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树的发源地

中国是世界上最早发现和利用茶树的国家。瑞典科学家卡尔·冯·须奈亚弥将茶树的学名命名为茶树。l在1753出版的《植物区系》中,后命名为Camellia sinensis L .,“sinensis”意为拉丁中国。

在植物分类系统中,茶树属于被子植物门、双子叶植物门、石竹门、茶目、山茶科和山茶属。目前大量栽培和应用的茶树名称一般称为茶树,有人称之为茶树,也有人称之为茶花。1950中国植物学家钱根据国际命名法和茶树特性研究,确定茶树学名为[Camellia sinensis (L.) O. Kuntze],至今未改。

茶树是一种常绿木本植物。乔木茶树高度可达1.5 ~ 30m,基部茎围可达1.5m以上,寿命可达数百年,甚至是最旱的一年。目前,人们普遍种植茶树。为了产生更多的芽和叶,便于采收,常采用修剪来抑制茶树的纵向生长,促进茶枝的膨大。所以树木的高度大多在0.8 ~ 1.2米之间。茶树的经济年龄一般为50 ~ 60年。

虽然茶树的起源很难考证,但历史上的一些痕迹和史料为茶树的起源提供了很多佐证,使人们能够从多方面去了解和探索。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逐渐获得了科学的结论和论据。

在古代史料中,茶的名称很多。公元前2世纪,西汉司马相如《范姜篇》中提到的“宜茶”是茶,西汉末年杨雄所写的方言中,茶被称为“宜”。在《神农本草经》(约汉代)中称之为“茶草”或“玄”,在东汉的(作者不详)中称之为“瓜蒌木”。南宋时,山在《吴》中称之为“边”。唐鲁豫在《茶经》中也提到“其名意为茶、茶、茶、茶、茶、茶、茶、茶”。总之,陆羽写的《茶经》中有10多次提到茶,其中茶是使用最广泛、最常见的一种。随着茶事的发展,“茶”字用得越来越多,这就需要有所作为,于是“茶”字就由多义词“茶”衍生而来。陆羽在写《茶经》的时候(公元758年左右),把“茶”字减少了一笔,改成了“茶”。自此,古今茶书中,茶字的形、音、义就固定下来了。

在中国茶学史上,一般认为中唐以前(约公元8世纪),“茶”写成“茶”,读作“土”。据调查,“茶”一词最早见于《诗经》,在《诗·李风·谷峰》中有记载:“谁说茶是苦的?它像水一样甜”;《七月诗话》记载:“采茶,酬之,食我农。”但有人认为《诗经》中的茶是指茶,也有人认为是指“苦菜”。至今意见不一,难以统一。是中国最早的文字著作——《尔雅》(成书于公元前2世纪秦汉之间)开始用茶一词明确表达茶的含义,其中记载:“苦茶”。东晋郭璞在《尔雅注》中认为这是指常见的普通茶树,“小如栀子花”。冬生(意为常绿)叶可煮汤。今天早来的叫茶,晚来的叫茶。“茶”字改写为“茶”字,据南宋魏了翁《琼州茶记》记载,是受唐代陆羽《茶经》和陆通《茶歌》的影响所致。明代杨慎的《丹铅杂录》和清代顾的《唐》也持相同观点。但实际上,更早些时候,陆羽的《茶经》就提出:茶一词,“其词,或从草,或从木,或从草木而生。”注中指出:“从草,作茶,其字为“开元字音义”;从木,作擦,其字“本草”;草木与茶的结合,“尔雅”二字。”明确说明“茶”字出自唐玄宗(公元712 ~ 755年)所著《开元文字音义》一书。但从今天来看,一个新词刚出现的时候,难免会有新旧交替使用的时期。有鉴于此,清代学者顾认为,茶字的形、音、义的确立应该是在中唐以后。他在《唐·云铮》中写道:“我愚游泰山岱岳。我看后面碑上的铭文,看到大历十四年(公元779年)刻的是茶药的字,贞元十四年(公元798年)刻的都是茶...那时候字体还没变。会昌元年(公元841年)刘公权《玄塔碑》中有“茶皮”二字,大中九年(公元855年)裴秀《圭峰禅师碑》中有“茶皮”二字。如果只减少这一笔,字会变得比中唐还低。”陆羽在撰写世界上第一部茶书《茶经》时,在茶名流传甚广的情况下,改写“茶”字,是陆羽的一大贡献。此后,茶字的形、音、义沿用至今。

当然,这只是指从先秦到唐代,茶字的音、形、义尚未定型。其实早在汉代就出现了茶字的形状。汉印合编的《汉代官私印用韵描写》中有茶七扣。字体如下:

