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洛阳的历史故事

关于洛阳的历史故事:

伊阙,伊河流域最后一个峡谷,由熊耳山东端和嵩山西端的悬崖峭壁形成。

南接伊川盆地,北接洛阳盆地,是两大盆地之间的咽喉。

因两山对峙,故称“一阙”,因其状似缺,一水穿之。

与其他峡谷不同的是,伊阙所属的两个盆地几乎在同一水平面上,所以这个峡谷几乎没有落差。

沂水从较高的山区排出,进入较低的伊川盆地,形成几个弯道,通过狭窄的邱毅水道缓慢向北流动,最后在洛阳盆地腹部与洛水汇合,形成“罗易河”。

罗易河继续向东北流动,直到盆地边缘的神地穿过黄土丘陵和山谷,流入黄河干流。

沂水、洛水滋润的两个盆地,土壤肥沃,自流灌溉方便。早在原始社会末期,它们就是两个著名的粮仓。

分散在嵩山周围的崇部落是开发这两座粮仓的主人。

崇部落以两座粮仓为经济支柱,是当时“民族”中最强的。

大约4000年前,由于气候变暖,西部山区冰雪融化,黄河流域大小河流暴涨,造成了古代历史上空前的洪水灾害。

黄河中游南岸的伊川盆地、洛阳盆地成为重灾区。

伊河在伊阙以南的伊川汇聚成湖海,洛河在伊阙以北、神帝以南的洛阳盆地汇聚成汪洋。

湖海汪洋淹没了崇明的家园和良田,阻断了崇明的交通,威胁了崇明的安全。崇民部落为了生存,在枪酋长的带领下,与洪水展开了殊死搏斗。

由于治水不当,治水失败九年,损失巨大。

部落联盟的首领舜依法行事,将鲧处死。

鲧之子禹,为人谨慎,足智多谋,勤政为公,深得民心。为了充分发挥崇部落在治水中的骨干作用,舜帝命禹继父为崇部落首领。

禹当了首领后,首先要解决的是威胁隋部落生存的伊洛河洪水。

他登上山巅,仰头望去:伊河被伊阙阻隔,洛河被神堤阻隔,两个咽喉成就了陆地、海洋和海洋两个;为了使两湖消退,必须首先疏通两个咽喉部位。

鉴于伊阙是石质峡谷,神帝是带土的沟壑,于决定先易后难——先治罗,后治伊。

他带领许多人来到神地,挖沟渠和山谷,拓宽神地的水道。十天后,洛川的水泻入黄河,洛阳平原被重新发现。

此后,于又出兵伊阙。

因为伊阙水道太窄,所以即使把洛阳盆地的湖水抽干,伊水出伊阙的流量依然很小。

用他们的石头和青铜工具来疏浚和拓宽这个岩石峡谷并不容易!

余伤心之余,徘徊于一阙山。突然,一块大石头被推了一下,石头滚下了山,然后就是一声巨响!余大吃一惊,冲到崖底,只见一个山洞被撞得粉碎。

原来,一雀山下有很多洞穴,密密麻麻地排列在峡谷的底部。

由于长期的瓦斯泛滥和风蚀,这些洞穴质地易碎,一旦受到重创,就会变成瓦砾。

这一发现让于激动不已,他立即调动部队,一部分人用石锤、铜钎攻打山洞;它的一部分携带砾石,清理谷底。

他身先士卒,挥舞大锤,粉碎的声音震撼了峡谷。

这是中华先民抗洪英雄史诗中扣人心弦的一幕:

一个洞穴被摧毁,一堆瓦砾被运走。一月之后,奇迹出现了,湖水咆哮着冲出了峡谷!急流带走了沉积在峡谷中的淤泥,急流撼动了失去喀斯特洞穴基础的峭壁。断裂的岩石继续落入急流中并被冲走。狭窄的伊阙渐渐开阔,久已形成的湖面迅速消退。宜川终于露出了沃土。

伊河像一条玉带,从伊川盆地一直延伸到洛阳盆地,静静地流淌在伊洛平原上。

被困在嵩山很久的朝拜者终于回到了罗易平原,恢复了他们的自我灌溉农业。一年后,罗易平原上庄稼丰收,人丁兴旺,呈现出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

扩展数据:

翻开尘封的历史画卷。

洛阳从史前的仰韶文化、龙山文化遗址到夏商周,从氏族社会到3000年交替的封建王朝,有着相同的文化渊源。

源于洛阳的河洛文化体系影响着整个中国的文化脉络。

自夏朝以来,13个朝代在洛阳建都,历时3000至4000年,积淀了以五大都城为代表的古城遗址,以龙门、白马为代表的佛教景点,以北莽山为核心的贵族墓地,以传统文化为内涵的名人故里。

它们都在历史长河中,历经风霜雨雪,闪耀着中华历史文明的光辉。

截止1996年底,洛阳市文物保护单位中,国家级8处,省级54处,市县级1074处,一般文物不计其数。

仅洛阳出土的文物数量就占河南省的1/3,约占全国的1/13,被称为“地下文物宝库”。

它的龙门石窟、五个都城遗址(夏、商、周、汉、魏、隋唐)和白马寺都是中国珍贵的文化遗产。此外,洛阳的自然资源也是得天独厚的。正在建设的小浪底库区、黄河湿地水禽自然保护区和白云山国家森林公园都是生态旅游的精品。

汉魏洛阳城与偃师县、孟津县相邻。

早在东汉之前,这里就建有西周。

公元25年,刘秀建立了东汉王朝,并再次在这里建都。

东汉以后,曹魏、西晋也在此建都。“永嘉之乱”洛阳城毁于战火,北魏孝文帝再次迁都于此。

汉魏时期,中国历史上政治、军事、民族冲突频繁。以汉魏洛阳城为背景,既有中原汉臣的雄才大略,又有蛮夷豪杰的雄才大略。文坛上不仅有不朽的篇章,也有影响世界的科技发明。

这一切不仅丰富了汉魏洛阳城的文化内涵,而且使它不仅在城市遗址中,而且在许多文化和科学遗址中都留在了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