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i在中国的发展
近来,有关人士认为继“97词”之后,“98年是中国词的大发展年”,并预言中国目前已进入词发展的第三次浪潮。不管这个预测和描述是否准确,它反映了一个良好的愿望:希望CI在原有发展的基础上进一步发展,帮助各行各业和实施CI的各种社会组织实现既定目标。
然而,当我们回顾CI在中国的发展历程时,不难发现,它任重而道远!
为什么中国会出现一股词的「浪潮」?为什么是很远的路?
词有“波”,说明它的发展有好有坏,有快有慢。当我们坐下来冷静思考的时候,对这些问题的判断一定是:它的发展是正常的,它的发展是波浪式的。从另一个角度看,CI是中国发展的障碍。要想让CI在中国有大的发展,就必须进行多方面的诊断,分析CI在中国进一步发展的障碍,提出CI在中国进一步发展的思路和相应的对策。
一,中国竞争情报发展的障碍
基于国内同行的经验和笔者在CI项目的宣传、设计、引进和实施过程中的体会,我认为CI在中国的进一步发展存在诸多障碍,表现在不同的领域。
(一)企业界的障碍和表现
企业界是在中国引进和实施竞争情报的先驱。没有企业的参与,CI在中国的进程不会这么快,CI在中国的发展也不会有今天。尽管如此,我认为在中国重建CI的障碍在商界最为突出:
1.企业本身的制度。
竞争情报是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产生的。从CI发展的历史经验来看,股份制企业、民营企业或民营企业更适合CI的生存和发展。目前,我国正经历着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过渡时期。在此期间,特别是党的十五大以来,中国企业加快了重组的步伐。许多国有企业和集体企业都走向了股份制或私有化。但由于长期的积累和遗留的诸多问题,企业制度要转换到有利于CI的生存和发展还需要很长的时间。
2.概念上的局限。
如果企业可以通过各种形式实现企业的快速转型,那么意识形态的缓慢跟进仍然是阻碍CI发展的重要因素。这种观念的局限性存在于两个层面:企业领导和员工。
在企业领导者层面,表现为:①对CI作用的认识不全面,对CI有过高的、不切实际的期望;②盲目模仿;(3)缺乏大文化战略的理念;④有些企业领导对CI的理解过于简单化,认为它和广告、促销一样。③等有钱了再说CI的引入。
在员工层面表现为:①认为导入CI是企业领导做的一种炫耀,有自己不可告人的(政治或经济)目的,不一定是为了企业的发展;②企业处于困难时期,引入CI是浪费钱;(3)企业引进和不引进差不多,形式尴尬,就是换汤不换药;④认为引进CI只是领导的事,与自己无关;⑤CI是外国的,我们是中国的,用处不大。
3.行为缺陷。
因为观念不正确,行为上有很多缺陷和不足:①头重脚轻。企业在实施CI时往往“头重脚轻”,即企业重视CI的设计和导入,但在实施上的力度不够;②注重外在多于内在。更注重CI的视觉表达和延伸,忽视企业内部管理,忽视企业文化战略基本功的铸造,忽视企业精耕精神的培育;③重利轻义。企业追求短期利润目标,忽视企业社会责任,无形资产积累少,增长慢;(4)比金钱更重视。企业导入和实施CI的目标应该是声誉,知名度是促进声誉的传播。然而,很多企业往往追求轰动效应(知名度),而忽视声誉。大多数企业缺乏明确统一的声誉管理行为和组织保障。
(二)设计界的障碍和表现
设计社群是指设计CI战略,帮助社会组织导入CI的咨询设计团体或组织。应该说这是一个矛盾的命题:CI设计界设计CI,怎么会阻碍CI的发展?但是,设计界的表现无疑成为了阻碍CI发展的因素。主要表现在:
1.更注重外观而非内部。在设计CI方案的过程中,我们注重视觉(VI)的设计和表达,却忽略了企业或组织发展的深层元素——理念(MI)。在CI的构成要素中,MI是灵魂,VI应以MI为中心。
2.模仿和迁就,缺乏个性。为了让自己的设计方案尽快被客户通过,设计方案往往会模仿一些国外的成功方案或者客户认可的方案,大部分设计都是很多成功案例的翻版。中国C市某特大汽车厂商推出的CI视觉标识,被大多数人认为是对某日本汽车标识的模仿,缺乏设计的深层文化内涵和表达。我们再看那些引入CI开拓市场的企业,会发现各种“第一”铺天盖地,极其雷同,缺乏个性。