其中后两个茶字的字形明显演变成了茶字。从发音上来看,也有人把tea这个字读成和tea这个字差不多。比如现在的湖南茶陵,曾是西汉茶陵侯刘一的领地,俗称茶王城,是当时长沙十三郡之一,称为茶陵郡。颜师古在《汉书·地理》中注意到,茶陵之茶,声奢,声骄,声逆。所以颜师古在《琼州仙茶记》中的注是:“茶音虽传,不敢改字”。有人认为,把茶改成茶字,读成现在的茶音,是从南朝梁代(公元502-557年)以后开始的(见清代顾的《寻古录》)。但根据古今专家学者的研究成果,多数人认为“茶”字是中唐以前用来表示“茶”的。虽然在当时的个别场合,看到的是茶字的形状,或者读的是茶字的读音,但作为一个完整的茶字,其形、音、义是同时确定的,但那是中唐以后的事了。

通过“茶”字的演变和确立,从一个侧面告诉人们“茶”字的形、音、义都是由中国首先确立的,现在已经成为世界各国人民对茶的称谓,只是根据各国语言对茶的音译。由此可见,茶来自中国,中国,中国是茶的原产地。

在唐代陆羽写《茶经》之前,中国古代史料中就已经有了关于茶的记载。比如在茶史研究中,经常提到古代的神农:“神农每日尝百草过七十二毒,在茶中解。”神农尝百草是一个古老的传说,在中国流传很广,影响很深。《史记·黄三列传》、《淮南子修武训》、《本草伊彦》均有记载。那么,神农是个什么时代,是个什么样的人?据《庄子·盗足》和《白虎依桐》记载,神农时代是一个只知母不知父的母系氏族社会。当时人类已经进入新石器时代的鼎盛时期,原始畜牧业和农业已经逐渐发展起来,也就是传说中的神农时代。神农是这一时期先民的集中代表。“神农尝百草,日通七十二毒……”虽然是传说,但说它总结了原始社会人们长期生活奋斗的经验,把功劳集中在神化的神农身上,是无可非议的。至于茶在原始社会的解毒作用,不仅符合当时的社会现实,即使从现代人的角度来看,也有一定的科学依据。据此推断,在中国,茶叶的发现和利用始于原始母系氏族社会,距今已有五六千年的历史。

但是,正式有文字记载的是《尔雅》,公元前200年左右秦汉时期写的字书,称茶为“韵”。汉代司马相如的《范姜篇》称茶为“当茶”,并将茶列为二十种药之一,这是中国历史上最早的以茶入药的文字记载。东汉方言谈到川西南产茶,称之为“曲”。在东晋常渠的《华阳国志》中,有许多关于茶事的记载。其中在《华阳国志·八志》中说:“吴王既忠于殷,又忠于巴,以子为荣。古人虽远在他乡,但并不太骄傲。故、巴均种五谷,祭桑、蚕、麻、鱼、盐、铜、铁六畜,这一史料将中国有记载的茶史推至春秋战国以前的时期。

其实,和任何物种的起源一样,茶的起源和存在,一定是在人们发现和利用茶树之前就被人们发现和利用了,而且是在很久以后。人类使用茶叶的经验代代相传,从局部地区逐渐扩大,时间久了,逐渐出现文字记载。我国幅员辽阔,民族众多,导致各地区先民对茶的认识和称谓不尽一致,从前面提到的唐以前各种不同的茶名就可见一斑。因此,文字记载表明,我们的祖先在3000多年前就开始培育和利用茶树,但茶的起源肯定要早得多。

茶起源于何时?按照植物分类学的方法,可以追根溯源,先找到茶树的亲缘。据考证,茶树所属的被子植物起源于中生代早期;双子叶植物的繁盛期在中生代中期。山茶花化石的出现是在中生代末的白垩纪地层;在山茶科中,山茶属是一个比较原始的种群,发生在中生代末期到新生代早期。而茶树是山茶届中比较原始的物种。所以根据植物学家的分析,茶树的起源已经有6000万年到7000万年了。

历史文献表明,中国古代野生茶树遍布南方各省,尤其是四川、云南和贵州。据陈杏妍介绍,1961年,在海拔1500米的云南勐海县八达大黑山密林中发现一棵高32.12米的大树(往年大树上部被强风吹倒,现为14.7米高)。据于福连介绍,在海拔21.90m的云南澜沧县巴陵布拉克山原始森林中,还有一棵高21.6m、胸径1.9m的野生茶树..勐海县南诺山还有一棵大茶树,高5 5米,树冠10.9×9.8米,胸围1.4米。据当地哈尼族历史传记记载,这种茶树已经种植了55代,达到800年。这些古老的大茶树是今天的活文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