丽江古城介绍的内容是什么?

65438年2月3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委员会一致通过将丽江古城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丽江,位于金沙江上游,历史悠久,风景秀丽,自然环境壮丽。是古羌人的后裔,纳西族的故乡。丽江古城海拔2400米,是丽江纳西族自治县的中心城市,中国历史文化名城之一,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

依山傍水的丽江县,据说因形似大砚而得名“大砚镇”。探寻它的过去,人们发现,这个曾经被遗忘的“古纳西王国”,自古以来就有人类居住繁衍。今天的纳西族是古代南迁羌人的后裔。在几千年的漫长岁月里,他们辛勤劳动,建造了自己美好的家园。

地处滇、川、藏交通要道。在古代,频繁的商业活动促进了当地人民的繁荣,很快成为著名的市场和城镇。一般认为丽江建于宋末元初。公元1253年,忽必烈(元世祖)征服大理时就驻扎在这里。从那以后,一直到清朝前期,近500年的时间里,丽江一直由纳西族的穆氏始祖和中央王朝管辖的穆土司(建立于1382年)统治。其间,游历云南各地的阿明王朝地理学家徐霞客(1587-1641)在《云南之行日记》中,将丽江城描述为“一排排瓦房的私宅群落”,显示明后期古城内有居民1000余人。

从丽江北面望去,是高耸入云的玉龙雪山,景色瑰丽多变。民谣说它“一山四季,十里不同天”。被誉为“动植物宝库”,也是一个巨大的天然水库。

走进丽江彩石铺就的古街,徜徉在镇北商业中心的四方街,你会看到流动的河流和运河,沿河的垂柳,商店或房屋前的小桥,或房屋后的小溪,无数涓涓细流在大街小巷,蜿蜒穿过墙壁,环绕着住户。这股清水来自城北香山脚下的玉泉。

城市早年依地下泉水而建的白马龙潭和几个井泉,至今犹存。人们创造了“一塘一井三塘”的用水方法,即头塘喝水,二塘洗菜,唐三洗衣服,清水依次递减,既科学又卫生。居民也用水清洗街道。只要放闸拦河,水漫过石板路面,污染就能冲走,市场就能保持干净。

依山傍水的丽江大研镇,既没有高大的围城,也没有宽敞的大道,却古朴如画,处处展现着自然的和谐。由于地形和流水的缘故,镇上的房屋分散起伏。人们用木头、石头和泥土建造美丽适用的房屋,融入了汉、白、藏民居的传统,形成了独特的风格。当地常见的民居是“三坊一墙”,即正房、厢房、围墙围成的三进院落。每个房间有三个房间和两层楼。朝南的主房是长辈住的,东西房一般是下一代用的。大多数房屋在两个山墙凸出的屋檐下装饰一个鱼形或叶状的木片,称为“吊鱼”,以祈求“多福多庆”许多庭院门楼雕刻精美,地上铺着鹅卵石、瓦片和瓷砖。前厅一般有六格门窗,窗中心的雕刻多为四季花或吉祥鸟兽。厅前屋檐大多宽大,是温暖舒适的活动空间。

丽江的纳西族一直很重视文学教学,很多人擅长诗歌、钢琴、书法、绘画。在古城丰富多彩的节庆活动中,除了通宵达旦的民族歌舞和地方戏曲,业余的“纳西古乐”最为著名。其中,《白沙Xi乐》是一部集歌、舞、乐于一体的大型古典音乐组曲,被誉为“音乐活化石”。另一首丽江《洞经曲》源自古老的道教音乐,保留了许多早已失传的中原歌词的韵脚。丽江纳西古乐受邀在欧洲多国演出,受到观众的热烈欢迎和好评。由于乐队成员多为年过古稀的老人,因此也被称为“纳西寿星乐团”。

举世闻名的丽江壁画分布在古城及其周边15座寺庙。这些明清壁画具有多种宗教和教派并存的突出特点。现存于丽江白沙村大保吉宫的大型壁画《如来生生不息》,汇集了汉传佛教、藏传佛教、道教的数百尊佛像,体现了纳西族宗教文化的特色。

至今,丽江地区流传着一种象形文字“东巴”。这种纳西族祖先用来记录东巴经文的独特文字是世界上唯一活着的象形文字。今天,中国和一些欧美国家的图书馆、博物馆收藏了2万多册东巴经典古籍,记录了纳西族几千年灿烂的历史文化。其中,包括数十种古代舞蹈艺术在内的名为《措莫》的东巴舞谱,是一份极为难得的珍贵文献。被誉为古代纳西族“百科全书”的东巴经,对研究纳西族历史文化具有重要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