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都知道好吃的馒头叫馒头,那么它的来历和历史典故是什么呢?

中国传统面食,由面粉和水发酵后蒸熟而成,一般呈圆形,大小从直径约4厘米到直径约15厘米不等。传统上,馒头或面条是中国北方的主食。

早在春秋时期,我国人民就开始将发酵好的面团蒸熟食用,称之为“糊状食品”。因为当时没有磨坊,所以不流行。到了汉代,由于研磨已经广泛使用,蒸制面食也风靡全国,当时统称为“饼”。

据晋人笔记记载,馒头一词出自三国蜀汉诸葛亮。诸葛亮率军渡过泸水,拿下孟获。按照当地的习俗,军队渡河前,必须向河神献祭头颅。诸葛亮命令人们把裹着白面的肉蒸熟,而不是扔到河里。诸葛将其命名为“欺头”,意思是欺骗河神的假头。(说到取名“人头”,就是人头的意思)。

此后,不管有没有馅,都统称为馒头。直到北宋时期才出现“包子”一词,指有馅的馒头,“馒头”一词本身也逐渐成为无馅产品的总称。但时至今日,在上海等地的方言中,小笼包和小笼包仍统称为小笼包。

除了中国,越南和朝鲜也有小笼包。此外,在蒙古语和波斯语中,还有小笼包一词的屈折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