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传奇的历史
我总结了一下。原因如下:
1.到了唐代,辨文辨文的意识已经淡化,所以文人在写野史、道听途说杂记之类的东西时,往往是文采驰骋。
2.唐代城市繁荣,商业经济发达,产生了多种面向老百姓的通俗文学形式,刺激了文人的创作,提供了鲜活的素材。
3.中唐时期,文人对社会、对生活不再有这样的期待,内心需要在现实之外的世界中寻求寄托。小说提供了一个虚构的世界。
由于传说受到广泛重视,唐代官员往往通过创造传说来显示自己的文学才能。
唐朝的传说源于六朝,但两者有着根本的区别。虽然六朝志怪小说并不完全是为了宣扬神道而作,也是为了娱乐,但从整体上看,它们深受神道意识的影响,但作为文学创作的意识并不明确。其中(尤其是后期)虽有一些作品较为曲折,但基本都是粗略的,缺乏深入细致的描写。
直到唐朝的传说,情况才有了根本的改变。明代的胡应麟说:“六朝时,凡谈变易,多为不实,未必为异想天开。直到唐朝,人们好奇,伪造小说送笔。”他已经注意到了两人写作态度的不同。鲁迅的《中国小说史略》更明确地指出,与神秘相比,“其杰出者,始为小说当其对”。正因如此,唐传奇比六朝传奇有了更宏大的体系,建立了较为完整的小说结构。它的剧情更加复杂,内容更倾向于反映人间世,人物形象和心理的刻画也有了明显的提升。由此,《唐传奇》宣告了中国古典小说开始进入成熟阶段。
唐传奇的兴起有多方面的原因,同时在其成长过程中,也受到了除六朝之外的诸多因素的影响。
六朝时有“文”与“文”之分,虽然《聊斋志异》在今天看来荒诞不经,但当时人们却把它作为真实的东西记录下来。作为历史系的副业,他们属于“直接编年史”的“写作”而非“沉思”的“写作”,所以他们的写作风格趋于简单朴素。给你。刘知几对当时的历史进行了批判。“其言亦空灵脱俗,轻物雕之;或身兼赋,词类极佳”(《史通叙事》)。这对于严格的历史著作当然是不合适的,但各种道听途说的杂记都不是严格的历史著作。经过有意识的“虚饰雕琢”,他们离文学更近了。
唐代城市繁荣,商业经济发达,出现了多种为老百姓所喜闻乐见的通俗文学形式,如说变杂文等,都是用虚构的故事来吸引观众。它们不仅受到普通人的欢迎,也引起了文人的兴趣。例如,段的《酉阳杂剧》中记载,弟弟生日时所请的“杂剧”表演中,有一种“市井小说”,即民间话。在另一篇元稿《赏翰林白状元百韵》中,“时顺”一句之下,自喻:“我在新昌府尝《一枝花谈》,话还没说完。”
这个音符有点模糊,应该是说元稹和白居易一起听艺术家的。这种新兴的通俗文学必然会刺激文人的创作,提供新鲜的素材。然而,唐代贵族的文化意识逐渐衰落。尽管文人中贬低小说的态度并没有完全改变,但许多文人已经将注意力投入到这种比诗歌和散文更有趣的创作中。
唐传奇最兴盛的时期是中唐,也有社会心理因素。总的来说,唐代是一个充满浪漫主义精神的时代,这种精神曾以激情、自信、进取意识的特征出现在初唐诗歌中。中唐时期,文人对社会、对生活不再有这样的期待,内心需要在现实之外的世界中寻求寄托。小说提供了一个虚构的世界,人们可以在其中幻想生活,解释生活,表达对生活的愿望。
此外,据宋钊·韦偃《金钱脚上的云》记载,传说在唐代常被用作“写卷子”——考前献给相关官员,显示其在“史、诗、议”等多方面的才能。
历史传记文学在《聊斋志异》到传奇的发展演变中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我们前面说过,中国古代历史作品的主体虽然不是虚构的,但为了追求生动传神的效果,作者在细节描写上往往有意无意地采用虚构的手段。以《史记》为代表的历史人物传记,在讲述故事、刻画人物性格方面取得了相当的成就,已经为后人提供了很好的榜样。在唐传奇的重要作家中,有许多是历史学家,他们很容易继承这一传统,并在小说创作中更自由地运用它。唐代几乎所有以写人物为主的传说都冠以“传记”,这也是史传的明显痕迹。
还有辞赋的故事值得关注。辞赋最早是在一个虚构的框架中描述的,也就是刘知几所说的“使客为主,假意作答”(《杂记·史通外篇》)。到了东汉时期,一些辞赋的基本内容也采用了虚构的故事,如杜杜的《首阳山赋》中写自己在首阳山遇到了伯夷和舒淇的鬼魂,然后是蔡邕的《清漪赋》和曹植的《洛神赋》等。,使得故事更加曲折完整。在民间,民间赋的故事化更为彻底。从六朝留下的《庞郎赋》最后一段来看,当时的民俗赋完全是讲故事的。唐代有许多这样的民俗,其中一些至今保存在敦煌文献中。辞赋的评书化和通俗化使其与小说产生了交流,影响了小说的发展。比如通俗赋中的每一句骈文和诗都是交织在一起的,这一点在游仙洞等传奇作品中依然得以保留。
至于大部分传奇语言,在人物外貌和景物的描写上,倾向于华丽,经常使用辅助性的编排手法,这与整个辞赋文学的传统有一定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