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阳古城的由来和变迁是怎样的?
沈阳这个名字始于元成宗铁木尔在位的元稹二年(1296),至今已有700多年的历史。据文献记载和考古发掘,沈阳古城的历史可追溯到2300年前的战国侯城和秦汉侯城郡,以及辽金时期的深州城、元代的沈阳道城和明代的沈阳卫城。延续到现代的盛京古城,是从明代的砖城直接延伸而来的。
明洪武二十一年(1388),沈阳中卫城都督钟敏在元代土城的基础上修建沈阳砖城。当时沈阳中卫砖城,周长九里三十步,墙高二尺五。墙的外墙是用大青砖砌成的,内墙是以石头为主的土墙。四壁之中,东、西、北、南各有四孔门,分别建有塔和瓦罐。东门叫永昌门,西门叫永宁门,南门叫保安门,北门叫安定门。当时沈阳有东西南北两条十字街,通向四个城门。沈阳中卫城周围,有两座城,都是三尺宽八尺深。内池周长十余里,外池周长十一余里。
皇太极即位后,修建了一项伟大的工程。天聪元年(1627),在明代砖城的基础上继续修建沈阳城。到天聪五年(1631),基本完成。皇太极在重建沈阳城时,基本遵循了我国历史上所遵循的传统都城规划,即总体上具有“前朝随市”、宫城外城的特点。
外饭门(小西门)
建成后,沈阳城的规模为绕城九里332步,比明代增加了302步。城高30尺,比明朝高10尺,宽10尺。城墙内外都是砖石结构。城墙上建有女墙(防御用矮墙),高七尺五寸,有651个垛口,加强了防护措施。
明城四门改为八门,明城北门不堵,成为第九门。当时的九门分别是福晋门(大东门)、内直门(小东门)、德胜门(南门)、天佑门(小南门)、怀远门(大西门)、外蟒门(小西门)、复盛门(大北门)、地仔门(小北门),以及明代在复盛门和地仔门之间留下的北门。同时修建了八座三层门楼和四座角楼,并在翁城设置了吊门。
当时的城门,下面是砖垒,中间是券洞。洞口内外嵌有门,门上写着门名。城门外的书全是中文,城门内的书都是中文。城门之上,角楼处,建有三层歇山式门楼,上层灰瓦,四面回廊,画梁朱柱,富丽堂皇。对此,康熙年间的《留都(盛京)十六景》中,曾有“开城下雪”一幕。意思是雪后放晴,盛京八门大开,银装素裹,五光十色,颇为壮观。此后,同治年间发表的《三十六天岗》诗中说:“内城八门,每门三头。方角十二,正好四九。”城市周围还有护城河,宽14英尺,周长204级。城市的面积东西宽393英尺,南北长425英尺,总计1676万平方英尺,也就是2793.4亩。
复盛门(北门)
在城市里,原来的十字街被改造成井字街。景子街上第一幅横画的中心是皇宫,也就是现在的沈阳路(清代的一条街道)。景子街第二幅横画的中心是四平街(现中街)的商业区,四平街两端有钟楼和鼓楼。《刘略》记载,当年的沈阳城“城内钟鼓两座,百货店在其下”。这种将钟楼和鼓楼定位为宫殿北侧四平街“两仪”的做法,符合中国都城“先朝后市”的传统规划建设原则。
中街上有许多五颜六色的商店,世界各地的商人聚集在一起。景子街的八个尖角直接通向砖城周围的八个大门。在修建城墙、宫殿、皇陵、祠堂、天坛、地坛,建四庙四塔,开商埠,设六阁司、都察院、里番院后,皇太极于天聪八年(1634)改称沈阳盛京。满语称为“牟克顿”,即大都城。
顺治元年(1644),清朝迁都北京,盛京为首都(又称京师)。当时没有类似北京的中央组织,即礼、户、工、刑、兵五府,各部首长为侍郎。仿明代两都制,顺治十四年(1657),在盛京设奉天府,意为“奉天交通”,对应史静(京)顺天府。
康熙十九年(1680),清政府拨款修缮盛京城墙、城楼、角楼,在盛京周围修筑郭墙,即在砖城周围修筑夯土筑成的城墙。关城高七尺五寸,周长三十二里四十八步。城墙与封闭城墙之间的中间地带称为关厢,厢内设八关,即大东关、小东关、大西关、小西关、大年关、小南关、大北关、小北关。
内直门(小东门)
随着厢内八门的出现,与八门相对应,门墙四周有八个侧门,即大东侧门、小东侧门、大西侧门、小西侧门、大南侧门、小北侧门、小北侧门。关门的施工比较简单,就是两根高高的门柱用砖砌成,上面搭一根横梁,横梁上铺着有棱纹的灰瓦。这样,盛京就有了“八门”、“八关”、“八侧门”,盛京从此更加壮丽。
通过这八个门的具体位置,我们仍然可以找到清代当时城墙周围的范围。
当时城内井字形街道通向八个侧门,形成的街道呈放射状。
现存最明显的街道是东华门到大西门到大西边的街道,与当年的街道走向基本一致。从北门、北侧门甚至东北主干道,以及其他路线,也能找到一些当初的痕迹。
小西边门“都城”牌楼
因为清代盛京城的街道由明代的“十”字形改为“井”字形,首都被划分为九个自然区域。中心由皇宫占据,其他八个地区分为满洲八旗。当年抚门大东关是红旗界。内直门和小东关是红旗;德胜门、大南关以黄旗为界;天佑门、小南关以蓝旗为界;怀远门、大西关以白旗为界;熙熙攘攘的大门和小西关外是黄旗界;福胜门、大北关为蓝旗界;正白旗的边界在地宰门和小北关以内。这种宫殿占据一个中心区域,将清朝军政合一体制产生的八旗分成周边八个区域,让各旗各守一方。朝廷和八旗有严格的界限。而且朝廷有守卫,外面有八旗的双重保护,使得京城戒备森严,固若金汤。
后来康乾年间,盛京古城多次改建扩建,古城的城墙、城楼、瞭望塔更是雍容华贵。光绪三十一年(1905),日俄奉天之战期间,在大西门、小东门、大北门发生了激烈的战斗。俄军将火炮放在城头,日军用排炮轰击城墙,摧毁数座城楼和炮塔,将西南城炸出大缺口。所以光绪末年,大东、小东全毁,瓮上塔颓废。有的由三层改建为两层或一层,只有小西门塔还保留着三层原貌。当时在小西边门重修了一座门楼,上面嵌有“都城”二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