3.设计机构风起云涌,良莠不齐。随着CI市场的扩大和早期设计CI的丰厚利润,刺激了中国CI设计机构的扩张。据不完全统计,除了各种广告公司,国内还有近千家以CI命名的策划公司或集团。如果把自称有CI设计能力的广告公司算在内,国内的CI设计机构似乎过剩了。从某种意义上说,设计机构互相竞争是好事,可以提高整个行业的水平,优胜劣汰,有利于CI的发展。而在CI不流行的时候,这种相对过剩的设计机构鱼龙混杂,难辨良莠。从这个意义上说,过多的设计机构是CI发展的障碍。
4.专业设计人才稀缺。CI作为世界上成熟的商业战略,其引入、设计和实施都需要专业的策划者和设计者。这类人才是学科群体的集合。需要熟悉市场营销、管理学、社会学、公共关系、政治学、舆论学、传播学、广告学、新闻学、决策学、统计学、计算机技术等专业知识,具有较强的判断决策能力和较高的政策水平。这个人才群体还必须对行业、企业和产品、市场客户和竞争对手相当熟悉。根据笔者近15年的高等教育经验,培养这样的智能型高级软件人才需要很长的时间。所以优秀的CI人才很难找。目前,虽然国内CI专家组作为人才组合组弥补了这一不足,但他们的任务繁重,CI人才仍然相对匮乏。
5.设计费不合理,过高或过低。有些设计单位收费过高,超出了许多单位的经济能力。有的太低了,CI整体引进花费1万到几万元。如果收费太低,就很难保证设计质量。
(三)学术界的障碍和表现
学术界是词学研究的中间力量。在他们的大力倡导和支持下,中国的CI得到了很大的发展。CI的正确发展离不开学术研究和咨询。然而,学术界本身的学术研究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竞争情报的发展和推广。现在的主要职责:
1.缺乏令人信服的深入研究。
中国接触词的历史并不长,学术界还处于初级研究阶段。大多数学者主要是在美国和日本传播CI理论和案例,通过自己的努力普及CI知识。竞争情报是资本主义国家市场经济的产物。作为一种比较先进的西方管理战略,它在多大程度上适合社会主义国家的市场经济?适合中国的文化氛围?如何融入中国的社会结构?融合程度等等,学者们还缺乏深入的研究。当然,CI的实施不会有太多的中国味。
2.词的不当简化或比喻。
为了让更多的人了解和接受CI,一些专家将CI简化为“企业形象”等等。这种简化,由于中国文字的特点,使人们期待文字的意义,导致理解上的偏差。我接触的一些企业家认为“CI是一种形象”不是什么新鲜事,中国早就有了。有些学者把CI比作“广告”、“传播”、“无形资产”,是为了让一部分人理解CI。于是,人们更加迷茫,产生困惑,“不知哪位教授的话是对的”,进而影响到词在某一时期的发展。
3.实施指导不力。
在推广CI的过程中,大多数专家主要集中在CI的咨询、设计或策划方面。对于CI导入实施较晚的,由于诸多因素,涉及较少。引入CI的组织很难保证设计要求并达到预期效果。我们认为,现阶段专家参与CI后期实施太少,阻碍了CI的发挥。
政治障碍和绩效
中国是发展中国家,官本位思想还是比较强的。政府大力提倡的东西,就会突飞猛进的发展。目前,我国各级政府机构仍处于转变职能的过程中,市场经济的意识还没有完全扎根于深处。
1.在理解上,“名牌”等于CI。
目前,许多地方建立了各种形式的名牌研究和推广机构,这些机构被视为CI机构,它们正在推广和实施CI。这种观点只是一种低级的理解。应该说,这些机构能够推动CI的发展,但并不意味着它们在引进、推广和实施CI。在我所经历的许多场合,一些政府官员对CI的理解很少。1996期间,于博士在C市做了一场关于CI的报告,一位坐在主席台上的政府官员几次叫“CI”“CA”,让一千多位听众大吃一惊。
2.拔苗助长CI。
一些政府官员较早意识到CI的作用,希望本地区的一些企业通过实施CI提升企业形象,促进当地经济发展,主动牵线搭桥,推动企业导入CI。这类企业不仅没有内在驱动力,还把CI的实施当成自己的负担,企业处于被动状态。这是一种鼓励他人的方式。当企业人还没有充分认识到CI的作用,企业对CI没有自觉的需求时,其结果就会扰乱企业的正常运转,不利于CI在中国的推广,会造成误解。
