硬币的历史

1.中国是最早使用货币的国家之一,有5000年的历史。中国古代货币在其形成和发展过程中,经历了五次大的演变:

1,从自然货币到人工货币的演变。贝壳是中国最早的货币,商朝就以贝壳为货币。在中国的汉字中,凡是与价值有关的词,大多出自“被”。随着商品交换的发展,对货币的需求越来越大,贝壳已经不能满足人们的需求。商朝人开始用铜仿制海贝。铜钱的出现是中国古代货币史上从自然货币到人工货币的一次重大演变。随着人造钱币的大量使用,海贝这种天然货币在中国逐渐退出货币舞台。?

2.从杂乱形状到统一形状的演变。从商朝铜钱出现到战国时期,中国货币的形制很多。战国时期不仅各国自己出钱,还在一个诸侯国?中国所有地区也铸造自己的货币。它以赵的铲币、齐的刀币、秦的圆方孔币和楚的蚁鼻币而闻名。秦统一中国后,秦始皇于公元前210年颁布了中国最早的货币法,“以秦币为天下货币”,规定全国使用秦的圆方孔半文。货币的统一结束了中国古代货币形态各异、轻重不一的混乱状态,是中国古代货币史上从混乱形态向规范形态的重大演变。秦半良钱确定的这种圆形方孔的形状一直延续到民国初年。?

3.从地方货币到中央货币的演变。汉初允许郡县自由生钱,据《汉书》?据《食货志》记载,文帝“拨盗钱令,使民拨铸”,故“盗铸兴起如云”。这不仅造成了货币混乱,也让大贾这个富商操纵了铸币权,使他比皇帝还富。公元前113,汉武帝?收回郡县铸币权,中央统一铸造五铢,成为当时唯一的法定货币。从此确定由中央统一管理硬币的铸造和发行,这是中国古代货币史上从地方铸币到中央铸币的重大演变。此后,历代钱币由中央政府直接管理。铸币权回归中央政府,对稳定朝代政局和经济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

4.从文献重量到鲍彤和元宝的演变。自秦汉以来铸造的硬币通常都清楚地标明钱文货币的重量,如“半两”和“五铢”(二十四铢为一两)。唐高祖武德四年(621),李渊决定改革币制,废除不同重量的古币,取“开天辟地”之意,统一铸造“开元鲍彤”钱。“开元鲍彤”是秦汉旧制的变化,钱文不讲究重量,是中国古代货币从证件重量到鲍彤、元宝的演变。“凯·童渊?宝钞是中国最早的宝钞。从此,中国的铜币不再以钱文为标准重量,而是与鲍彤、元宝等相称,一直沿用到辛亥革命后的“民国鲍彤”。?

5.从金属货币到纸币的演变。北宋时期,随着交换的发展,货币流通增多。北宋唐太宗在位时,每年铸币80万,之后逐渐增加。由于铸造钱币的铜材短缺,政府在一些地区铸造了大量的铁币,以弥补铜币的不足。据《宋史》记载,当时四川的铸铁钱总重达25斤82两。在四川买一匹罗(丝),要交130斤铁钱。铁钱如此笨重不方便,以至于北宋印刷的纸币“交子”在四川应运而生。在宋真宗,经政府批准,它由成都的16个富裕家庭共同经营。“交子”的出现是中国古代货币史上从金属货币到纸币的一次重要演变。“饺子”不仅是?它是中国最早的纸币,也是世界上最早的纸币。?

第二,春秋战国时期,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流通中需要分割鉴别的金属称重货币逐渐不适应,被金属钱币取代。?从春秋到金属铸币阶段到战国,先后建立了布币、刀货、蚁鼻币、环币四大货币体系。下面简单介绍一下。?

1,中原即赵、汉、魏、周王室,以布币为主。布币脱胎于青铜铲形农具,“布”字谐音。春秋时期的布币主要是空心布,即带柄的空心币。战国时期的布币以平头布为主,即与“空头布”相比,没有空心柄,而是形似铲形铜片。布币的形状大致分为平肩、肩、圆肩和方脚、尖脚和圆脚。最常见的是平肩平底布或平肩方脚改为肩肩尖头脚布,圆肩圆脚演变而来。延伸到楚国和燕国。?

2.东方的齐国和北方的燕国主要使用刀币。刀币分为“燕明刀”和“齐刀花”两种。刀币的形状与山戎、北帝等北方游牧民族渔猎用的类似。因刀面有“华”字,故称“刀”。刀背分为弧背、折背和直背,刀头分为平头和尖头。也是中国早期的铜币。?

3.西北的秦国单独使用环币,其形制由纺车或玉壁演变而来。环币有圆孔和方孔两种。战国时期铸造圆孔较早,后秦王会文和秦始皇铸造圆方孔“半两”币。圆环形钱是方孔钱的原始状态。?

