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阳发现隋唐粮仓。粮仓里的粮食是如何历经千年而不腐烂的?

在古代,粮仓代表着一个国家的繁荣和稳定,所以古人储存食物是非常重要的。

杨迪建造的粮仓让后人惊叹不已。即使是粮仓里的粮食,千年之后也不会腐烂,还能继续发芽。最具代表性的是韩家仓,有“天下粮仓”之称,也是大运河最重要的配套设施之一。

众所周知,隋朝虽然是历史上最著名的短命王朝,但却是我国古代储粮发展最快的时期。

唐朝吃隋朝留下的粮食也是事实。

文帝高速发展农业,耕地面积超过5500万公顷。农业产业的快速发展体现在农业人口的增加和耕地面积的扩大。

隋朝建立后,短短20年就有480多万户,2000多万人口。之后国土面积和人口都在不断发展。

后来隋文帝下令修建更多的粮仓,储存的粮食越来越多。

20世纪60年代末,焦枝铁路开工建设。在作坊中,首次发现了含有嘉仓的遗址。原本考古人员以为是一座古墓,但越往下挖,发现一块刻有“海家仓”字样的砖,上面还有食物来源和存放日期,从而确定了海家仓的身份。

经考古发掘,确认嘉仓东西长612米,南北宽710米,总面积43万平方米,圆形筒仓400多座。大坑可以储存65438+100000多块石头,小坑也可以储存上千块石头。

除了面积大之外,考古人员更惊奇的是,他们发现粮仓里堆满了颗粒分明、糠米可辨的粮食。

后来发现这些粮食颗粒中48%是碳化的,52%是有机的。

甚至考古学家在筒仓模板裂缝中发现的一些谷物,在取出几天后就发芽了,并在第二年结果。

这样一个千年粮仓里的粮食,被挖掘出来后并没有腐烂,甚至还发芽结实了。这是什么原因呢?

首先,筒仓的位置是关键因素,地势高,水位低,土壤干燥,非常有利于储粮。

其次,经过专家分析,粮仓采用“垫上谷壳”的方式隔绝湿气保暖,冬季低温封存粮食,保证了最长的保存时间。

在储存粮食之前,挖好的地窖会用火烘干,草木灰会铺在地窖的底部,上面会铺上厚厚的木板。正式储粮时,木板上也铺一层草席,窖壁也是。待谷粒饱满后,在离地面一米处铺上草席,盖上一层米糠,再盖上一层草席,最后封土。经过一系列复杂的程序,储粮正式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