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坤两卦的各自含义及对我们的启示。

“乾坤”是《周易》六十四卦中最基本的一个卦,对这两个卦的解读关系到其他六十二卦的真谛,甚至关系到《周易》的整个思想体系。传统学者每次解释《易》中的“干坤”,都是先重其象,后重其义。就拍照而言,做是为了天,为了太阳,为了龙,为了坤,为了地,为了月亮,为了母马。就这个词的意思而言,做是健康的,阳是强壮的。坤顺,阴柔。而且对形象和词义的解释是不可分的,而且是建立在“天然健康”的基础上。仅从象、字义的角度解释“乾坤”,仅体现了两卦的历史人文意义,其形而上、哲学层面有待阐述。方东美先生曾在易经从天干地平的概念发展了中国人的宇宙本质观和与时间观相关的形而上学原理。程世全先生在《易经新探源》和《易经新论》中解释说,《易经》中的时空观本体的创造、更新与和谐,符合西方科学和哲学发展的新趋势,有一些过火之处。因为无论中国古代哲学家还是现代西方哲学家或者科学家,面对的都是同一个普遍真理。他们可以用不同的概念语言来描述这种现实,其中当然有同有异,有异有同。本文旨在阐释“乾坤”二卦的形而上哲学意义,并阐释其中的时空观。?

孔子是第一个发现"易"的形而上价值的人,他的思想可以在《说文解字》中找到,其中许多思想充分发挥了"感坤"的哲学思想。之前《内聚传》中所谓的“形而上之道”,指的是感官经验范围之外的普遍原理。就像老子说的,看不到就听不到,得不到“天下之望”。这一抽象的形而上学原则在经验上适用于所有事实,并且不违背经验;理性上符合思想原理,但有其一致性。《易经》的作者可能没有意识到玄学的《易经》有这些特点,他也无意建立一套玄学。但《易经》涉及宇宙最普遍的原理、价值谱的命题、人在天地之间的地位,使其成为形而上的瑰宝。这个“易”到底是什么意思?孔子曾说“人生之谓易”,意思是宇宙中有一个最普遍的现象,就是万物不断推陈出新,这就是易。如果把“易”理解为“变”和“创”,那么“干坤”的作用就意义重大。?

我们可以想象,对于古人来说,高高在上,仰望天空,俯视大地,用“乾坤”象征天地,是天经地义的。但是这个世界是极其具体和有限的。怎么可能成为玄学的普遍原理?如前所述,孔子认为《易》不仅仅是一部占卜之书,其中包含着“道义”。但如果这种“仁义”仅限于道德伦理之事,再以人事推天,就难免“知人不知天”。换句话说,将自然想象拟人化,既不符合自然事实,也必然来自人类的主观偏见,无法推导出“米伦天地”的普遍规律。为了解决这一困难,孔子认为《易》中的“道德义”不仅涉及道德伦理,而且涉及宇宙是自然创造的事实,从而发展了一种系统的形而上学理论。《内聚传》对此的论述较多,内涵复杂。其本质是以“天地干坤”为“易道之场”,蕴含着一种普世的价值体系。例如,《内聚传》开篇就有明确的表述:

天地卑微,干坤定。卑而高,以陈,高而低。动静皆有,刚柔相断。方(或“人”的错误)物以类聚,物以类聚,吉凶皆生。在自然界中,它在地下成形,变化可见。

这里的“天”是指特定的时间,“地”是指特定的空间,“乾坤”分别象征着天和地的功能。天空有高有低,这是自然界最直接可见的现象。在这个时空域中,一切事物都被庄严地罗列出来,价值就在其中,形成了从高到低的价值论层级。易卦静于阴,动于阳,其决刚柔并济。干卦全由阳爻组成,阳爻纯刚,坤爻全由阴爻组成,阴爻纯刚。而人们聚集在一起组成一个社会,不同种类的东西也是成群的。因为社区,所以有人情,因为人情,所以有幸灾乐祸、后悔莫及的现象。简而言之,自然变化(即“易”)出现在天空的不同天象中。日月运行是寒暑,是时间规律。大地出现在不同的地形,山川肥沃,是天时地利人和。所有的自然变化都发生在天地之间,也就是时间和空间。在自然创造的过程中,宇宙万物都获得了自己的特性,也在永恒的、普遍的价值体系中获得了自己的位置,进而产生了各种好运与遗憾的相遇,这也是最常见的生命现象。正如方东美先生所看到的,易经可以说是一个贯穿宇宙论、本体论和价值论的哲学体系,孔子在掌握了这一哲学体系之后,不禁对其产生了敬佩之情。

子曰:“易乎!傅仪是圣人,所以崇德,事业广。懂得尊礼谦让,懂得敬天谦让。天地有位,行之易。”?