4.南方楚国铸造的铜壳叫蚁鼻钱,是由贝壳币演变而来的。钱文,一个铜壳,看起来像一个鬼脸,这是两个字符的组合。蚂蚁的鼻子小,意味着小钱。楚有铜壳币俗称“鬼?”面钱”、“蚁鼻钱”除了蚁鼻钱,楚国还有黄金作为称重货币,是战国时期唯一以黄金为货币的国家。?

总之,春秋战国时期的四大货币体系是由刀、铲、纺车等劳动生产工具演变而来的,表现了战斗、渔猎、制陶、纺织、贸易交流等经济生活的地域特征和社会面貌。同时,四大货币区的形成也是各种割据政权的产物。随着经济和商品贸易的发展。各国货币相互流通,要求并相应地促进了货币制度的统一和标准化趋势。?

三、历代货币的演变?

纲钱是指国家或地方政府合法发行的一种货币。“眼钱”是由一种轮廓钱的不同版本衍生而来的。轮廓被抬高形成硬币系统。以货币为线索,可以理解货币演变的历史;以钱为线索,可以介入古钱币的鉴赏和考古。下面主要从历代货币的演变来解释古代的相关?政治、经济和历史的变化。?

秦汉至明清时期的纲钱制度可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秦汉隋唐时期以铜钱为主,是以秦“半两钱”和汉“五两钱”为主的双系统阶段。第二阶段,唐宋至明代,铸币年号清零,鲍文制不同于前两种制度,也出现了纸币银本位制,分为两部分。?

(一)秦汉“半文钱”

秦统一六国后,政治统一需要经济统一为基础,秦始皇顺应历史发展趋势,统一了文字、度量衡以及货币。规定“金”为上位币,20两为单位,圆方孔铜币为下位币,半两为单位。钱文的“半两”与实际重量相符,这种方孔圆钱作为中国货币的主要形式已经使用了两千多年。为什么采取这种形状?主要是圆环便于携带,而方孔不易通过绳子旋转,可以防止。磨损有人认为这种形式表达了古代人的世界观。秦代方孔圆币是世界上最早的官方法定货币。?

辨别战国和秦朝的“半两钱”,可以从书法入手。战国时,钱文的《半梁》是大篆;在秦朝,钱文的“半两”是一个小印章。相传秦币是丞相李斯所铸。大概受此影响,秦以后的钱文大多出自达官显贵或书法家。宋代也有御书钱。中国古钱币与西方货币的一个区别是,中国古钱币的版式以钱文为主,流通钱币的图案很少,而西方货币以动物、植物、人物等图案为主。古钱书法艺术是另一个话题。?

据说秦始皇收集天下兵器,铸造十二金人,防止百姓造反。这必然会影响铜钱的铸造量。由于铜价极高,货币发行量不足,秦半良的钱价值很高。汉初出现了“秦钱重(贵)难用”的问题。韩以半文继承秦制,但刘邦当皇帝时,国家很穷,改铸许多小钱,先后有“榆荚半两八铢半两、四铢半两等。”一两是二十四铢。由于秦半良减肥效果显著,“半良”之名与现实不符。特别是一种榆树形的“白榆”,重量小于1g,直径小于1cm。汉朝还允许民间私铸,郡县铸币,造成货币失序和通货膨胀,汉武帝对货币制度进行了大改。?

(2)汉代“五铢钱”是怎样演变的?

1,汉武帝发起“五铢钱”。?

汉武帝即位后,急需开辟财源。同时,郡县和国家自由铸钱,导致货币混乱,物价上涨,威胁中央财政。于是汉武帝在公元前65438年+公元前065438年下令废除汉初郡州的铸币权,改为中央统一铸币。设置“上林三官”,即管仲(棕榈铸钱)、辨铜(棕榈原料)、兼输(棕榈制作模型)。中央铸币机构负责铸造五铢钱,又称上林钱、三官钱。五铢钱的高质量改变了货币混乱的现象,有利于中央集权和经济发展。从汉武帝到西汉、辛莽、东汉、魏晋南北朝到隋唐,历时700多年。五铢长期以来一直是各朝代的法定货币。由于五铁币重量适宜,中国以“五铢”为主要造型的方形圆币也影响了日本、安南、朝鲜等国。而泰国现在的货币单位还是叫“泰铢”,这也不无关系。?

