熟。

椰子需要高温环境。年平均气温27℃左右,年降水量1,0,300 ~ 2,300mm,地下水位1 ~ 2m,相对湿度80 ~ 90%,海拔100m以下的地区最适宜。中国年平均气温23℃的地区也适宜种植,有100。对土壤要求不严格,肥沃的冲积砂壤土最好,砖红壤、砂壤土、珊瑚土,pH 5 ~ 9为宜。

主要品种

椰子是靠种子繁殖,靠很多异花授粉,变异很大,很难分类。1949纳拉扬G.V .纳拉扬和约翰(C.M.John)根据株高和授粉形式分为两种类型,即高型和矮型。后来D.V.Liyanage认为有中间型(var.anramfiaca)。

高档椰子植株高达20米,树干基部膨大(称为“葫芦头”),异花授粉,种植后7-8年开花结果,产量高,椰肉厚,品质好,含油量高,经济寿命70-80年。主要品种有①典型变种,是主要的商品栽培品种。②角宿塔(var.spicuta)。花序不分枝或少分枝,印尼称之为穗椰子。(3)安德罗佩纳。花序多分枝。④马卡普那。因果腔内充满美味柔软的胶状体,又称固体椰子。⑤塔格纳南。未成熟的椰子皮香甜可食,又称甜皮椰子。

矮椰子高5 ~ 10米,自花授粉,定植后3 ~ 4年开花结果,果小而多,椰肉软而薄,含油量低,经济寿命30 ~ 40年。主要用作鲜果、杂交亲本和观赏。因果实和叶片颜色不同,有红矮、黄矮、绿矮之分。主要有两个品种:①小变种,植株矮小。②爪哇木犀。树干粗,果实大。

中间型植株的高度介于前两种类型之间,种植后7 ~ 8年结果,自花授粉。椰子肉薄软,水分丰富香甜,主要用作鲜果和观赏。

栽培技术要点

用椰子繁殖,发芽,育苗。海南高低种椰子采后40 ~ 50天发芽。西非高种杂种发芽需要90 ~ 121天。当芽长到20厘米左右时,移入苗床或容器中进行育苗。苗龄8 ~ 12月,苗高80 ~ 100 cm时,可选择羽化早、茎粗、叶脉明显、无畸形的壮苗在雨季初期栽植。一般每公顷高档椰子150 ~ 180个,杂交椰子200 ~ 210个,矮椰子225 ~ 240个。3年前植物生长缓慢,抗逆性差,要及时除草施肥,防止动物伤害。为了充分利用土地,可以间作咖啡、可可、辣椒等作物,也可以间作豆科绿肥;或者行间种植热带葛藤等覆盖植物,保持椰园水分,多施氮磷钾肥,促进椰子快速生长。

我国椰子病虫害不严重,主要是疣犀危害心叶,严重时破坏生长点,导致植株死亡。其他椰子生产国的严重疾病主要有:败血病,一种慢性毁灭性疾病,见于菲律宾,病因不明,难以控制;致命的褪绿病是一种急性和毁灭性的疾病,由加勒比海地区发现的类杆菌引起。致命的枯萎病,其中维管束被幼虫鞭毛虫堵塞,导致叶子枯萎和植物死亡,在巴西和南美洲发现,并且没有有效的控制方法。引进时必须注意上述疾病的检疫。

经济价值

每100克椰子肉中含有15克碳水化合物,近5克蛋白质,165,438+073微克维生素,B5103微克α-母育酚,700微克γ-母育酚。主要加工成椰干、椰丝、椰片、椰片和椰子油,用作糕点和糖果的原料。椰子油可用作食用油、人造奶油和优质肥皂,其副产品甘油含量达到12 ~ 13%。椰子汁营养丰富,可以作为清凉饮料。自20世纪60年代以来,通过对新鲜椰子进行湿法加工,生产出了椰子蛋白、椰子奶粉、无色椰子油和椰子粉。椰子纤维可以用来做绳子、扫帚、地毯,可以和橡胶一起加工床垫、沙发垫、汽车坐垫。椰子壳可以加工成活性炭、乐器和椰雕。椰子树有漂亮的硬花纹,可以用作家具和建筑材料。椰子综合利用产品有360多种。

野生种

自然界中处于野生状态,未经人类驯化改良的植物物种。其中,与栽培果树起源和进化有关的,称为果树相关野生种。野生种是大多数栽培果树的祖先,对研究果树的起源、进化和分类具有重要意义,是现代果树栽培中非常重要的砧木资源。也是培育新品种的宝贵遗传资源。野生物种长期生活在一定的自然环境中,形成了对当地环境条件的高度适应性,往往具有普通栽培物种所不具备的对不良环境的抵抗力。这些遗传特征是经过长期自然选择形成的,在杂交的情况下比较稳定,容易遗传给后代。由于风土条件和异花授粉的差异,形成了许多不同的生态型和变异类型。比如株形的高低,果实的大小,抗性的强弱等等。一般野果的经济价值较低,改良前的食用品质远不如栽培品种,且大多不直接用于水果生产。所以对于野生物种来说,只有不同的品种和类型,不考虑品种。

在人类的生产实践中,野生果树被选择淘汰,使那些对人类有益的性状逐渐传承下来,发展成为具有栽培价值的树种。比如在《中国水果》的资源调查中发现,野生猕猴桃有果大无毛型,稍加改良即可用于栽培生产。栽培果树中最常用的砧木大多来自其野生亲缘。因其对环境条件适应性强,如苹果砧木黄荆和秋海棠;柑橘的砧木是枸橘和酸橙;梨砧木李杜;柿子根茎君迁子等。野生种中不同生态型对嫁接品种的表现不同,影响也不同,因此砧木的选择不仅要考虑适生种,还要考虑适生类型。在现代果树育种中,特别是在抗性育种中,单纯依靠栽培品种的种质有很大的局限性。当少数栽培品种作为亲本时,后代的抗性和适应性下降。野生物种在抗性和适应性的遗传中具有稳定的遗传传递能力。苏联果树育种家米楚林(ивмичурин)在杂交育种中广泛使用野生种作为亲本。在樱桃育种中,他利用野生稠李培育抗寒、抗病、高产的新品种。我国在抗寒葡萄育种中也利用山葡萄作为亲本,培育出抗寒优质的新品种。野生种的适应性和抗性遗传往往与劣果性状相联系,不能直接用于杂交第一代,应采用其他方法(如回交)逐步改良品质。

经过人类驯化栽培的果树,由于鸟兽传播种子而在野外生长,然后又回到没有人照料的自然条件下能够独立生存的境地,这就是所谓的逃逸或野生。它们不同于野生物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