孔子对“易”的推崇是极其崇高和博大的,圣人也因之崇德、广业。这里的“知行合一”可能是“以德尊人”的错误,否则无法呼应前文。圣贤道德高尚,但行为谦逊是出于礼貌。(第176页)[1]崇高仿天,卑微仿地。天地各得其所,“易”可以发挥作用。再次重申:

易与天地相合,故能明天地之道。抬头看天文,低头看地理,就是你知道秘密的原因。

易道的变化与天地相合,所以它能涵盖天地的作用和功能。仰望天体的运动,俯瞰大地的自然,可以知道昼夜交替、寒暑交替的自然变化。方东美先生认为这种“天地之道”就是“生命”。(第133页)[2]?再来:?

干坤易邪!干坤在一列,但是很容易站在他们中间。干坤毁,很容易看出来。如果容易隐形,就会干涸或者几乎停止。?

“天地干坤”才是变化之所在!“天地”是一个时空域,“乾坤”是它的作用。《干坤》安排得有条不紊,所有的变化都毁在其中。失去了天地,就失去了时空的功能,就无法知道变化。相反,时间和空间的作用表现在变化的发生上。如果没有变化,那么“天地”就不会存在。《内聚传》中的这句话具有很高的哲学价值。宇宙的创造与时空结构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正如程世全先生曾经指出的,天地为体,干坤为用。实体功能不可分,即体即用,体只用。时间和空间密不可分,但各显其能。(第149页)[1]所以没有独立于变化的时间和空间,也没有独立于时间和空间的变化。“干”是时间,“坤”是空间,这在《内聚传》中也可以看到。夫干,静也专,动也直,以大命为基础。文静的傅昆也是动态的,这是基于他的知识面广。浩瀚宇宙配天地,灵活四季,阴阳正气配日月,朴向善配德行。

“干”是一个时间函数,具体到静止的某个瞬间,一个时间序列(time?系列)是宇宙创造的开始。“坤”作为一种空间功能,静止时包容万物,发挥作用时扩张。它没有边界,所以它能丰富万物。这与占卜《颛顼》无关:“伟大的是甘源!从万料始,是天之统”和坤卦的《传》说“尽坤元!万物皆生,却是同一个意思。方东美先生分析说,“甘源”指的是天道作为“立国之本”,而“坤元”指的是地道作为“平道之本”。《通天隧道》的成功让《甘源》的原创得以延续,《坤元》的成功则丰富了一切。(Page 291) [2]“甘源”代表“大寿之德”,“坤元”代表“大寿之德”。天地汇聚,所以绝大多数都是有备而来。(第160页)[3]?因此,可以说,浩瀚是天地的特性,灵活是四季的特性,阴是月亮,阳是太阳,“”起着美丽的作用,这是大自然提供的最高价值。”简毅”意味着时间和空间。例如,《内聚传》说:

向人们展示如何做是很容易的。傅昆,?然而,这很简单。?

老公,世界最健康。美德总是容易知道风险。傅昆,天下最顺,德永远单纯知抗。

?这里“易”是“干”的意思,“简”是“坤”的意思。“易”不仅是一个变化,而且以“时间”为其本质,所以“做”是时间的功能,所以它显示了易道的变化。至于“简”,偶尔“坤”是空间的功能,所以展示空间是无边无际的。程世全先生曾指出“笃定地做”是时间的作用。NFD30?但是,“说话空间的效果。参见程世全《易学新探》,第152页。在世界上,人之所以有危险,是因为处在时空的情境中。汉末郑康成在《易经》中说“易有三义:简毅一义,易有二义,三义不易。”之后,“简毅”往往被解释为简单易行。但“易”是圣人,深入研究他们,简单易行。只有将“简毅”解释为“时间和空间”,才能符合“一”的本义。这样,我们可以对《内聚传》中的这段话有另一种理解:

