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历史上补血的代表药物。

四物汤是中医界公认的“补血药”,但据说“四物汤的核心作用是促进血液循环”,结论不一。但笔者认为四物汤是自古以来补血的代表方剂。从其组成到临床应用,本方以补血为主,是补血的常用方,也是调经的基本方。最早见于晚唐林道人所著《伤神续断秘方》,用于外伤瘀血疼痛。后来又刊于我国第一部国家药典——宋代太平惠民和记局方(该书首次记载了四物汤在妇科疾病中的应用)。后来在《健康佳宝产后处方产科准备》、《明代调经验方》、《清初尹姬调经纲要》等医书中均有记载和评论。四物汤被后世医家称为“妇科第一方”、“血证立法”、“调理诸血证为其专长”。此方在中医临床应用已有千年历史,女性以血为本,故又被称为“女用圣药”。孙文在《伤科愈伤续断秘方》中认为“四物汤为伤科治疗血瘀之药”,但在《和济方菊》中却成为妇科补血的重要方剂。由于方菊的巨大影响,后世医家常把四物汤作为补血的药方,延续至今”。其实,虽然《治伤除续断秘方》上说:“凡伤重肠内有瘀血者,宜用此药。白芍、川当归、熟地、川芎要平分。每次服用三钱,要一杯半水煎至七分熟,用空心烫的方式服用。”但清代张说“此方其实出自《金匮要略》焦,即原方用去阿胶、艾叶、甘草”(《沈氏妇科学注》卷二)。仲景胶艾汤最初是为了治疗妇女冲任不足,阴血不能藏于内而引起的各种出血证。林将阿胶、艾叶、甘草相减,将熟地黄、白芍确定为芍药,同时保留当归、川芎原方,命名为“四物汤”,从而使养血止血、调经安胎方成为伤科治疗血虚血瘀证的药物。续断秘方其实是在“重伤”的前提下说“凡肠内有瘀血者用”。自然有气血损伤严重,血虚,血液循环不畅。当然,四物汤可以作为“能量合剂”,并不是说这个方子的核心是活血,而只是说明这个方子的核心是补血活血。理解问题要抓住本质,不能一概而论。现在很多老中医都善用此方,尤其是一些中医妇科医生善用此方补血调经,因此被称为“四物汤医生”,甚至有医生据说终生使用此方,可见此方的巨大临床价值。孙文认为“通为辅”,用女子认识“丹参一味与四物汤同用”的理论来解释四物汤是活血之精,实际上是从《续断秘方》的适应症推断出来的。如果想看是活血还是补血,从它的药物成分上也能一眼看出。处方中当归养血调经祛瘀为君,熟地滋阴养血为臣,白芍养血敛阴为佐,川芎调血为佐。四味相合,补血而不滞,活血而不破血,起到补血调经的作用。带证加减可以治各种血液病。从中医的教科书上也可以看到,当归、熟地黄、白芍都被列为养血药,只有川芎是活血化瘀药,而且这个方子中的用量并不大,所以其活血作用远不及养血作用。我们知道四物汤改编自《金匮要略》中的“焦艾汤”,是补血的常用方,也是调经的基本方。血虚证、月经不调、产褥期疾病等疾病都可以用本方治疗。使用时,辨证要点为唇爪无光泽,面色萎黄,舌淡,脉细。若孕期胎动不安,出血不止,加艾叶、阿胶;血虚血瘀型痛经,表现为经色淡,月经不调,腹痛少,加熏香、延胡索行气解郁,调经止痛;若同时出现气虚,可加党参、黄芪补气(余省汤);血瘀者,可加桃仁、红花活血化瘀(桃红四物汤);如血虚感冒,加肉桂、生姜,温中补阳;若血虚伴热,则加牡丹皮、黄芩清热凉血;如果出血过多,气息下降,就要按照“去血益气”的精神,重用补气药物,益气生血。本方与补气代表方四君子汤,加生姜、大枣制成八珍汤,用于治疗气血两虚,加肉桂、黄芪制成十全大补汤,主要用于治疗体虚、气喘、遗精、失血、崩漏、月经不调。活血化瘀药桃红四物汤中,白芍易为赤芍,地黄易为燥,其衍生方剂血府逐瘀汤、通窍活血汤、膈下逐瘀汤、少腹逐瘀汤、身痛逐瘀汤等,一看都是活血化瘀药。章太炎《方便读书》说:“妻靠血气耳,医之所以补弊,唯血气耳。所以补气的方子都是由四王转化而来;所有补血的方子都要从四物转化而来。补气者,求脾肺;补血者,当求肝肾。地黄入肾,强水养阴,芍药入肝,敛阴益血,为补血之正药。但由于血虚凝滞,经络不能通畅,怕土性,怕纯阴,所以没有机会温通。所以要加当归、川芎、麻辣香,能养血、行气于血者,流之。”当然,四物汤作为滋补品,有温燥之性。所以对于一些体质偏热或者内热的人,服用四物汤容易上火,所以要对原方进行相应的调整。总之,四物汤作为历代补血名方,其核心作用是补血和血,而不是“活血”。从它的药物成分分析到它在临床上的广泛应用,都是为了补血。我们在继承和发扬中医的时候,可以怀疑古人的经验,但不能随意否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