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淮灯会的历史演变

三国吴栋时期,南京首次出现在节日、喜庆等重要场合。如果前方的士兵凯旋而归,朝野的官员和民众将聚集在首都内外,用芳香的灯笼和蜡烛营造一种气氛,欢迎他们回来或去当老师。当时的织锦技术促进了江南丝织业的发展,为灯笼色彩的制作提供了技术基础。

据文献记载,早在南朝之初,元宵节就在都城南京举行。为了祈求风调雨顺、阖家幸福、天下太平,用灯笼装饰的场景开始从深宫、宗教场所走向民间群众,“灯火通明”的景象相当壮观。在这方面,梁、、肖钢、等。都用生动的诗句描述了南朝时期用灯笼增添节日气氛的社会风尚。

东晋南朝时期,南京是当时中国的首都。秦淮河沿岸居住着许多达官贵人、贵族和名人。每到元宵节,他们都效仿朝廷,用灯笼装饰。东晋的诗人学会了用一首诗《诗灯》来雕刻牙齿,来描述当时装饰灯笼的情况。

南朝孝武年间,造纸技术发展迅速,成本低廉,取代了丝织品的大量应用,使灯笼色彩艺术迅速发展。

自隋代以来,装饰元宵节的习俗开始形成,装饰和观赏灯笼等活动开始蔚然成风。唐代魏徵的《隋书》中详细描述了南京装饰元宵节的习俗。

自唐代以来,元宵节正式成为一种民俗,其规模也发展迅速。点灯时间从元宵节延长至正月十四至十三夜,期间取消宵禁。唐朝元宵节,男女老少夜游,场面十分繁荣。这一时期,南京秦淮河沿岸开始出现专门制作彩灯的民间艺人。

北宋时期,正月十七、十八元宵节点灯的时间增加了五夜。在此期间,在彩灯上写谜语的习俗出现了。北宋景祐元年(1034),在南京修建了最神圣的文轩王庙(今夫子庙),秦淮河成为一处风景名胜。孔庙灯会开始出现并迅速发展。

南宋第三年(1243)春节后,正月十三元宵节点灯时间增加了六夜。

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定都南京后,倡导元宵节,每年元宵节延长至十夜,成为中国历史上最长的元宵节。秦淮灯会在这一时期达到高潮。朱元璋每年都要花费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制作数量可观的彩灯,吸引人们参加盛大的元宵节。

明朝洪武五年(1372),元宵节更是别出心裁,下令在秦淮河上燃放万盏水灯。朱元璋也是打灯谜的高手,推动了元宵节向更加丰富多彩的方向发展。明朝永乐七年(1409)年初,明朝开国皇帝朱迪“元宵节给百官放假10天”,继续布置,营造节日气氛。三年后,下令在南京宫午门外,由能工巧匠组织灯会,精心扎好鳌山“万岁”灯,与百姓同乐。每年都会这样。明朝中期以后,南京已经成为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城市。《杜南范慧风光图》等图片生动地描绘了鳌山烟花璀璨、普通百姓观看演出的热闹景象。到了明末,《郑德江宁县志》中描绘的元宵节更是热闹非凡。

自明朝以来,秦淮河沿岸的灯红酒绿在世界上是从未有过的。而仅秦淮花灯的品种就逐渐发展到了两三百种之多。甚至在其他一些节日,比如端午节,用灯笼和五颜六色的装饰品装饰的场景也是如火如荼。秦淮河的壮美,船桨声,灯光声,歌舞的浪漫等等。,也吸引了历代文人骚客留下来吟咏不休:“百花疑夜吐,四照似含春”,“一园灯从天,万珊瑚来海”,“灯初悬,瑶亭春归天”,此后每逢农历新年,元宵节前后,秦淮河上张灯结彩,歌舞升平,一派欢乐祥和,繁华热闹的节日景象。秦淮灯会享有“秦淮灯会天下第一”的美誉,秦淮河上挂灯笼的画船(俗称“灯船”)也闻名天下。

清朝入关后,这一地方习俗基本得到延续和发展,文学巨著《红楼梦》中多次描写元宵节。每年元宵节,夫子庙一带人山人海,锣鼓喧天,它的灯光比明朝的还要响。1864年中期,清军湘军入侵南京,对城市设施造成了极大的破坏,极大地冲击了元宵节制作灯笼的习俗。曾国藩意在恢复往日的繁华景象,以疏浚秦淮河1865,重修孔庙部分建筑,重新恢复元宵节习俗。当时徽商制作灯笼非常有名,被称为“徽州灯笼”。他们曾经组织过一次盛大的“灯会”,非常热闹。此外,当时驻扎在南京的湖南士兵制作的龙灯也很有名,丰富了灯笼的种类。

民国时,在当时的都城志中记载:“水桥、石平街、夫子庙为主的灯笼市场。”但由于该国长期内战,元宵节的场面一度受到很大影响。1937年,日军占领南京,夫子庙古建筑毁于战火,元宵节习俗一度中断。直到1939之后,夫子庙地区才偶尔有少量灯笼出售。1945之后,由于内战,通货膨胀严重,普通百姓再也无法欣赏到灯笼,于是元宵节装饰和观赏灯笼的习俗几乎消失了。

1949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元宵节的习俗开始逐渐恢复。上世纪60年代,元宵节元宵节的热闹已经基本恢复。

65438年至0966年,文革开始后,包括灯笼在内的民间艺术被列为“四旧”,灯会、灯会被全面禁止。

1977年,夫子庙首次开放灯笼市场,这一传统习俗开始恢复原貌。

1984年,夫子庙古建筑用政府资金修复,区域景观重建。

65438-0985,春节和元宵节期间,南京市秦淮区政府开始在夫子庙大成殿和明德堂组织一年一度的“金陵灯会”,恢复了历史上一年一度的秦淮灯会。

1984年,秦淮工艺灯笼协会成立,一些民间艺人开始结合现代工艺制作彩色灯笼。

1988年,夫子庙尊经阁建立了灯会艺术博物馆,金陵灯会开始出现一些大型的灯会团体。

1996年,秦淮区首次被江苏省文化厅命名为“江苏省民间(花灯)艺术之乡”。

2000年,秦淮区被文化部命名为“中国民间灯会”。

2005年2月,在中国民间文艺第七届“山花奖”(灯会)中,秦淮灯会作品《金鸡吉祥》、《秦淮娃娃闹春节》、《金鸡报晓》分别获得金奖、银奖、优秀奖。秦淮灯会传统作品《莲花灯》于2006年被国家邮政总局选为春节专用纪念邮票,向海内外公众发行,成为展示祖国传统民间艺术的烫金名片。

2005年6月5438+2月31,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推荐项目开始公示,在“历史文化空间环境”类别中申报的“南京秦淮灯会”名列其中。

2006年举办的第20届灯会接待游客超过300万人次,仅灯会一天的游客就达45万人次。

2006年5月20日,秦淮灯会经国务院批准,列入中国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2007年,秦淮区被中国文联授予“中国灯彩之乡”称号。

2007年,“秦淮灯会”被列为江苏省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

2016年4月,“秦淮灯会”申请联合国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的准备工作近日启动。2016年底前提交国家文化部申报联合国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名录备选项目库,最快两年内提交联合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