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佛教在中国很快受到封建统治者的欢迎和支持?

主要是因为佛教迎合了当时统治者的口味,使统治者能够更好地统治人民的思想。可以想象,如果大家都信佛,就不会有那么多人造反什么的了。

佛教传入中国的历史背景

公元前3世纪,阿育王在位时,开始派遣传教士向四面八方传播佛教。除了在印度和周边国家传播,他还派遣使者远至埃及、希腊等国。东汉永平十年(公元67年)正式传入中国。由于中国经济、政治和传统文化的影响,佛教逐渐与中国传统文化融合,并演变为中国佛教。我们不妨看看佛教最初传入中国的历史背景。

一.政治现实

东汉末年,政治越来越腐败。汉朝和皇帝之后,外戚和宦官交替交权。他们利用职权向老百姓勒索钱财,给老百姓带来了无尽的灾难。与此同时,各种自然灾害接踵而至,再加上苛捐杂税,把农民逼入了水深火热之中。在这种情况下,政府最终迫使人民起义,并于汉灵帝钟平元年(184)爆发了黄巾起义。起义最终被残酷镇压,数以千计的农民惨死在地主武装的屠刀下。从此,东汉王朝名存实亡,中原地区陷入割据和连年混战的局面,广大农民在垂死挣扎。这种社会现实有利于促进佛教的普及,佛教是人生无常,众生苦的。

第二,宗教文化的碰撞和磨合

西汉时期,社会上非常流行天帝、鬼神、祖先、星象、望气等各种巫术方法,尤其是求仙的巫术方法。不少方士也入朝为官,从县令、太守到司徒、司空,可谓显赫一时,必然催生炼丹之风。东汉时期,道教在黄老学说的基础上,吸收传统鬼神观念和迷信巫术,正式形成。道教是中国土生土长的宗教,早期的教义比较简单,规章制度也不是很完备。佛教作为一种相对成熟的宗教传入中国,无疑对道教的进一步完善和发展起到了一定的作用。道教开始视佛教为同道。为佛教的传播和发展营造了适宜的文化氛围。但中国并没有完全吸收佛教,而是选择性地接受了大乘佛教。大乘佛经的主要内容都是说佛总是与一切众生同有佛性,能成佛,“我”的意思很明确。这些都与早期的佛教相悖,甚至在印度都没有广为流传,也没有很大的影响。而大乘佛教的“众生皆可成佛”与中国传统的“人人皆可成尧舜”不谋而合;大乘佛教的“自我教育”思想及其舍身利众生的主张,更适合中国人接受入世的传统精神和中国的文化传统。大乘经典提倡“涅槃无忧”,这也适合中国人注重世俗生活的习惯。因此,大乘佛教传入中国后,受到中国人的欢迎。相对而言,小乘佛教在中国有一定的影响力,但远不如大乘佛教深刻和广泛。显然,中国人对大乘佛教的选择是由其固有的传统文化性格决定的,体现了“以我为主”的原则。再者,虽然大乘佛教的理论观点与原始佛教有很大不同,但大乘思想是对佛陀教法的进一步发展和完善,尤其是在信仰和伦理领域,使宗教世界观更加透彻和系统。其高精尖的哲学思维与宗教幻想的巧妙结合,也适合当时中国人的高度文化发展水平。

第三,中西交通的发展

(一)陆上丝绸之路

汉代所谓西域,一般指玉门关(今甘肃省敦煌县以西)、阳关(今甘肃省敦煌县西南)、葱岭(帕米尔)以东、天山以南、昆仑山以北的广大地区。这个丹地区有36个国家,后来被分割成50多个小国,西域长期处于匈奴控制之下。虽然汉初实行重农抑商的政策,但到了汉武帝时期,经济发展了,国力强大了,工商业也发达了,特别是丝织业繁荣了,还要出口。而在中国西部,匈奴势力强大,不仅封锁了道路,还经常扰乱边境,成为汉朝的一大灾难。于是,公元前139年,梁武帝派张骞出使西域,意欲与大岳共同抗击匈奴。张骞出使西域虽然没有取得军事上的成果,但却打开了东西交通的大门,意义重大。后来从公元前129年开始,武帝三次出兵讨伐匈奴,把匈奴追到漠北。自公元前115年起,陇西设立河西、酒泉、张掖、敦煌四郡,以统辖隶属西域的36个国家,并设置使者、都尉(宣帝称帝时改为都护),从而保证了商路畅通。

汉朝与西方国家的交通路线分为南北两路。南路是指从敦煌西至玉门关、阳关,沿昆仑山北麓,经于阗至莎车的路线。北路是指从敦煌到伊吾(今新疆哈密),再向西,沿天山南麓,经龟兹到疏勒(今新疆喀什)的路程。以上两条路都在天山南侧,所以也统称为天山南路。另外还有一条天山北路,从哈密出发,沿天山北麓,经过乌孙、大湾,到达康居。这些连接中国和西方的道路被李希·多芬(1833-1905)称为“丝绸之路”,因为运输的主要贸易货物是丝绸。陆上“丝绸之路”的开通为佛教的东传铺平了道路。

(2)海上丝绸之路

“曾经”?《西域传》记载:“只是到了九年(166),大秦王安敦(161-180)才派使臣从日南献上象牙、犀牛角、玳瑁。这是罗马帝国第一次与中国接触。据考证,这次航行是在163年,罗马(大秦)皇帝安敦战败休整后,使者从波斯湾经印度洋乘船抵达中国。

西汉时期开通了中印海上航线,其航线在《汉书》?《地理》中有详细记载:“自南漳塞、徐闻、合浦之日起,五月船可航,有都城;四月船又可以开航了,陆毅没有国家;经过20多天的航行,他离开了这个国家;走了十几天,还有福干肚露锅。自富干都鲁国,船可航行两个多月,还有黄志国,民风与朱雅略有相似。其状态有大量的记述和许多外物,自武帝以来一直呈现。有一个翻译家是黄门的,应聘的都是海内的。城之明珠,墙之奇石,异物掺金,所到之国皆配食。他是野蛮人,送给他。也有利于交易和杀人。我淹死在一场风暴中,否则我将偿还它多年。大珠的周长不到两英寸。平帝元初,王莽辅政,欲显,留王厚遗,遂遣使生犀牛。八月从黄志川到皮宗;船可二月出航,直抵日本南部,如林界云。有一部《黄之南行记》,韩的译本自此被归还。“这个记载说明了以下几点:(1)出发地点是雷州半岛,被一艘蛮族商船运到了远海。(2)航海家是黄门的翻译,携带黄金丝绸,买回财宝。这是公务。(3)其路线为:广东→印度支那半岛→麻柳家海峡→马来半岛→印度南部→斯里兰卡。(4)从汉武帝开始,印度南部的黄志国就有使节来朝贡,可见中印建交的时间相当早。东西海上航线开通后,使者和商人接踵而至,西方文化也随之而来。佛教从海上丝绸之路东段传入中国。尤其是三国、东晋以后,从海道来华弘法的高僧络绎不绝。到了唐代,讲经求法的高僧在海上游历,形成了一个高潮。

通过以上分析,我们不难看出,中国的历史发展为佛教的传入和流行提供了一定的土壤,印度佛教也是在上述社会背景下传入中国并广泛发展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