(五)竞争情报自身的缺陷
CI本身的缺陷也延缓了它在中国的发展。现在的主要职责:
1.从概念上讲,CI还是一个促销概念。它以CI的实施为中心进行组织,与现代营销的“以市场为中心”的方式有着明显的区别。
2.从功能上看,词有“效用递减”现象。这对于后期引入CI或准备实施CI的社会组织,尤其是企业来说,有点左右为难。
3.从实施的角度来看,许多组织因为需要大量的资金而对CI望而却步。
4.从人才准备的角度来看,CI的实施需要各种人才的配合运作和专家的全程参与。企业很难有那么多人才,等等。
二,中国竞争情报再发展的对策
1.中国竞争情报需要进一步发展。
虽然我们花了很大的篇幅描述CI的障碍,即使CI在一些西方国家已经不时兴,但在现阶段,我们仍然需要大力提倡CI。
(1)它能促进企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现阶段,我国大部分企业管理水平落后。通过实施CI,将有助于企业提高相应的管理水平,提高员工素质,积极适应激烈竞争的国内外市场。
②地方政府或地区(城市)实施CI战略,有助于提高本地区的经济竞争力,树立政府的良好形象。
(3)实施CI有利于名牌产品和企业的创建。
④实施CI可以进一步改善实施CI的企业或组织与其邻居和社会的关系。
⑤实施CI有助于新的经济增长点的出现,等等。
因此,我们必须探索竞争情报在中国进一步发展的对策。
2.中国竞争情报再发展的对策
①普及CI知识,全面了解CI。
知识和理解是行动的前提。在中国推广CI必须多人共同参与,普及全面的CI知识,让有兴趣实施CI的企业或组织做好充分准备。我们应该争取不同的对象对词有一个正确而全面的认识。建议各级党校将CI列为重要必修课。相关机构要组织专家为创业者和政府相关部门提供义务培训和免费咨询。校本学院的学生应该通过不同的途径充分了解CI知识。
②研究适合中国国情的CI模式的引进和实施。
日美CI可以借鉴。但由于政治制度、经济发展背景、条件和人民文化素质的差异,不能照搬照抄。学术界必须研究中国的传统文化,将西方词的精华与中国传统文化相融合,找到或总结出适合中国国情的词模式。
③各级政府推动企业机制转换,支持企业实施CI战略。
根据党的十五大精神,各级政府要大力推进企业制度转换,强化适应市场竞争的机制,为企业自觉实施CI战略提供基础条件。
重庆市人民政府批准成立“重庆CI专家组”,作为政府智力支持企业的一项重要举措。如果各级政府部门在智力支持上帮助企业,企业会做得更好。在强调政企分开的时代,政府不应该强制企业实施CI战略。“扭瓜不甜”。当企业有导入CI的内在需求时,企业就会产生强大的动力。
④多学科专家联合,共创中国CI辉煌。
CI战略是专家群体智力整合的总体战略,需要多学科专家的共同努力。因此,在引入和实施CI时,选择专家的结构是非常重要的。目前单个广告公司的人才不足,这些广告公司需要去高校或者科研机构找人才。
⑤设计界应主动与学术界联系,合理吸收学术界的最新研究成果,采用合理灵活的收费方式,避免设计中重外轻内、缺乏个性、盲目模仿的缺点。我们应该积极将祖国优秀的传统文化与CI设计相结合。
⑥企业家要了解当代营销发展的新进展,积极更新营销观念。把你的先进理念融入到企业的战略决策和日常管理中。
⑦企业导入CI要谨慎,不能盲目。你应该先咨询一下,确定是否需要导入。其次,要调查确定是否一定要进口。一旦确定了企业自身的自觉需求,就要通过严格的条件来选择设计单位。企业绝不能把CI咨询、设计、实施、评估、广告、传播等一次性付费后的长期收益。CI的实现是动态调整的。咨询和设计并不等同于导入和实施。
现阶段,CI实施应以创名牌为切入点,把创名牌作为CI发展的基础。
⑨用Ch(满意)策略来弥补CI策略的不足,使两者相得益彰。
致力于实施大文化战略,促进词的发展和巩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