从头开始,就能有所成就。行易知,坤简单。容易的容易知道,简单的容易跟随。易知则有亲戚(“亲戚”要“新”),易从则有功德。有亲戚可以长久,有功德可以伟大。圣人之德可以长久,圣人之业可以伟大。容易简化,但世界是有意义的。世界是合理的,也是其中之一。

“天”是宇宙创造的开始,“地”则承载一切。“天”的作用是以变化来认识的,而“地”的作用是以空间坐标的时间来看的。时间的作用是从变化中得知的,而空间是跟随时间的。从时间的变化中可以发现,宇宙万物都是在时间的流动中不断更新的。从空间到时间,我们可以发现万物滋生,空间的作用是无穷的。不断的更新才能长久,不断的扩张才知道它的广阔。能长久是圣人之德,能宽广是圣人之业。人如果能把握时间和空间,就能把握自然的原理。如果你能掌握自然的原理,你就能参与宇宙的创造。?

因此,我们可以看到《相干传》中“干坤”的含义。一是以“天地为体,乾坤为用”,“乾坤”为时,“坤”为空;第二,“干坤”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不可分割,空间必须与时间相匹配;再次,易与干坤不可分,干坤在一列,易在其中。换句话说,创作必须以时间和空间为场所。没有时间和空间,根本不会有创造。有鉴于此,方东美先生认为《易经》中的核心概念是“时间”,关键在于什么是“时间”?他说:?

为事物盖时间,语言的本质在于变化;说法语,然后传下去,然后继续;语言的效力是无穷的,它会持续很久,走向无穷。.....时间是无穷的,无尽的,万物是一体的...是教育宇宙过程中的理性秩序。时间的动态显示顺序,在于旧的消灭,新的诞生的瞬间。在相对的力量下,你得到的要比失去的多,所以说时间的变化是走向永恒的一步。永恒的,连续的,长久的,永恒的。逝者未去,后继者已到,这是永恒的。.....责任是原因。在时间动力学的规范关系中,易经哲学给予宇宙和天堂一种准平衡,使我们能够理解世界的方式和秩序。(第290页)[2]

这可以说是方东美先生对“易有三义”的独特看法:所谓“易”,是指时间前后流动,没有间断;所谓“难”,指的是长久永恒的宇宙秩序;所谓“易简化”是指它的功能无穷无尽。冬梅先生在《情感与生命之美》一文中提到“易有四义”(除了易简化、易变化、难交易):“时间的真理在于变化,时间的秩序才会顺畅,时间的效力才会长久。没有生化变化,不变的健康叫变化。换成演讲稿,你也换,你拿新的。转运无穷,人脉相连。都说话也交了,交了就继续。失去之后需要很长时间才能恢复。时间久了,文字积累,积累的人会改变,会受益。时间的变化在一瞬间逐渐消失,它的成功也毁了,所以它是可怜的。穷则能改,屈则信,强则不困,义则不困,生生不息。”对于时间的可变性(替代)、变化、不停、革命、创新、消失、循环、延续、继承,对持续、永久、积累、增加、过渡、毁灭、枯竭、创造的描述都是极端的。值得反复琢磨。参见方东美《生活的美德》第133页。根据这种时间观,冬梅先生曾经列举了一些形而上的原则,如绕行原则、生活和教育原则等。(第115-116页)【4】其中,人生道理有五层含义,一是教养是先天的;第二,开放事物进入商业;第三,创新无止境;第四,变化有几种含义;第五,天长地久。(第152页)[2](第127-129页)[5]都描述了“时间”在自然创造中的各种表现形式:产生、开始、创造、变化等等。这些原理表明,宇宙的客观秩序是由于时间(干元素)的创造作用,生在这个创造宇宙中的人,只有充满创造精神,才能“以德配天地”。从这个角度出发,冬梅先生说易经表现的是“儒家玄学”,以宇宙自然为创新的巨大生命力,以至善为至尊人格,以相对价值为篇章,以至善为重点。在这个儒家形而上学中,“宇宙”是一个基于时间和生生不息的创造过程,“人”是一个教育和实践完美的“时间人”,这就是儒家的“人本主义”。(第289—293页)[2]。

