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河沿岸的民俗

东营市

东营市是随着胜利油田的开发而拔地而起的一座新城,包括东营、河口两区和黄河流入渤海的广饶、利津、垦利三县。

石油城市

20多年前,黄河口人烟稀少。拓荒者形容他们的生活是“走一条宽阔的路,听鸭子叫”。其实草丛里是没有路让你走的。“鸭筐”是百灵鸟的一种,在旷野里唱了几百遍,彼此对答,有好有坏,只把旷野唱得更加空旷。

经过石油工人近30年的开发,黄河口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虽然如今芦苇依然随处可见,但四通八达的柏油路却铺在芦苇丛中,榨油机的阵容立在旷野上,机器的声音无处不在。

盐碱地上崛起了一座新的石油城。这座城市是从一个小村庄附近发展起来的

它叫东营,城市以东营命名。东营市有五湖四海的精神。人们为了石油战从四面八方赶来,没有“土壤”

”,它根据石油工人的性格形成了一种新的风俗。

孤东产油区有一扇高高的铁门,用红漆装饰。工人称之为“大红门”。有一首歌说:“进了大红门,都是孤东人。”根本没有其他偏见。这可以算是东营人的一种代表性心态。

古洞本来就靠海,盐碱地上只有一棵柳树。司机开着车,把它停在远处

一棵柳树就是目标,大家都知道这棵树。如今,这个地方被方便地称为“谷东的一棵树”。虽然这个地方的名字很长,但是每个人都喜欢它。有的人在树旁边开餐馆,把地名和自己的名字连在一起。招牌是“谷东××饭店的一棵树”。

市民搭便车的习惯是,只要看到大车或小车,就站在路边招手。有很多司机。

我要停车一会儿。这是油田工人的习惯。市区有现代化的建筑和街道,但是闯红灯停车,汽车,吉普车,

卡车、公共汽车和货车、地下汽车和无轨电车都可以安排在一起。这座城市的历史很短。不久前,黄河口孤岛上还有一个军马场,现在是农场。

酿造一种粮食酒,外人很少知道,东营人爱喝,俗称“马场酒”。从民俗学的角度来说,东营的一切都应该被很好地记录下来,它体现了一个新城市。

习俗的形成过程。

仙河镇

现河镇是黄河下游的一个镇,是胜利油田职工的生活区。这个小镇被无尽的芦苇包围着,是今天最美丽的建筑和街道。

1991年10月1天,镇名碑,高高的大理石碑上刻着简介:仙河镇位于黄河末端的三角洲冲积扇上,以黄河为邻,渤海为伴。

东营大约七十公里。小镇由上海同济大学1983规划设计,规划面积525公顷。由办公区、公共建筑系统和8个住宅小区共16个村组成,总设计面积约90万平方米。1984五月开工。

镇上大多数商业服务单位都以仙鹤命名:仙鹤商场、仙鹤电影院、仙鹤宾馆也以仙鹤命名。黄河在入海口已经改道,一旦改道,老河道就形成了无潮区。不管海上有多大风浪,船只一进入这条古老的河道就会风平浪静,确保平安。因此,渔民船员称之为“无潮区”。新城建在“仙谷”之畔,故名“仙河镇”。现在,人们用“仙鹤”和“仙鹤”的谐音,在镇碑顶端塑造了两个并肩飞翔的仙人。

起重机。汉字的谐音变化引发了多少有趣的民俗!

黄河最东端的村庄

每年,黄河都会在河口冲积出新的土地。当地人把这种造地运动称为“喷涌”,也叫“驱黄”。有了新的土地,人们就会来开垦。这叫“沿黄河跑”或“下洼地”。

被“抑郁”的人搭建一个简易的房子安顿下来,统称为“抑郁之家”。其中最简陋的,半地下半地上,叫做“地下屋”。具体人名以主人姓氏命名为“张”和“李”。

最开始“抑郁”的人,依恋故乡,春天播种,秋收后回到故乡。

这叫“跑到门口”。时间长了,我就不“跑”了,彻底安定下来,有了孩子,渐渐组成了一个村子。很多叫“XX家”、“五家子”、“十七家”的村子就是这样形成的。

目前距离黄河口最近的村庄有西漳、宋茜、育才、西汉,都在东营市。

在河口区的地盘上,但隶属垦利县,村民自称“飞地”。四村中,西汉村最大,历史最久,无临时招牌。

西汉村,1965建村,当时还叫韩家屋子。现在已经发展到64户1养殖。

500亩土地,近年来种植小麦、玉米、大豆和水稻。过去村里有许多房子和草房,近年来也建起了瓦房。我来的时候,有很多荒地,每家都有院子,院子周围都是树枝和芦苇。俗称“箔障”。在院子里搭建临时房屋是一种常见的做法,它们被称为“后座屋”、“草屋”、“牛屋”、“拖拉机屋”、“摩托车屋”等等。

村民们有很好的团结精神。有人盖新房,先贴一副对联:“基础落实,亲朋好友好。”

