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迷信会产生,流行,迷惑人?

历史上的迷信在今天看来是个谜。中国过去相信“取人血”可以治愈肺结核,而西方迷信认为“放血”可以治病。更让人着迷的是,迷信不仅迷惑了普通人,也迷惑了社会精英。比如美国总统华盛顿死于放血疗法。

那为什么迷信会产生,流行,影响人们的行为呢?现代传销其实和旧迷信的传播很像,所以了解迷信的制造机制很有意义。本文试着为大家介绍一下制造迷信的方法论。首先,我们来读一个故事。?

有一个小岛,平时很少下雨。当地人很想下雨,但一直没想办法。有一天,族长突然摸了摸鼻子,结果大雨倾盆而下,大家都好开心。然后有一天,族长又摸了摸鼻子,又下雨了。现在大家更高兴了,因为我们终于找到了下雨的方法。族长向大家宣布:摸鼻子可以带来雨水!

因为宗主很有威望,从不胡说八道,所以大家都相信他。但是还是有摸着鼻子却不下雨的情况,大家来分析一下原因。最后发现有几个因素会影响摸鼻子的效果:第一,谁摸鼻子很重要。进一步分析表明,只有真诚的、有与自然沟通能力的人才能有效;另一个重要因素是频率。如果摸鼻子的频率太快,上帝是不会有反应的。随着他们不断尝试和犯错误,他们发现了越来越多的规则。最后大家都记录下来,形成了“摸鼻子”的习俗。代代相传,然后岛上的居民想求雨的时候就摸摸鼻子。至于为什么,谁知道呢,反正是祖上传下来的,那么多人摸过,肯定不会是骗人的!

你可能觉得这个故事很可笑,但历史往往会重演。我们现在觉得很多迷信很可笑,但是一百年后人们再看很多常识可能会觉得很可笑。所以问题的关键是:迷信是如何被人为制造出来的?

第一种方法可以说是百试不爽。它利用了人类的思维陷阱,也是一种逻辑谬误。其范例如下:

前提:事件A发生,接着是事件b。

结论:事件A是事件B的原因..

事实上,当A发生时,B可能不会发生。因为时间顺序和因果关系其实是两回事,只是人们往往不小心把它们当成了一回事。比如前面故事中提到的岛上“摸鼻子”的习俗,虽然摸完鼻子就下雨了,实际上在同一场景的不同时间只发生了两个独立的事件,但人们的大脑习惯性地把身边发生的事情联系起来,往往会在不知不觉中犯下归因谬误。

利用好人们的心理特点,制造一个迷信就成功了一半,但离蛊惑人心还差一点。下面是第二种方法。?

第二种方法是利用心理安慰剂效应。这种效应最早发现于医学临床。它描述了患者因为相信某种治疗方法有效而服药或使用某种治疗方法,结果因为积极的心理预期而产生积极的治疗效果的现象。

比如上面说的,用人血馒头治疗肺结核,吃了血馒头的人可能更容易治愈。但是,这并不意味着血馒头起到了药理作用。真相是,对于绝症患者来说,血馒头就像一根救命的绳子,刺激着患者心中产生的希望,从而提高生产的概率。

但这不代表随便混个药就能治好病。1930年,拜尔斯钢铁集团老板、西屋电器懂事艾尔拜尔斯(Al byers)因为在两年内喝了超过1400瓶“雷神”秘密健康饮料,被迫接受手术切除了整个下巴。这种饮料是当时最畅销的饮料,它的真正成分是蒸馏水和放射性元素镭,这种元素有很强的致癌性。

这种方法很难被识破,因为安慰剂效应的正面作用可能会抵消假药的负面作用,那么怎么破呢?答案是“双盲测试”。?

在检验一种药物在医学上是否有效时,会通过双盲试验来验证。

方法是准备两组药物,一组是实验药物,一组是安慰剂(不含药物成分),然后将患者分为两组,将两组药物分别分发给患者,通过对比实验观察药物的效果。值得注意的是,这个实验有两个要求:一是患者不知道自己服用的是药物还是安慰剂,这是“一盲”;其次,发药的工作人员也不知道自己发的是药还是安慰剂。这就是“两盲”,满足这两个条件的比较试验称为“双盲试验”。

双盲测试是摆脱“迷信”最有效的方法。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可能只是盲目的,即被测试的人不知道自己是实验组还是对照组,但他们可以通过空间隔离减少工作人员对实验参与者的影响。比如网上的产品A/b测试,其实就是一种通过对比测试来验证产品效果的方法。?

本文介绍了两种制造迷信的方法,在历史的长河中屡试不爽。一种是利用归因谬误(A发生在B之前,所以A是B),另一种是利用安慰剂效应(我觉得有效,所以药停不下来)。考虑到一百年后的今天,也许今天的很多常识都会变成“迷信”,所以——你懂的。

需要特别提醒的一点是,使用这种方法时,一定要绕过对比实验。迷信传播最大的秘密就是不可证伪,永远不应该回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