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代扬州的历史背景
唐代扬州在蜀冈下建“洛城”,南北十五里,东西七里,将蜀冈下古运河东南一带的大片居民区和工商业住宅纳入城内,形成与街道相连的“十里长街”。这座山叫“子城”或“崖城”,是政府和衙门的集中地。也就是说,唐代的扬州城包括淄城和雒城。杜牧诗中“街垂千步柳,夏映双城”,指的就是雒城和子城。扬州也从一个政治军事城堡变成了一个经济文化城市。
从唐后期开始,扬州屡遭兵荒马乱,城池屡遭破坏。自杨行密称扬州吴皇后后,社会暂时稳定,城垛得以修复。后来,徐志摩接替杨武,改名李扁,登基,国号大唐(史称南唐)。此时扬州属于南唐。
此外,在北方,周太祖和郭威取代了后汉。在龙亭坐了四年,病死了。王位由我的侄子兼养子郭蓉继承。
咸德元年(954年),郭蓉登上大殿。郭蓉,原名柴荣。一百年后,人也叫柴世宗。周朝末年贤德五年(958年),庙前定都的郭威旧将韩从南唐版图上夺取扬州,扬州城再次成为一片废墟。汉在唐洛城旧址东南角建城,名曰“周”。咸德七年(960),柴荣驾崩,年仅七岁的柴宗逊继位。柴宗训虽有辅宰,但无兵权。恭帝即位后,迁都扬州,重建“周”并向东南扩展,成为后来“”的一部分基础。
咸德七年(960年)正月初四,掌握兵权的赵匡胤在陈桥驿(今河南开封北部)发动兵变,废了在位七年的后周皇帝柴宗逊,以为国号,成为北宋第一个皇帝。
赵匡胤当了皇帝,全副武装,由侍卫马步指挥的李重进并不以为然。公元960年(剑龙元年)十一月初,宋兵到达扬州,驻扎在城西二十里(今胡昶西湖)。第一次世界大战以李重进家族的殉难而告终,扬州从此回归北宋。不过扬州城在这一战中并没有受到太大的破坏。
此时,赵匡胤不想一举吞灭江南,于十二月返回汴京。宋与南唐暂时隔江而治,扬州成为宋的边疆。
金兵南下,扬州是高宗南逃亡的驿站。
北宋168年间,战事基本在北方,扬州沿袭了李重进修建的州城,山上的城堡也逐渐废弃。
北宋末,金兵南下,靖康元年(1126)末,破汴梁。5月1日,赵构登基,史称高宗,是南宋第一位皇帝。赵构即位后,拨款十万元,命扬州知府吕颐浩修缮扬州城。9月,吕颐浩在州城的基础上重建了“宋大成”,全部用大砖建造。宋大成位于罗棠城南,古运河西北,大致在顾家巷(今东关街新古一巷)以东,康山街以南至老南门,均靠近古运河;西侧包河自盐池(今长春桥以南瘦西湖,西门头、二道河至荷花池)一线,北侧柴河(今漕河)。
不久,高宗皇帝给“巡幸怀店”写了一封信。事实上,高宗的“南巡”是一次逃往南方的行动,他于建言元年(1127)十月二十七日抵达扬州。前线战士浴血奋战,确保淮河以南的和平。高宗无心救国,去闯这场灾难。眼看战事没有打到扬州,他放心安全了。
游牧民和战士把他们的梦想踢得粉碎。建言三年二月(1129),金帅洪雁韩综出兵攻扬州。三月,金军前锋到达天水军(今安徽天长)。高宗接到报告,吓得魂不附体,立刻上马,仓惶逃窜,朝廷大营措手不及。他只骑了五六天镖师,就跑到城外去了。高宗从南门逃走,经长江大桥去瓜州。吕颐浩和张浚找到一条船来保护皇帝高宗,然后过河。
金军入侵扬州,追到江边,军民退不开,死伤溺水无数。他们掠夺扬州三天,放火烧扬州,然后转向周振占领泰州。城内金兵走后,扬州幸运的幸存者寥寥无几。
赵构逃到镇江,不久又逃到苏杭和明州。金兵大军追击他们,直到建炎四年(1130)正月,他们疲惫不堪,在海上遭遇风暴,在陆地上遭到宋朝军队的袭击。不得不向北撤退。
高宗南渡后,扬州成了抵御金兵的前哨。无论是《宋史》还是顾祖禹的《读史地纪要》都记载,郭棣在绍兴二年(1132)得知扬州后,先修了宋大成。因为金朝金兵屡犯,他认为唐朝的子城地势较高,有利于防御和打击来犯之敌。于是在唐城旧址上重建城池,称之为“宝寨城”(宝寨城的大致范围就是今天平山乡的宝城村)。这个城市面对着宋大成的北部和南部,两者之间有两英里的差距。这个缺口很容易让敌人封锁两个城市,很难互相照顾。于是又建了一座城,把两个城市连接起来。它的北门与宝寨城的南门相连,南门直通宋大成。如今,长春桥北的佟家桃、笔架山高地是宋家成的旧址。东、北、西三面墙外的斜坡陡峭,呈南北狭长的长方形,比附近地面高出1-3米,因为夹在这两座城之间。从此扬州三城。嘉城北门与宝寨城南门相连,南门与宋大成西北门相连,史称“宋三城”(见宋三城地图)。