方东美先生认为《易》对“时”的重视与西方传统思想大相径庭。(第161-166页)[3]古希腊哲学家巴门尼德、苏格拉底、柏拉图都不重视“时间”,甚至排斥“时间”,只有赫拉克里特斯和亚里士多德谈到了宇宙的变化。然而,亚里士多德一谈到变化,就把它变成永恒的现在。方东美先生似乎没有说清楚。事实上,亚里士多德承认宇宙万物总是在变化和生成的,而这种变化是朝着既定的目的,以便完全实现它。这种“完全的实现”或者冬梅先生所说的“永恒的当下”。后来很多西方思想家都没能摆脱这种刻板印象。借用罗素的话,他们甚至认为:“理解时间的不成熟是通往智慧的大门。”笛卡尔提出了一个坐标系来安排宇宙的存在。牛顿的经典物理学关注的是物质和空间,而康德的哲学是以牛顿物理学为基础的。他们不明白“时间”的重要性。笛卡尔把空间的延伸看作是物质的本质,最重要的是物体的长、宽、高的物理度量。时间在他的坐标系中没有位置。牛顿把一度的绝对时间和三度的绝对空间作为宇宙的基本框架,但那个时间是物理度量和数学时间。康德采纳了牛顿的时间观,认为时间序列是数学化的,但这个时间序列是出于意识的先验形式,而不是自然结构。更关注时间的现代哲学家可以说是黑格尔,他在历史哲学和精神现象学中强调了时间的重要性。但他和亚里士多德一样,把复杂的时间分成时间点,集中在当下,认为过去不重要,未来也不重要。真正重要的是现在。所以,冬梅先生认为,在柏格森和怀特海之前,西方思想家并不了解时间的重要性。黑格尔认为康德“空间化”了时间,而他认为时间不能用数学方法测量和空间化。时间是生命的形式(观念的存在),只有直观才能获得。其实存在是高于空间的。虽然他比以前的哲学家更重视时间,肯定自然是一个创造的过程,但他沿袭了亚里士多德的目的论,将其转化为绝对唯心主义,使时间失去了其在哲学绝对性中的重要性。《易》中的“时间观”虽然没有详细阐述与西方思想的比较,但却勾勒出了一个重要的研究方向。?

程世全先生也有类似的观点。他认为有“强调时间的哲学”和“不强调时间的哲学”。“强调时间的哲学”要么视时间为创造之源,要么视时间为毁灭之源。在西方哲学传统中,古希腊毕达哥拉斯学派重视空间和数量,宇宙的构型和运动必须以一定的比例为基础,这就是自然数学化的起源。苏格拉底视感知世界为无常,柏拉图视现世为永恒理性的模仿,可见他们对“时间”的贬低。几乎和笛卡尔一样把宇宙看成一个漫无目的的物质机器,而牛顿则把时空看成一个绝对独立的物理框架。机械论认为,时间是“可逆的”,对其中的物体没有任何影响。都是“不注重时间的哲学”。“不关注时间的哲学”要么把时间空间化,把时间作为测量框架,要么把时间作为心理功能,根本不存在。柏格森对此进行了正确的批评。科学家认为宇宙是平衡的,同质的,所以他们量化了时间。这种方法完全忽略了宇宙是异质的和不均匀的这一事实。(第31-42页)[6]这种情况是在《热力学第二定律》(时间?Arrow),虽然略有改进,但“熵”的概念使得宇宙随着时间的推移趋于毁灭。这可以说是一种将时间视为毁灭深渊的“强调时间的哲学”。根据“机械论”,在封闭系统中,质量和能量的守恒和交换以及物体的运动是“可逆过程”。但根据热力学第二定律,“热能”在封闭或孤立的系统中会发生不可逆的变化,较热的部分会向较冷的部分耗散能量,直到系统温度达到平衡。耗散力使热能分离,使原本处于平衡状态的系统趋于无序,即所谓的“熵”。所以“时间”在“机制”上没有具体的方向,无论过去还是未来,物体遵循的物理规律都是一样的。但在“热力学第二定律”中,时间就像箭头,是有一定方向的。热能只能往更冷的方向散,有序只能导致混乱。所以根据这个规律,宇宙作为一个封闭的系统,会随着时间趋向于“热寂”,也就是最大程度的混沌。这可以说是一种将时间视为毁灭深渊的“强调时间的哲学”。另一方面,20世纪物理学的新发现,爱因斯坦的时空相对论,麦克斯韦的电磁场理论,量子物理,动摇了经典物理学的“时间观”。现代物理学的时间观正朝着与易时间观相似的方向发展。石全先生总结了其要义,提出了与之相关的四个哲学概念:“身体与功能是唯一的”、“时空一体”、“旁路相关”。和“创意有机”。?

