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第一个求婚的人是谁?接吻真的有用吗?

汉七年(201),韩王信造反,刘邦亲自率军出征。韩王信逃到匈奴,与匈奴合谋攻击汉军。

当时刘邦在晋阳,听说匈奴单于驻扎在魔都代谷,就派人去探路,准备攻打魔都。刘邦前后派了十个侦察兵,还是不放心,又派刘晶去侦察。

早先派出的十组斥候陆续回来,都报告说匈奴可以进攻了。于是不等刘晶回来,刘邦就下令全军翻山越岭,向北追击匈奴。

刘晶侦察回来后,告诉刘邦,两国正在互相攻击,应该炫耀自己的优势。但他去匈奴,只看到瘦弱的牲畜和老弱的士兵。这一定是为了显示敌人的弱点,伏击突袭者取得胜利。所以他认为匈奴不能进攻。

刘邦认为刘晶在已经派出军队的情况下动摇了军队的士气,因此他非常恼火,并将刘晶扣留在光武,然后带领军队继续前进,前往平城。

结果刘邦刚到邓白,就被冒顿40万骑兵包围了7天。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巴登之围”。

邓白之围是刘邦一生的耻辱,也是西汉历史上的奇耻大辱。刘邦率领的军队不敢与匈奴兵交战,莫名其妙地被围困在邓白。最后,他不得不贿赂女人才得以逃脱。

虽然刘邦幸运地逃离了邓白,但是匈奴入侵北方边境的问题仍然没有解决。刘邦对此非常担心,向刘晶请教对策。

刘晶认为,汉朝刚刚平定天下,兵荒马乱,兵荒马乱,对匈奴不能武力制伏。而冒顿是靠武力建立政权的,用仁义道德是劝不住他的。所以要解决匈奴的罪行,只能从长计议,让冒顿的后代归顺汉朝。

刘问有没有办法,于是提出了亲匈奴的政策。

他说:“陛下厚待长公主之妻,是真心实意的,且深知汉宜女,蛮夷必向往,子嗣必为诸侯,而非可汗。是谁呀?贪财。陛下问汉朝18岁时留下的几件事,是因为让辩手有礼貌。冒顿,固为女婿;死,孙子为可汗。你尝过敢和伟大的父亲抗礼的孙子吗?士兵不打仗也能逐渐成为大臣。陛下若不能遣长公主,宗室、后宫假扮公主,他就知道拒绝亲近你是没有用的。”

刘晶的民主政策分三步走:

第一步,建议刘邦娶大公主(鹿苑公主)为妻,并给他丰厚的礼物。冒顿知道,汉朝皇帝送女儿也是一份礼物,所以他必须崇拜,让大公主做他的妻子,他生下的儿子也将成为王子。

第二步,建议刘邦经常派人用汉朝多余的、匈奴少见的东西向匈奴询问、送礼,顺便派能说会道的人用礼仪开导、教育茅盾和太子。

第三步,在前两步的基础上,冒顿在位时,他是汉朝的女婿;冒顿死了,汉朝的孙子就要成为匈奴的君主。孙子是不可能和爷爷竞争的。这样匈奴就可以在汉朝一兵一卒的情况下逐渐投降。

最后,刘晶还提醒说,如果刘邦不能派大公主,而是让一个御女或者妃子冒充公主,冒顿肯定会知道而拒绝尊重和亲近她,那将是没有任何好处的。

刘晶的所谓民主政策其实很有问题。

首先,谁也不能保证送给匈奴的公主以后会有儿子?如果公主只有女儿,或者什么都没有,这亲婚政策岂不是竹篮打水一场空?

其次,刘晶没有意识到国家之间的沟通遵循利益至上的原则。所谓沟壑难填,人的欲望只会越来越大,永远得不到满足。所以汉朝交付给匈奴的财物越多,就越有可能激起他们的贪欲,得寸进尺。

第三,刘晶夸大了伦理道德的作用,忽视了周围环境对人的巨大影响。他认为只要汉朝经常派一些能说会道的人去匈奴教书,就能教育好匈奴,让孙子不敢和他们的祖辈竞争。事实上,历朝历代的历史已经证明,即使是父子兄弟,也有可能为了权力和利益而自相残杀,何况是一个久居异国的孙子。

但这时候,恐怕刘邦病了,赶紧送医院。他听了刘晶的话,认为这是正确的。他当即就想把大公主送去匈奴。

吕后得知后,日夜哭泣,对刘邦说:“我只有一个王子和一个女儿。你怎么忍心把她嫁给匈奴!”

所以刘邦没有把大公主送给匈奴,而是找了一个宫女充当大公主嫁给冒顿。与此同时,刘晶被派去与匈奴缔结和平与婚姻之约。

这是中国历史上最早的正式民主政策。战国时期,秦国宣皇后(《米月传奇》中的)与西戎夷屈王有染,只能算是亲政的雏形,而不能算是正式的亲政。

形式上的姻亲,严格来说,应该是指两个对立的民族为了避免战争,通过婚姻建立起和平、友好、亲密的关系。

在中国历史上,自汉代出现正式的亲族政策以来,几乎每个朝代,无论是隋、唐、宋、元、清,都有与外族亲族的记录——明朝除外。明朝是一个奇怪的朝代,也是一个性格很强的朝代。在明朝末年,我们没有发现任何关于婚姻、赔偿、土地分割和朝贡的记录。

至于亲家庭政策的作用,一直有不同的意见和争议。

有人认为,血缘关系是封建社会维护民族关系的有效方式,可以调和民族之间的矛盾,增进民族之间的交流和理解;另一些人认为,亲密关系是一种羞辱性妥协、投降和背叛国家的政策。

另一些人持中庸之道,认为亲婚既不能完全肯定,也不能完全否定。从根本上说,血缘关系是为历代统治者服务的,但在客观上,它或多或少有利于缓和民族矛盾、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对促进各民族之间的交流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我觉得亲和力的作用应该放在当时的历史环境和条件下考察。从西汉初年的亲民政策的效果来看,效果其实并不大。

因为在刘晶提出和亲政策后的几十年里,西汉虽然为和亲付出了巨大的代价,却未能达到预期的效果。反而使匈奴贵族过上了奢侈的生活,助长了他们的贪婪。司马迁在《史记·匈奴列传》中经常提到匈奴入侵边境,索取财物,甚至出言不逊。

这种情况直到汉武帝时期才有所改善。汉武帝时期,卫青和霍去病两次击败匈奴,从此出现了“漠南无王庭”的局面。公元前51年,呼韩邪单于加入汉朝;公元前33年,他再次上朝,表示愿意做韩家的女婿,于是上演了“昭君出塞”的历史性事件。在昭君出塞的几十年里,汉匈两大家族一直保持着友好和睦的关系。

但是,我们应该清楚地看到,昭君出塞后中匈关系友好和谐的主要原因并不是亲朝政策,而是当时汉朝强大的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