尤琪辅助;新房子盖好了,葛村的人都支持。“对联是这样写的,大家也是这样。

有一个奇怪的现象:朝鲜西部在瓦里里村20多年了,在瓦里出生的孩子都长大了。但仍不是独立的行政村,村务仍由东集乡西汉村管理。两个村子,一个名字,都叫西汉。洼里人自称“下洼”,前村叫“老乡”,回乡叫“上”。他们与相隔180英里的家乡人民有着密切而频繁的联系。很多人年轻时嫁到了老家。虽然离俞村只有三里地,但两村交往很少。

村民们割芦苇,用衬衫割草,钓鱼,猎兔,这些都让外国人感兴趣。

利津黄河码头

利津县是离黄河最近的县。在旧社会,东关街的商业码头停泊着近千艘大大小小的船只。500艘船出黄河口入海,往来于东北、河北、胶东之间。中型船跑近200里到济南泺口镇,最远能到河南山西。有200艘船,多用于短途运输和捕鱼。1965

2006年,城内豆腐巷建港,来往船只依旧繁忙。近年来,黄河干涸,航海业被忽视。但是,你仍然可以通过参观码头附近的老城区获得许多关于黄河上航行习俗的知识。

码头俗称货场。过去,黄河中的船只俗称“滑子”,从上游来,有“羊木头”、“凹凸”、“鸡窝”、“扁儿”等,最小的船命名为“小船”。那时候所有的船都有绰号,幽默亲切。我记得的是坠牛、对船、巢、大值筐、小锣、双拉、两根桅杆、牛和猫。

黄河船夫号声嘹亮,号声种类繁多,有出江、入江、起锚、撑篷、绞拉套等。

黄河箭鱼

黄河口一带被称为“百鱼之乡”,因为这里既有海鱼,也有河鱼。在各种鱼类中,黄河沿岸最受欢迎的是黄河刀鱼,外国人不太了解。

黄河旗鱼属于堤科,又称“矛旗鱼”。它小六七寸,长一尺多,身体又细又亮,像一把锋利的刀。它生长在河里,也生长在海里。每年谷雨前后,它从海上沿黄河逆流而上,在选定的地方产卵,最远到达东平湖,立秋后游回大海。雨季到小的时候是黄河钓箭鱼的汛期。正如钓鱼谚语所说,“麦子有点黄,刀鱼却很长”。这也是黄河刀鱼肥的季节。虽然立秋以后能钓到黄河刀鱼,但味道远不如春天。

在黄河上捕捉箭鱼的理想地点是在河滩附近。有两种网:围网和粘网。围网工程

行业是先往河里夯一根木桩,把网的一端绑在木桩上,然后摇船放网,再摇船收网。当鱼繁盛时,一张网可以增重一千磅。粘网作业是截河插杆,杆间挂细铁丝网,刀鱼经过粘在网上,渔民定时摇船捞鱼。

黄河刀鱼肥美肥美,做菜不需要很多调味品。肉质醇厚,味道鲜美。有一种民间的吃法。

方法可谓酣畅淋漓,干锅里的鱼,锅里的刀鱼,卷着单个饼,咬一口,饼和鱼都吞了,饼卷周围留下细细的鱼刺,用手拉出来,再咬一口,边吃边拉出来,把饼里的鱼都做了。这种食物是农村最难忘的。

佛头寺陶器

垦利县胜利乡,村名佛头寺,靠近黄河。它世世代代都在制作陶器。过去主要用于制作日用陶器,现在以制作黑陶闻名中外。

制作家用陶器,我们经常制作季节性器皿:春天烧水缸,夏天花盆,秋天黄盆。

冬天烧面缸。黄色的锅有成套的尺寸,它们被广泛用于盛蔬菜和拌面条。当地有句歇后语:“佛头寺黄罐一套”,在方圆很有名。

大水缸用来储水,小水缸用来送米饭和汤。据说是用来盛米饭和汤的,慢而不酸。还有一种罐子,有盖子,烧成黑色背景,涂上红土,都很简单可爱。其他器具有酒炉、香炉、面盆、花盆等。还有陶瓷玩具,如哨子、哨子、响铃球、布谷鸟、泥娃娃和孙悟空,种类繁多。

近年来,只有大大小小的花盆是手工制作的。作坊里搭起泥窝,拌泥,盖泥,踩大泥,拿弓割草切泥,揉剂,制剂,装轮,拔腔,抱边,定型,装盆,晾坯,入窑,烧,出窑。流行了几千年的制陶技术在这里依然可以见证。

借助代代相传的制陶传统,他们顺势成立了一家工艺精美的制陶厂。仍以黄河赤泥为原料,经过成型、雕刻、抛光、煅烧,生产出250多个品种的黑陶系列产品。产品颜色为黑色,质地坚硬,细致明亮,声音非常响亮。

观赏价值和使用价值高。有古董花瓶、文具、台灯、人物、动物、挂盘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