首先,《易》以“天地为体,乾坤为用”,体和用都是独一无二的。在古代彝族学者的心目中,自然不是由物质构成的大机器,而是受宇宙时空功能启发的创造场。我们可以说,我们以物质机械为体,以创造和进化为目的,但我们绝不能以偏概全,忽略了时空,尤其是时间,是有其作用的。其次,“易”是“干坤”的结合,是时空的融合,类似爱因斯坦的空间?时间连续体的概念)是一致的。只是易强调空间必须与时间匹配,时间是最重要的,而爱因斯坦仍然以时间和空间作为物理测量的框架。在他的理论中,时间仍然是空间化的。第三,《易经》以乾坤二卦为其极,实为三十二对六十四卦,每一对都是阴阳满满,两边相连。可以说,在古代易学者看来,自然之物都是“旁通相关”,相辅相成的。而量子理论发现基本粒子同时具有粒子和波二象性(粒子?Waves duality),排除了光学波动论和粒子论之争,使两者在性质上形成了对比互补,这与古代易学者的想法颇为一致。1947年,丹麦物理学家尼尔斯·玻尔曾选择“太极图”作为他的骑士徽章,因为他认为“太极图”中的阴阳互补相是中国人在自然界中展示“互补原理”的最早证据。参见程世全《易学新探》(109页);约翰·惠勒和沃伊切赫·祖雷克(编辑。),?量子理论与测量?(新泽西普林斯顿:普林斯顿大学出版社,1983)。最后,“易”以“乾坤在位,易在其中”把宇宙看作一个创造和生命的过程。这种“创造是有机的”的观念,不应受制于机械的因果法则,所以古代易学者更注重机遇和变化的可能性。虽然爱因斯坦的相对论是一种“确定性力学”,但量子物理是一种“概率/统计力学”。在粒子世界中,物质不能说在任何地方都是固定的,而只是表现出存在的倾向。事件的发生只能说有发生的趋势,不能说一定会发生。此外,海森堡提出了“测不准原理”,否认粒子运动的速度和位置可以同时测量。所以在微观宇宙中,机械决定论不得不被概率论所取代。以上可参阅《易学新探》中收录的程世全的《易的概念、易经与现代物理学》易时用之”,收录于《易学新论》。?程世全先生认为,虽然易经的“时间观”与西方现代科学发展的新趋势并不相悖,但两者有着本质的不同。古代的易学家,以其仰视、俯视、取近、取远的思维智慧,在宇宙创世的真相上打了一个洞,然后用六十四卦象征其细节。这与现代科学用高度精确的实验观察得出的、用极其抽象的数学语言表达的世界观大相径庭。可想而知,科学理论必须经过经验的检验,但这种经验往往仅限于感官知觉所看到的物理对象。相关事物之间看不见的关系和作用,经验未必能验证。科学以精确的数学为语言,但数学所能表达的仅限于数量,无法解释“定性涌现”或“同步巧合”。这些都可以看出:单凭科学无法解释宇宙创造的真相,更不用说人与宇宙的关系了。(第113页)[1]

总而言之,《易经》是一本有其历史背景的书。对“干坤”的解读也有其不可忽视的历史和社会背景。但孔子喜易,以“观其道义”为宗旨,《易》中蕴含的形而上哲学不容忽视。可以肯定地说,“乾坤”两卦显示了中国人的时空观,这与现代科学思想并不相悖,而且有着更深的哲学意蕴。“时间”和“空间”是西方科学和哲学研究中的基本概念,所涉及的相关话题既广又深,不在本文讨论范围之内。方东美和程世全先生为这一领域的比较研究提供了重要的研究线索,需要后来者继续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