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的爱国故事

一.王二小

中国少年抗日英雄。1929出生于河北省涞源县上庄村。抗日战争时期,王二小的家乡是八路军抗日根据地,经常被日本鬼子“扫荡”。王二小是儿童联盟的成员。他经常在山坡上放牛时为八路军放哨。1942 10 10月25日(农历九月16),日本鬼子又来“扫荡”了,到了山口就迷路了。敌人看见王二小在山坡上放牛,就让他带路。王二小假装顺从,走在前面。为了保卫躲藏的村民,他把敌人带进了八路军的埋伏圈。突然,四面八方响起了枪声,敌人知道自己上当了,于是愤怒地用刺刀杀死了王二小。机智勇敢的小英雄王二小被侵华日军残忍杀害,死于涞源县琅琊口村,享年13岁。就在这时,八路军从山上冲下来,消灭了所有的敌人。

王二小死后,当地军民把他葬在刘家庄的山坡上。当时涞源县青年拯救委员会的干部张士奎同志(现为保定市退休干部)得到消息,立即向边区青年拯救委员会报告。《山西日报》在第一版刊登了这条消息。根据这一报道,词人房兵和词人齐夫立即创作了《唱两个小男孩玩牛郎》这首歌。这首歌一直唱到今天,感染了无数少年。现在,王二小的坟墓被草覆盖着。被他的鲜血染红的大石头依然静静地躺在山沟里。人们称之为“血腥之石”。

为了纪念小英雄王二小,中国青基会在第二个小男孩的家乡涞源县上庄村建起了“第二所小希望小学”。延安时期参加革命的老作家陈墨创作了革命传统纪实小说《少年英雄王二小》,共青团中央网络影视中心投资拍摄了专题片《少年英雄》。

2.银幕上的抗日英雄——张嘎。

抗日战争时期,冀中白洋淀的小男孩张嘎和奶奶相依为命。为了掩护正在家中养伤的八路军侦察连长钟亮,奶奶在日军的刺刀下英勇牺牲,钟亮也被敌人俘虏。为了给奶奶报仇,救出钟叔叔,嘎子历尽艰辛,找到了八路军,当了一名小侦察兵...电影《二等兵张嘎》讲述了一个八路军的成长故事。

这部儿童军事题材电影,通过丰富的细节和对儿童独特心理活动的描写,真实自然地塑造了一个个性鲜明的少年英雄形象,影响了几代小观众。

本片获1980中国第二届儿童文学创作一等奖。

3.送鸡毛信的抗日英雄海娃。

《鸡毛信》是根据同名小说改编的知名电影。影片主角是海娃,12岁的少年团团长。他的任务是放羊的时候放哨,发现敌人,给村民发信号。海娃的父亲是民兵中队长。有一天,父亲让他给八路军送一封关于攻打敌人炮塔的“鸡毛信”。海娃在放羊的掩护下带着信上路了。却在路上遇到了敌人...

故事情节一波三折,扣人心弦,深受观众尤其是孩子们的喜爱。

这部拍摄于20世纪50年代的黑白电影不仅在中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还在国际电影节上获得了两个奖项。1955年获得英国第九届爱丁堡国际电影节一等奖,是新中国第一部获得国际大奖的儿童故事片。

后来,列兵张嘎的故事被改编成电视剧。

4.小说中的抗日英雄——雨来了。

在鲁花村,有一个叫玉来的男孩。他喜欢游泳和阅读。一天,村里的李大爷急匆匆地跑进玉来家,把水缸挪开,跳进了水缸下面的洞里。雨水把水箱移回到原来的位置。这时,魔鬼也到了...

这是小说《雨来而不亡》中描写的一个场景。

余来是抗日战争时期冀东儿童的一个缩影,包括小说家华冠本人。华冠从小就和村里的孩子一起站岗,给八路军送过鸡毛信,爬过树看着它捕捉敌情。1940年,他离家奔赴抗日战场,转战南北多年。他参军后,童年的情景时常浮现在他的脑海里。于是,他创作了以雨为主角的小说《雨不死》,发表在《晋察冀日报》上。

新中国成立后,教育部一位主管语文教材的编辑专程找到华冠,告诉他,他的小说改名为《雨给小英雄》,入选了语文教材。从此,小英雄余来成了全国孩子心目中整整一个时代的英雄。

5.赖宁

宁,英雄少年。14岁(指被评为“十佳少先队员”,下同),四川省石棉县人。他志向远大,人品和学识都很优秀,全面发展。从小学开始,他每年都被评为“三好学生”和优秀少先队员。曾获省红领巾读书读报奖章活动一等奖,地区少儿绘画比赛二等奖,县少儿书法比赛一等奖。小学毕业后,他以全县第一名的成绩考上了重点中学石棉一中。

他凭着对祖国、对家乡、对人民、对生命的大爱,三次扑灭大火,不留姓名;他雄心勃勃,想成为像李四光那样的科学家。他坚持为家乡探宝数年,节假日采集矿石样本,进行无线电实验。他渴望学习,渴望刨根问底,具有积极探索的进取精神。1988 3月13日,石棉县海子山突发森林火灾。为了扑灭山火,拯救山村,保护电视地面卫星接收站的安全。

所有,赖宁主动加入救火队。他不顾个人安危,在大火中奋战了四五个小时,献出了宝贵的生命。为表彰赖宁的崇高精神,1988年5月,团中央、国家教委作出决定,授予赖宁“英雄少年”荣誉称号。号召全国各族青少年向赖宁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