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建筑的艺术特征及分类

中国古代建筑艺术积累了丰富成熟的经验。

中国古代建筑艺术产生了自己多样的建筑类型:单层或多层的厅、堂、楼、亭、阁、亭、台、园、庙、墓、桥、牌坊等;也产生了人民喜闻乐见的建筑造型和装饰的实践经验和规律。在建筑材料方面,表现了对各种材料的熟悉程度,以及施工的丰富性和巧妙性。

中国古代建筑在风格上有一些基本特征。这些特点其实就是建筑艺术造型技巧的具体应用。

(1)中国古代建筑的布局是以院落为基础的。作为一个完整的建筑群,由主体建筑“正房”和“侧座”以及附属建筑“回廊”、“厢房”等组成的院落,是居住活动的场所,也成为统一的建筑形象。

这个复合体在结合时遵循两个形式原则。一种是以主体建筑的中心线为轴线,整个建筑群平衡对称。另一种是以主体建筑的高度为标准,得出各个建筑的起伏,表现出一定节奏的连续性。

中国古代建筑所追求的节奏的平衡、对称和连续性,也被用来组成更大的建筑群体,如大宅院、宫殿、寺庙甚至整个城市。这种形式适应了宗法制度、政治制度和伦理思想的需要,也可能在一定条件下适应新社会的新需要,被改造和创造性地运用。

中国古代建筑艺术家创造这种形式的目的是突出建筑创作主题所在的主要建筑。为了实现这一目标并产生最大的艺术力量,每个时代不同地区的杰出工匠积累了无数具体的造型技法,包括对规模和比例的具体规定。

(2)每隔一栋建筑一般由三个主要部分组成:屋顶、房屋主体和桥台。这三个部分虽然都是为了结构上的需要,但也以鲜明的形象满足了审美要求。

屋顶的巨大体积,屋顶和桥台创造了一个宏伟的印象。在古代,是直接夸耀统治阶级的“尊严”和“威望”。因此,审美要求必须服从特定历史条件下的现实政治要求。

写实建筑是基于时代的进步和建筑材料的物质条件。屋顶、屋身、桥台的组合与形象化,与中国古代建筑长期使用木材制成的“框架结构”密不可分。

“框架结构”:房屋主体以木材为柱、梁,形成梁框架。每个梁架有两列和两层以上的梁。每两根横梁用方、檩条等横杆串起来,就成了“房”的主要框架,支撑上面的重量。

梁架上的梁是多层的:上层的梁总是比下层的梁短;按照传统的方法,两层楼之间的短柱总是逐渐升高,这被称为“提升框架”。屋顶的坡度随着提升框架高度的比值而变化。

屋顶的实际用途是方便雨水流下。出于同样的目的,房子前面还有一个“屋檐”。

在结构上,常采用“斗”的结构来支撑“檐”的重量,在竖柱与横柱梁交接处的头部加一层:逐渐挑出称为“斗”的拱形短木,在两层之间用称为“斗”的斗形方木块作缓冲。这种由桶和斗组成的单元称为“桶”,用来减小柱与梁连接处的剪力,从而降低梁断裂的可能性。斗拱是中国古建筑结构中最具特色的部分,也集中了古代工匠解决材料性能限制的创造力。由于采用框架结构的方式,建筑两柱之间的墙体不承重,门窗的位置和尺寸可以自由处理。

我们可以看到框架结构衍生出来的各种东西,比如随着框架的升降屋顶的坡度,降低剪力的斗拱,无荷载情况下门窗的自由处理等等。,已经成为构成建筑艺术形象的决定性部分。

中国古代建筑分为屋顶、屋顶、桥台三部分,说明古代写实建筑艺术中注意到了以下科学原理:建筑材料和结构的特性是建筑艺术创造的物质条件,在各个环节将建筑艺术与工程技术联系起来。

(3)我国建筑的装饰和加工并没有完全背离这一科学原理。

中国建筑的装饰是丰富的,但华丽精致的装饰与完整壮观的造型是统一的。这种统一性与采用的装饰方法有关,装饰部位往往是构件连接的部位,如房屋的屋脊、柱头、栏杆、门环等等,都属于结构节点。所以很多平面的边缘,尤其是边角,也是装饰密集突出的部位。这就造成了一种复杂而不混乱的、统一的艺术效果。

在整个建筑群的布局中,作为附属艺术,壁画和雕塑也出现在表达统一性目的所需的位置上。

所以所有的建筑装饰都是为了达到加强艺术表现力的目的,而不是分散的目的。

在那种社会条件下,为了满足群众的要求,古代建筑艺术中过分追求华丽效果和大量装饰的倾向是封建时代发展的特点。但是,装饰的方法、图案的主题和处理、色彩的协调都深刻地显示了人们的艺术才能,是中国装饰艺术宝库的重要组成部分。

列举以上三点,是为了指出中国古代建筑艺术在应用和建造的基础上,按照时代的要求,追求完美的建筑形象所获得的丰富经验和实践规律,可以概括为这三个方面。其进一步的具体内容需要专门的科学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