2.新莽币制的混乱与细币的出现。

西汉末年,王莽建立新朝,改革古代制度,滥发货币。比如“大全50”就是王莽上台后为解决经济危机而投的一种大款。“春”是“钱”字的借词。王莽相信纬度理论。他夺取了刘姓之后,害怕“刘”字,这个字是由毛、金、道三个字组成的。因此,钱文忠用了“春天”这个词来代替“黄金”。?一个“大全五十”的重量只有西汉五铢的两倍半,但应该是作为五十铢使用。意思是说,每发行一次大额货币,就会从人民手中夺走47铢半的财富,必然会引起人民的不满,所以人民仍然使用5铢进行交易。正因如此,王莽在《重刑酷法》中规定,凡敢私藏五铢钱者,作为俘虏放逐军队。从货币体系的混乱可以看出,王莽的统治不得人心,无疑会垮台。此外,还有一种大钞叫“五千刀”,即一个大钞就是五千铢。必须有人死,伪造这么大的硬币。为了防盗和铸私钱,除了刑法之外,还创造了一种新的硬币形状,即世界上第一枚双色金属硬币,由古刀币和圆形硬币结合而成。为了防止伪造和私铸,“大全五十”、“道平五千”等官方银行钱币“做工精致”,这种扭曲的风格也让后人几千年来唏嘘不已。?

东汉恢复了西汉以来的五铢钱制,一直到东汉?年底,董卓进京灭五铢,连铸小钱,引发通货膨胀,使货币体系再次陷入混乱。?

3、“六朝五铢”劣币?

魏晋南北朝是中国的分裂时期,战乱频繁,政治动荡,社会经济遭到破坏。历史将这一时期称为“货币法非常糟糕”。为了省铜,五铢钱越来越小,称为“鹅眼”和“鸡眼”。甚至还有一种剪刃圈,叫剪五铢,一元变两元,但面额较大,可以有几千种用途。这一时期的五铢钱在钱币界统称为“六朝五铢”。六朝是三国吴、东晋、南宋、齐、梁、陈。这一时期的五铢钱铸得很差,文革率和笔画都不完整。有人把“五铢”写成“五金”,有人把“五铢”写成反文。但五铢也有例外,如北魏的“太和五铢”和“永安五铢”,在历史上被称为“与其散文同等重要”,其高质量不仅让人想起北魏孝文的一系列成功改革。?

4.隋朝的“五铢钱”与谣言。?

隋朝文帝铸“五铢开皇”,结束了汉末以来300多年货币制度的复杂局面,也是最后一个使用五铢的朝代。隋朝皇帝杨迪* *,有人认出隋朝五铢钱的“五”字或“x”字,用竖|标为“x”,放下后似“凶”字。所以有人说是隋的凶兆,预示着它的灭亡已经不远了。所以隋朝的“五铢钱”很好辩。其实这种写法在北魏也曾经有过,只不过是百姓借此机会诅咒隋* *。?

(3)方孔圆钞自唐代开始,由二铢制演变为年号和以“文”为单位的制,由宋代演变到清代,为货币发展的第二阶段。?

1,唐高祖首创“鲍文”和“年钱”?

唐朝是一个经济文化发达的强大朝代。据考,唐高祖五德铸“开元鲍彤”于621年。结束了秦汉以来以重量铢命名的钱币制度,开创了唐宋以后以“文”为单位的年号,以及制铜钱。“开元”有创造和首创的含义,“鲍彤”是流通中的瑰宝。在重量单位上有了很大的突破,古代二十四铢的称量方法是一两。“开元鲍彤”开创了十进制。每枚重两铢,四枚为一便士,累计十便士重一两,即十便士一两“以钱代铢”。开元鲍彤在唐朝铸造了200多年,使得货币制度长期稳定。唐代以“文”为单位,以钱为重量单位的钱制度,延续了数千年,直至清代。另有传说,唐高祖《开元鲍彤》为初唐书法家欧阳渐所书,被誉为书法钱币。?