1271年,忽必烈将国名改为元。对南宋的进攻开始了,真正的战斗开始了。
咸春九年春(1273),元军攻陷被围六年的樊城、襄阳,顺流而下。恭帝德佑二年(1276),二月,元军突破池州,继续东进。宋军败于芦岗(今安徽芜湖西南),贾似道退守扬州。三月,元军不流血占领建康,然后兵分两路。伯颜率领主力直取临安,阿苏包围扬州。
阿苏进攻扬州,但被扬州的指挥官李庭芝和姜才所抵抗。历史学家说,扬州保卫战和钓鱼城保卫战堪称是在史书上大放异彩的两大战役。
淳祐十年(1250),贾似道移镇淮北,在保祐重建“保宅城”。镇守扬州后,李庭芝在“保祐城”以西修建了包括屏山堂在内的“花园城”,并称之为“屏山堂城”。这就增加了一个制高点,防止元兵占领蜀冈,向扬州射箭。阿苏无法攻城,只好包围扬州,切断扬州的粮道。冬天,城内粮食耗尽,尸横遍野。
扬州之战历时十个月,江淮诸郡皆降。保祐城、平山堂城和嘉城都被元军摧毁,只剩下宋大成被战火侵袭。
元军攻占扬州后,继续使用“宋大成”。郑铮十七年(1357),在宋大成西南角重建了一座后来被称为“旧城”的城市。“老城”的东界现在是小秦淮,西界现在是头道河,北界现在是盐阜路,南界现在是城南古运河。老城周边面积“1775英尺”。明嘉靖《唯杨志·卷Xi·军务》记载“宋代三城夹于城与宝城之间,大城只止于西南一隅,故当时记述甚少”。
宋代三城
宝宅城
宝寨南墙西起观音山,东至铁佛寺,全长约1.9 km,沿疏港南缘而建。西城墙南起观音山,沿西华门路向北至宝城西弯,全长1.4km。北城墙西起宝城西弯,东至李家庄,东北转向尹家庄,再向东延伸至综合村姜庄,全长2公里。东城墙北起崖城东北角,南至铁佛寺,全长1.5km..周长约6.8公里,面积约2.2平方公里,略小于唐代的子城。我们今天看到的周围的低洼地是当年城市的遗迹。宝宅南、北、西各有一门,由道路相连,西门入口与南北道路相连;东面有两个门,两个门通过一条路与南北通道相连。南门是主城门,门洞长约14米,是与宋大成相连的城门。北城有水门,东城有水门。在城墙的角落里有一座角楼。墙角内侧包裹砖块,砖块内侧是特殊的斜砖,这样建成的墙可以自然折叠。
嘉诚
嘉城位于宝寨城和松大城之间,其北门与其南门相连,直通松大城。因为松大城北门略东,宝寨城南门略西,南北不在一条垂直线上,所以松大城西边又开了一个门(这时松大城有五个门,北边有两个),直通嘉城。即便如此,嘉诚依然是直连的。东西两侧各有一门,即腰处,门外有月城。东、北、西三面墙外山坡陡峭,高出附近地面1-3米。今长春桥以北的佟家桃、笔架山高地为宋家成旧址,即东起原看守所西侧,西至原瘦西湖北门(正对吴婷桥的大门)。岁月已经过去了将近800年。嘉城北侧虽已被保障湖隔断,但地形特征依稀可见。
宋大成
后周咸德五年(958),汉在唐罗城旧址东南角建城,周长2180尺,称“周”。不久,李重进进驻扬州,“周程潇”重建并向东南延伸,称为“周城”,是后来“宋大成”基础的一部分。
高宗南渡前,扬州年间的吕颐浩奉诏,在周成的基础上重建“宋大成”,全部用大砖砌成。宋大成位于罗棠城南,古运河西北,大致在顾家巷(今东关街新古一巷)以东,康山街以南至老南门,均靠近古运河;西至胡宝至盐池(今瘦西湖至长春桥以南,西门头、二道河至荷花池)一线,北至柴河(今漕河)。东西长约4.5华里,南北长约6华里。整个城墙略呈方形,面积约6平方公里,周长2280丈。城河(现温河路一线)贯穿城市南北,古运河、胡宝、漕河为护城河环绕。有四个城门,南门(安江门),北门(银根门),东门(康海门),西门(通司门)。从东门到西门、南门到北门形成一条横平竖直的十字街,南北方向一般为南门街到文化宫、万家福商场到天地酒店(原元杰南门街、北门街)的街道。总的来说,东西方向是今天的东关街、蔡一街、大东门街与四望亭路(原西门街)相连,周至在今天的迎宾大酒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