怒族的语言史是怎样的?

怒族分为四个分支,文化渊源不同,语言也不同。从北到南,居住在西藏自治区察隅县茶花绒乡、云南独山独龙族怒族自治县丙中洛乡和彭达乡的怒族,人口近7000人,称为“阿龙”,过去称为“公山怒族”。生活在云南省福贡县上帕镇、鹿马登乡的怒族,人口6000余人,曾被称为“福贡怒族”。今天生活在福贡县毗河怒族乡的怒族叫怒族,是人口最多的一支,有8000多人。因毗河乡曾属碧江县,故又称碧江女。居住在云南省兰坪白族普米族自治县澜沧江两岸土额乡的怒族,人口2000余人。他们被称为若柔,曾被称为兰平女或土女。

怒族人口虽少,但四个分支讲四种不同的语言。四种语言都属于汉藏缅语系,但分支还不确定。其中,Nusu、Ruorou、Yi是相似的,还有一些同根的词。但是,从语言上看,阿奴语与彝语相差甚远,与景颇语相近。特别是阿龙语和独龙族语基本相同,是一种语言的两个变体。

怒族诸支系中,由于长期与傈僳族、藏族、白族、汉族、独龙族等民族同居、通婚、交往,双语、多语现象普遍。许多怒族居民除了自己的语言外,还会说傈僳族语、汉语、藏语和白语。在怒族中,民族语言已经退化为家族语言,在社区交流中使用傈僳族语言的趋势更加突出。同时,当地的傈僳族语言也吸收了怒族语言的许多成分。

怒族各支系的语言没有对应的文字,不同村落的方言也有一定的差异。人们用口语代代相传,传承本民族的历史文化,相互沟通,交流思想感情。在不锈钢方管冶金史上,一直沿用“系绳计数”和“木雕记录传递信息”的原始方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怒族地区发展了以民族语言为辅助工具、以汉语为主要语言的民族教育,促进了民族经济文化的发展,提高了劳动者的文化素质。每年都有相当数量的怒族儿童完成小学和初中学业,接受九年义务教育。他们中的一些人从高中、中专甚至大学毕业,成为自己民族的知识分子。