安史之乱后,为了应付财政困难,赚大钱,唐肃宗称之为“干元重宝”。这是最早的叫“宝”的钱,一文宝就是前十文钱,引起贬值,物价飞涨,伪造严重,人民焦虑。唐末,唐武宗废佛,取大量佛铜铸“会昌开元”钱,缓解了持续半个世纪的通货紧缩。“甘源”和“会昌”都是公历年。号钱”始于十六国时期四川成都李寿的《汉行钱》。最后一年的钱是袁世凯的“洪宪元年,当时是十个铜钱。“这笔钱随袁世凯一起崩溃,存在不到四个月。”年钱”铸有年号并标明铸造时间,在研究古钱币年代时一目了然,是钱币形态发展的进步。宋、明、清三个朝代的钱币是各朝代年币中最容易收藏的。此外,历代书法的数量在宋代可见一斑。相传宋神宗元丰年间铸造的元丰钱币有四种风格,即篆书、隶书、楷书和草书。其中苏东坡的隶书《钱文》,沉稳豪迈,被称为“东坡元丰”。在宋哲宗统治期间,司马光和苏东坡写了玉娟鲍彤,一对书法。使书币在宋代大行其道。擅长书法的皇帝耐不住寂寞,经常在钱文一展身手。据考证,皇帝书写“御书钱”的第一人是唐太宗赵桓,历代皇帝中书法成就最高的是宋徽宗赵霁。他治国安邦无能,“靖康之耻”带着儿子钦宗被游牧民族俘虏。但对秦琴棋书画情有独钟,尤其是书法“薄金身”铁画银钩,更是有独到之处。宋代书法钱币的流行与皇帝个人的推崇有关,尤其是带有年号的御用书法钱币的流行。钱文的风格在明代发生了变化。自明代中期以来,钱文一直由工匠制作,字体平淡,布局和结构无人问津,书法艺术无从谈起。在宋朝,硬币与铜币和铁币并行铸造。因为青铜器比铜钱值钱,所以出现了毁钱铸器的现象,而铁钱的出现是因为铜钱稀少。另外,随着经济重心的南移和货币发行量的扩大,宋代产生的纸币是世界上最早的纸币。这种纸币是一种象征性的货币,是社会商品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也与造纸和印刷技术的进步有关。北宋时期主要有交子,南宋时期有惠子和管子。交子和蕙子是当时票据、有价证券和有价证券的通称。币值是否稳定,已经成为经济金融形势的晴雨表。辽、宋、西夏等北方少数民族政权,在与汉族的交往中受中原经济文化的影响,不仅使用唐宋铸造的铜钱,还发行民族语言和汉语的铜钱。

2.元朝的货币体系以纸币为主。元代铸造了少量铜钱,但货币主要流通纸币。

这在中国古代是很突出的。元代的纸币叫纸币。不允许挪用原钞,严格限制纸币流通。但是到了元末,政治腐败、皇室奢靡、军费庞大、财政赤字弥补,政府只好通过滥发纸币来弥补,造成物价飞涨。再加上黄河改道泛滥,天灾人祸,被称为“谈变钞祸之根”,可见滥发纸币与元朝灭亡密切相关。

3.明代纸币政策改为以白银为主,货币为辅的制度。

虽然发行纸币是货币史上的一个进步,但历代统治者都是用它来盘剥掠夺百姓,导致纸币政策的崩溃。比如明初,朱元璋推行纸币政策,发行“大明宝钞”与铜钱配套使用。但是大明的纸币没有固定的发行限额,没有储备,很快就导致了通货膨胀。所以明中叶叶嘉靖统治后,纸币已经无法通行,民间主要使用银、铜钱。比如明代的“半江”,用白银代替劳动,代替雇工的工资,代替富人积累财富。银量从元代开始铸造成一定标准的银锭,并从元代至元年将银锭命名为“元宝”,这就是中国称银锭为“元宝”的开始。与此同时,铜在民间很受欢迎,材料由青铜改为黄铜,铸造带有年号的鲍彤钱币。

4.清代铜钱、纸币、机制币清代铜钱沿袭明朝的制度,主要铸造小平币。

咸丰是清代最复杂的铜币,钱文分为鲍彤、崇宝、元宝,面额不同,钱局不同。清代民间商业多使用白银,小钱用钱,钱银并行。清初以银锭为主要货币,要求出纳多收一两税。清朝每年夏秋两季征收田赋,粮须满银。由于中央政府不铸造统一流通的银币,民间使用的银可能不够银,各地银锭的形态、成色、扁平大小也不尽相同。因此,在纳税之前,银匠和银店将零散的银币铸造成足够的白银。一些银匠与官员勾结,借机严重剥夺人民的白银质量和重量,引发了许多复杂的社会问题。清末,银锭开始向银元转化。从明朝中叶开始,外商在对外贸易中用手中的银元购买中国的丝绸、茶叶、瓷器,使得各种外国银元在中国大行其道。清道光年间,从不平等的《南京条约》签订开始,用于赔偿的银元就是“洋钱”,当时中国还没有银元。库存洋币的短缺抵消了洋赔的剧增,迫使政府在清末开始自行铸造银元。我国最早的洋式银元机制是光绪年间的“光绪元宝”,俗称“杨龙”,因银元背面有龙纹而得名。同时还有一种机制铜币,也叫“铜板”。机制银币和铜币的出现,是对中国传统的以方孔、圆为主的银币和铜币体系的巨大冲击。

清代发行的纸币种类复杂,有官钞和私钞。官钞由政府金融机构发行,私钞由私人金融机构发行。纸钞分为铜钱(可兑换方孔铜钱)、铜钱(可兑换铜钱)、银币(可兑换白银)、银币(可兑换银元)四种。发行纸币之初,有银行准备金和纸币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